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青
【摘 要】在農村學校德育工作中,我們時常會碰到許多讓人頭疼且又無可奈何的學生。他們抽煙、酗酒、逃學、打架、欺侮別人、無視師長、厭學等,在班級內影響力極大。他們在班主任、任課老師甚至家長眼中成為無可救藥的十足的“壞學生”,難道他們真的是“骨子里”就是“壞學生”嗎?
【關鍵詞】德育工作;問題學生;心里幫扶
一、個案基本情況
學生張某,男,2001年1月出生,獨生子,我校2013屆學生,是典型的“問題生”。生長在偏僻的小山村,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母親對他比較溺愛,從小嬌生慣養.而父親對孩子期望值很高,對孩子上學后要求很高,發現孩子“過錯”行為常用暴力手段,非打即罵,呵斥聲充滿家庭。進入中學后,開始寄宿生活,遠離了父母的監護,性格行為孤僻。七年級后半學期將大便裝入同學飯盒,偷拿宿舍學生財務,欺侮小同學,導致后來偷家里幾千元錢在外揮霍,偷拿家里煙酒。老師批評教育后,上課睡覺吃東西,故意刁難老師,擾亂課堂秩序,后來將一位在課堂將其批評的老師的車胎全部放癟,暴力傾向相當嚴重。
二、心理分析
張某的爸爸從小在學業上沒有成功,吃盡了苦頭,加之生活在偏僻的山村,一心希望兒子靠讀書跳出山村,故“望子成龍”的期望值太高。據張某講,他在小學低年級成績很好,一次由于將老師布置的作業沒有完成作業,被爸爸知道后在家里一頓暴打,成績少有下滑就是非打即罵,他還告訴我,爸爸喝上酒后,看見他就罵“不成器的東西”“以后考試靠不好就砸斷你的腿”等等。這些暴力傾向帶給張某很大心理壓力,使得他整天心驚肉跳。張某告訴我,為了不挨打,小學六年級開始,他就偷改家長通知書上的分數。此時的張某同學已經感受不到親情,所以,進入青春期后對家長的反抗不斷增強,采用偷錢、偷煙酒進行報復,越來越對壓制行為極端反感,甚至自身也產生了暴力傾向,這就形成了欺侮同學、不服老師管教、酗酒、吸煙、不守紀律約束的心理基礎。
家庭教育的失誤。張某同學在學校的行為班主任告訴家長后,請家長來學校幫助共同教育,遭到家長拒絕,甚至在電話中說:“我也沒辦法,你們看著辦。”但是在2014年6月的一天,張某同學惹惱了九年級的邴某,邴某將其揍了一頓后,張某的爸爸知道后假裝酒醉來到學校闖入正在上課的教師要打邴某,被上課老師阻止未能得逞,干擾正常教學秩序。助長孩子的不良行為。
學校教育的不公平。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一些教師對“問題學生”采取疏遠、懲罰的態度,甚至出語諷刺挖苦。這些看起來沒什么大不了的行為,實際就是校園的“冷暴力”,它對學生心理造成的無形傷害后果遠遠大于體罰帶來的肢體傷害。
三、心里幫扶與教育
第一次接觸。為了不使張某同學有抵觸情緒,我以給我幫做事的方式從教室叫到我辦公室,讓其給我提了一壺水。然后我說:“張某謝謝你!麻煩你了!”此時該生不知所措,摸著頭說:“老師您把我弄尷尬了。”我說:“你幫我做事,當然要感謝你呀”。然后我乘勢說:“你坐下來我們倆聊會。”他說:“我站著和你聊。”我強行讓其坐在凳子上。我從家庭情況了解談起,當談及他是獨生子時,我說“你父母很疼愛你吧?”張某低下頭說:“老師,你們都想我嬌生慣養,實際上不是你們想象的那樣”。“那你說說好嗎?”我說。他紅著眼圈將自己父親施暴行為全盤托出,當時我一直處于傾聽狀態,感受著一個受傷孩子的傾訴。一個男孩子淚水不止呀,我撫摸著他的頭說:“老師理解你了”。我就從欣賞的角度開始談話。“我看過你七年級水平測試成績相當不錯,七年級期中測試在全級前30名,說明你很聰明。”為了了解對老師們的態度說:“你們班主任說,你在班級勞動中挺賣力的,是這樣嗎?”他疑惑的問:“班主任真這么說嘛?”我說:“是呀!”他欣慰的低下了頭。我又說:“你們數學老師說你特聰明,就是上課不專心,就這樣的學法,每次考試成績還不錯。”此時他又一次低下頭說:“其實我很對不起老師們”。我說:“今天我們談的很投機,請你相信我,我允許學生犯錯誤,但不允許學生犯同樣的錯誤,你是一個能知錯、明事理的孩子,抽時間把你感覺做錯的事給我寫下來交給我好嗎?”他爽快的答應了。
心理分析,該生有很強的自尊心,特別喜歡被人欣賞,抵觸壓制與批評。因此,他以前的做法是性格被扭曲所致。
第二次接觸,第三天他交給我一份題目為“我是一個壞孩子,無惡不作”的文章,文中寫道:“在學校我抽煙喝酒,跟老師頂嘴,損壞老師車,跟同學打架等,我總以為是小事,微不足道,在老師們眼中這些事就是大事。所以老師批評我的時候,感覺給我找碴。”“我是一個愛喝酒的人,同學過生日,我都喝得爛醉如泥,但是老師每次還操心我,回想起來真害羞”。結尾這樣寫道:“這就是我眼中的我,你眼中的我呢?”第二天我就約談了張某同學。這次他顯得很輕松,我就開門見說:“我眼中的你是一個誠實、有思想、能辨別是非的孩子”。他盯著我問:“你對我的惡行不討厭嗎?”我說:“不是對你的惡行不討厭,而是對你不討厭”。我就對他的做法的錯誤危害給予了分析,以及老師們對待他的心情做了剖析,他很默許。然后我就和他協商,“班主任及任課老師對他的態度我溝通的同時,讓他自己想辦法也溝通行嗎?”他說:“我寫信夾在作業本里面行嗎?”“當然可以,但要像和我們倆這樣坦誠好嗎?”他當即答應。
四、跟蹤幫扶
(1)做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工作。首先我讓老師們看了張某同學寫的自我剖析材料,使每位老師摘下“有色眼鏡”調整對該生的期望值,用欣賞的眼光和該生交流溝通。盡管老師們用懷疑的態度,但我立頂該生的行為習慣能改變,希望老師們配合。還安排數學老師作為該生的“德育導師”。
(2)做家長的工作。通過與家長溝通,孩子父親恨鐵不成鋼。性格鐵別暴躁。心理學認為急躁是人類在很想實現某個價值目標,但還沒有準備好時容易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我告訴家長:“你現在想要做好家長,一定要除去急躁與暴躁這塊‘心魔,因為孩子在5-8歲年齡段最大的特點是‘頂嘴,遇到這種情況你做出的決策是‘武力,造成孩子目前的扭曲性格。”我鼓勵家長控制情緒修復與孩子的關系。
五、目前現狀
經過一個學年的努力,張某同學到八年級后半學期情緒很平穩,已經和各位老師交往融洽。按時上課,宿舍內同學之間關系默契許多。在學校《德育導師制》導師的引導下,參加了學校籃球隊。雖然有了很大的轉變,但吸煙習慣自己坦白需要慢慢克制,暫時無法改掉。我想在九年級將會有更大的改變。
六、反思
做為家長,我們要努力改變傳統的家長制作風和“師道尊嚴”作風。學生畢竟還是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他們由于個性發展尚不穩定,受認識、情感、意志等方面心理因素的制約較嚴重,心里比較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較低,一旦自尊、情感、自我實現等心理因素得不到滿足,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作為教師,要善于尋找和發現問題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哪怕就很小,要選擇適當的教育時機,用行動扶植他們。當老師發現某些特長,要正確引導,精心培育,使之發揚光大。只有這樣,才能調動他們的巨大的潛在能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我們在對問題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不能總是把眼睛盯在他們的問題上,既是批評一定要實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允許學生申辯,不隨意夸大事實,這部分學生的過錯一般來說是無預謀,無預見的情形下發生的,分析時要實事求是,不要上綱上線,不要妄加推測,把可能性說成現實性。否則學生容易產生委屈,報怨情緒,不能心悅誠服。不要挖苦諷刺,亂扣帽子,造成對立;不要全盤否定,不要隨便請家長及警告驅逐。
所以,我們做家長、做老師的要求也要有限,慢慢來,可以適當的降低目標、降低難度,一點一點讓學生接受,使學生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鼓勵乃至表揚,然后逐漸提高要求。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有效教育。
參考文獻:
[1]王曉春.《問題學生診療手冊》[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