張雯濤
摘要:筆者通過近幾年的高考命題發現,試題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化,注重強化創新意識的考查和能力的培養,強化數學思想與方法,注重知識的交匯,立意新穎、構思巧妙,體現思維的發散性。在數學解題中我們不僅要注重通解通法,而且還要審準題意,善于捕捉有用信息,巧妙解題。這就需要我們平時花大量的功夫去訓練。因此在平時解題中要善于挖掘已知條件、善于提出新解法、善于使用特殊方法、善于對知識進行遷移和拓展,從而迅速提高數學解題能力。
關鍵詞:高中數學;解題能力;解題技巧
一、善于挖掘題設中的已知條件
在審題時,最忌諱的是不能準確地捕捉有用信息,以致于既浪費時間又解錯題目。因此善于挖掘已知條件就能很快找到準確的解題途徑。
例 方程 有兩個不等實根,其實根分別在(0,2)和(2,4)內,求m的取值范圍。通過仔細審題,挖掘條件,我們可以做出如下草圖,從而將方程轉化為函數 ,這樣根據二次函數圖像和性質可以得出 三個不同的方程求解,這樣就可以得出m值的范圍。
這是我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一個典型的數形結合的應用案例,不僅使得題目問題一目了然,而且通過相互轉化,提高了學生們的分析問題能力,從而鍛煉了學生們的解題能力和邏輯思維。
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函數關系式把復雜問題簡單化,通過圖形等直觀的表現方法,以便于學生們能夠清楚地看圖,讀圖,提高了學生們學習數學的有效性。
二、鼓勵學生一題多解,啟發學生提出新的解法
在解題中,常規解法固然很重要,但適時地提出新的解法,一題多解會讓人耳目一新。新的解題思路會使學生拓寬視野和眼界。
例 已知 且 ,求 的取值范圍。
該題的常規解題思路是由 變形得 ,將其帶入所求的式子中,根據二次函數的圖象與性質知,即求在 , 的最小值 ,最大值1.細心的會根據已知條件巧設 , 于是,原式子就可以轉化為求 最值的問題;此外該題還可以通過轉化為基本不等式的問題進行求解;還可以通過設 ,將問題轉化為動點 到原點的距離,于是只需求線段 ,以及 ,上的點到原點的最大和最小距離就可,當點C與A或B重合時, ,則 的最大值是1;當OC⊥AB時 ,則 的最小值是12 .
通過一題多解的訓練能迅速提高解答數學習題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作為一線教師要學會用正確的思維方法解題之外,還必須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主要是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廣闊性、批判性和創造性。在學習數學時,發現疑問和明確解法往往是在一起進行的,要勇于提出好的解題思路,要學會思考,有思方能促進學習的深化,因此,我們在進行數學學習時,應該把發現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放在首要地位,學習數學應當有“法”,解題要有多思路解法。
三、認真審題,巧妙構思,要善于使用特殊方法
在數學解題過程中,根據題設的條件,巧妙構思解題思路,有時候使用特殊的解題方法的可大大節約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 等差數列 的前 項為 ,滿足 ,求 .
通過題設可以直接利用常數列的特殊性“秒殺”該題,令每一項均為 ,則 ,即每一項均為 ,則 .
在高考中,總會有意無意地設置一些難度較高的試題,讓同學們去處理。并不是每套都要使用常規的解題思路,有時只需使用特殊值法或賦值的方法就能很快找到你滿意的答案。
四、善于對課本知識進行遷移和拓展
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在做題的時候往往滿足于得到習題的答案,不太注重對習題的再思考,更談不上對數學知識的遷移與拓展。其實,對習題稍作變化再進行仔細思考、延伸和拓展,會大大提高數學解題能力。
例 已知數列 滿足: =3,當n 2時, ;對于任意的正整數 ,有 成立.設數列 的前 項和為 .(Ⅰ)計算 ,并求數列 的通項公式;(Ⅱ)求滿足 的正整數 的集合.
對于第(Ⅰ)問我們不難得到 ,第(Ⅱ)問的解題思路要學會將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學會遷移,根據數列 的形式是等差數列,進而求得 ,發現 滿足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相乘的形式,根據課本上推導等比數列前 項和的方式,要想求 的前n項和 ,采用用錯位相減法,然后解不等式(結合函數的性質,而且自變量是正整數的函數)即可。
例 已知圓 ,直線 ,圓上僅有兩點到直線l的距離為1,則k的取值范圍是
圓 ,半徑為2,因為圓上僅有兩點到直線l的距離為1,可考慮到特殊的位置。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為1與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為3,這兩種情形的直線位置很特殊。以它們對應的直線的斜率為標準,很快就能得出答案C。
此外可以將上題進行拓展與延伸:
①當 或 時,圓上僅有一個點到直線的距離為1。
②當 時,圓上僅有兩個點到直線的距離為1。
③當 或 時,圓上僅有三個點到直線的距離為1。
④當 時,圓上僅有四個點到直線的距離為1。
⑤當 時,圓上不存在這樣的點到直線的距離為1。
總之,在平時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做有心人,要善于挖掘已知條件、善于提出新解法、善于使用特殊方法、善于對知識進行遷移和拓展,這樣我們的解題能力才能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建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華師大版),2007.
[2]張同君.中學數學解題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28.
[3]羅增儒.數學解題學引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84.
[4]吳厚榮.“走進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創設變化情境,培養應變能力”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