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詩槐
摘要:本文對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然后有針對性的對中國之后的服務貿易發展給出可行的建議,提出從教育改革、法律完善、政策鼓勵等幾個方面著手,加快服務貿易結構調整,增強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國際服務貿易;現狀;問題;建議
一、中國服務貿易總體發展狀況
自2001年入世以來,在技術、知識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之下,中國服務行業發展呈現出新的走向,主要表現為:服務業在經濟交易中漸漸占有主導地位。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全年GDP達到了74.4萬億元,比去年增長了6.7%。第三產業增加額在GDP中的比例遠遠領先于第二產業,達到46%,說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標志著全國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轉型站上了新平臺。由于第三產業可以解決更多就業人口,對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污染更小,因此第三產業的發展可以優化中國未來的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同時也正在醞釀一個趨勢:中國的消費提升速度在將來會上升,政府公共服務將逐步完善,服務業快速發展。服務型社會又能進一步刺激消費,升高消費對GDP的拉動程度,進而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
從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來看,中國2002年的總額為855億美元,到2015年總額增長到7130億美元,這十年間增長額為6275億美元,增長率為740%。就服務貿易出口額而言,2002年中國出口額為394億美元,2015年出口額為2881.9億美元,年均增長率9.2%。對服務貿易進口額而言,2002年中國進口額為461億美元,2015年進口額為4248.1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8.77%,高于服務貿易出口增長率。
另外,自2002年到2015年這十三年之間,除2009年外,中國服務貿易基本上都處于不斷增長的狀態。2009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同2008年相比,降低了5.8%。其中服務貿易出口額下降12.2%,服務貿易進口額則幾乎停滯不前,僅僅增加了1億美元。這主要是受世界經濟大環境的作用,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服務貿易產生了不小的沖擊。金融危機導致世界各國陷入了經濟衰退階段,各國的服務貿易需求減少,對我國的服務貿易出口形成抑制作用,進而影響國內經濟發展,國內需求減少,對我國的服務貿易進口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這才呈現出中國服務貿易不增反減的現象。再看2010年,中國服務貿易又回到了持續增長的快速列車上,服務貿易總體增長26.4%。那么,這又是為何呢
在金融危機發生后,中國利用宏觀經濟調控,使用了政府這一只“有形的手”,實施了以擴大內需為核心的經濟刺激政策,中國經濟實現了恢復性增長。
二、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特征
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第一個特征是長期處于逆差狀態。雖然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呈不斷上升趨勢,但整體發展水平相當落后,且長期處于逆差狀態,差額持續擴大。后文還將對中國服務貿易逆差的總體狀況進行詳細地闡述。
第二個特征是服務貿易增長速度較快。中國對外服務貿易發展速度雖然慢于貨物貿易發展速度,但從國別角度來看,仍屬于世界上發展較快的國家。根據商務部服務貿易統計2002-2015年的數據,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9‰其中,服務出口年均增長18%,服務進口年均增長20%,其發展速度大大高于世界5%的平均增長速度。
第三個特征是,新興服務貿易快速起步,傳統服務貿易穩步發展。最近幾年,我國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保險、金融、咨詢等新興服務貿易快速發展,其競爭優勢不斷提升;運輸、旅游、建筑等傳統服務貿易穩步發展,規模優勢得到繼續鞏固。
三、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現存問題
第一,中國在服務貿易上主要是追求規模而非質量。據中國商務部服貿司,近年來我國服務進出口呈現出持續增長趨勢,2012年再次創造奇跡,進出口總額第一次次達到7130億美元,一躍排名世界第二,位于美國和德國之后。然而服務貿易的增加額主要來自于交通運輸、批發和零售以及旅游等傳統服務貿易的增長,而在新興的服務業如IT部門、知識外包業等的增長卻不甚樂觀。中國的傳統競爭優勢產業為中國服務貿易的規模增長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中國在信息服務部門等高質量服務部門的競爭力較弱,不利于服務貿易的長期持續發展。
第二個不足之處是,服務貿易在中國貿易總額中占比較低。雖然近幾年來,我國服務行業急速發展,但是與貨物貿易的發展速度相比較,還是顯得不夠強勁,主要表現為,服務貿易在中國貿易中所占比重一直偏低。并且2007-2012年,服務貿易進出口在中國貿易中所占比重分別為10.3%、10.6%、11.5%、10.9%、10.3%、10.8%,一直都處于起伏不定的狀態,并沒有明顯地占比增多的趨勢,有些年份,占比甚至在降低。服務貿易進口和出口的占比情況也與上述情形相似。
最后,服務貿易進出口的地區發展不平衡。近年來,中國服務貿易發展非常迅速,但不平衡的地區發展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因為地理位置等因素,表現為東強西弱的問題,目前中國服務貿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如廣東、浙江、北京、上海等地,而西部地區,除成都等地外,服務貿易幾乎為空白。
四、對中國發展服務貿易的建議
(1)加大對教育行業的投入和改革。教育對于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力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近年來,中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公共教育支出有所增長,然而相對于國際平均水平,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中國應該加大對教育行業的投入,尤其是培養高技術含量人才的高等教育,與此同時,需對教育進行改革,培養實踐能力強、創新精神足的高水平人才。加大政府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大力發展優質教育,突破整個教育發展的瓶頸改革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改進現行教育體制與評價體系。
(2)進一步打破服務業的壟斷。正如邁克爾·波特所說,壟斷并非長久之計,擁有強勁的國內競爭對手有利于產業競爭優勢的創造和持續。中國目前部分服務產業如銀行、通信、保險等行業還處于政府壟斷的狀態,仍然實行比較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缺少企業競爭,服務質量低劣,服務創新缺少新鮮血液。因此進一步消除政府壟斷,增加服務行業的競爭,實行政企分開,推進服務業市場化的程度,非常有必要。對于壟斷性服務業,應當正確界定規制的范圍,不同程度地引入市場機制,改變行業壟斷經營、價格高、服務效率低、服務質量差的情況,加快促進適合市場化經營的服務行業的開放,將資源配置從由政府負責轉變到以市場負責。
(3)健全服務貿易相關的法律環境。目前,中國針對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立法還不夠完善,未能形成系統的服務貿易立法,阻礙了我國服務貿易的健康發展。因此制定針對于服務業的立法,尤其是鼓勵新興服務貿易發展的法律,對中國服務業的發展具有戰略性的意義。制定相關法律,保護知識產權,降低創新風險與收益不對稱,提高服務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完善服務行業的企業法人制度,制定以產權明晰、權責分明、政企分家、科學管理為基礎的新式企業制度,提供一個公平、透明的競爭平臺,實現服務產業又快又好的發展。
(4)完善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相關政策支持。制定適合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的稅收政策,在繼續發展傳統服務貿易的同時,鼓勵新興服務的出口,例如,解決高端人才所得稅率偏高、工程承包的重復納稅問題;為方便服務企業的發展,制定適應其發展的融資、集資的金融政策。因為創新型企業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大多為中小型企業,因此,政府應當特別注重其融資困難問題,制定相關的法律,提供適應高風險、高回報創新企業的融資途徑;制訂產業政策,大力發展服務業的有關產業和支持產業,例如生產性服務業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奠定了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