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麗 劉振文
摘要:作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之一,紡織服裝業在建國以來以來的發展中經歷了快速發展?產業調整?穩步前進的發展過程。進入21世紀尤其是加入WTO以后,面對紡織服裝業的發展歷程和分析行業的現狀,從而準確對其進行定位,更加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紡織服裝業;發展歷程;現狀;政策建議
一、我國紡織服裝業發展歷程
建國以來,我國紡織服裝業通過不斷的發展和進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發展歷程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1952到1983年是中國紡織服裝業的起步階段。基于當時我國工業基礎薄弱以及政府財力不足的現實情況,具有裝備系數低、投資少、建設周期短、資金效益高、投資回收期短等優點的紡織服裝業,毫無疑義地成為我國工業化過程中的先導型產業。在這個時期,政府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政策支持,使得紡織服裝工業快速發展。在這30年問,我國國有紡織服裝業企業基本建設投資約為220億元,占全部國有工業企業基本建設投資總額4.7%。紡織產業的總產值增長11.8倍,由1952年的94億元增加為1983年的1109億元。這一時期包括紡織品和紡織服裝在內的紡織服裝業整體出口總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的20%以上。
其次,1983到1990年是中國紡織服裝業快速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標志性事件是1983年的全國取消布票,這意味著國內的基本生活用布供給不足問題得到了解決。此后,我國紡織服裝業的競爭型產業特征漸漸形成,各種紡織原料逐步放開經營(棉花除外)。紡織服裝業在這個時期也開始重視國外市場開發的鞏固,1985年前后,我國紡織服裝業提出了“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紡織的外貿依存度開始逐年提高。同時,隨著投資主體多元化,紡織業鄉鎮企業和三資企業發展迅速。這一時期,紡織服裝業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提高,1983-1990年紡織服裝業總產值累計達到14599億元,紡織服裝對外出口占全國對外出口比重平均達到了25%左右。
最后,1990年至今是中國紡織服裝業的結構調整階段。我國紡織服裝業總量過剩和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日益顯現出來,經濟效益下降,特別是一批國有紡織企業陷入嚴重困境。由于加工能力的過度膨脹,90年代紡織產品總量過剩和結構不合理的矛盾逐步凸現出來。加之紡織纖維原料發展滯后導致原料價格上升,致使紡織企業經濟效益下滑,國有紡織企業1993年出現凈虧損,1996年凈虧損高達83億元,1997年虧損45億元,1998年虧損20億元。我國紡織服裝業進入艱難的結構調整時期。為此,紡織服裝業從1993年起,積極實施控制總量、優化存量、轉化機制、減員增效等改革措施。1997年,中央把紡織業作為國有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1997年至1999年,紡織行業積極進行改革、調整和重組,控制總量,優化存量,轉換機制,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努力遏制紡織經濟效益下滑的局面,促進紡織服裝工業逐步擺脫困境。經過全行業調整和發展,大中型國有紡織企業在1999年實現扭虧并盈利9.5億元,在此之后,紡織業逐步走出困境,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加入WTO至今,紡織行業進入了產業結構升級、產業優化發展的新階段,在國內外需求的拉動下,紡織服裝業雖然在全國工業總產值和全國對外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紡織服裝業總產值和出口的增長率仍保持在較高水平。
二、我國紡織服裝業發展現狀分析
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繼續回暖和我國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使得國際、國內市場對紡織品服裝的需求不斷擴大,紡織服裝業得到了更大的空間發展。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世界紡織產業格局調整使產業競爭加劇并趨于復雜化。貿易摩擦加劇、人民幣升值形成的新挑戰,棉花和石油漲價又增加了企業經營難度。復雜的局勢和嚴峻的挑戰雙重壓力下,2005以來我國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全國商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例出現下降的趨勢。
盡管紡織服裝業進出口額在全國行業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但是在全國所有行業中,紡織服裝業仍然是我國出口創匯的主要項目之一,紡織服裝業在我國主要工業行業中仍有較強的生命力。但同屬紡織服裝業大類的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卻未能出現在排行榜上,顯示出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的增長活力較紡織業差。
紡織業在自身規模大、從業人員多、行業歷史長的情況下能夠與其他發展勢頭迅猛的行業進行競爭,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紡織業并不能說是所謂夕陽產業,而是在全部工業行業中仍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產業競爭活力的行業之一。但也要看到,在紡織服裝業內部,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的行業活力不及紡織業。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針對我國紡織服裝業未來的發展,本文試圖從政府和產業兩個層面提出政策建議,以幫助改善我國紡織服裝業國際競爭力的弱勢環節,強化優勢方面,促進我國紡織服裝業在新時期繼續快速健康發展。
首先,政府層面上應該完善紡織業外部運行環境。政府應加快紡織企業的結構調整,在培植優勢產業、優化產業結構調整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國家干預,有計劃、有步驟地運作實施;間接地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對行業協會進行引導,通過行業協會的調整,同時促進紡織品的精加工能力,促進紡織品結構升級;大力扶持企業的研發與創新精神,為紡織業創造良好的創新氛圍,獎勵創新人才,鼓勵有創新的企業;促進體制不斷創新,對傳統紡織行業進行體制創新有助于為紡織產業的升級提供堅實的制度基礎和有效的運行機制。
其次,產業層面上應該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產品附加值。我國在加入WTO之后,加快了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邁進的步伐,中國紡織服裝業應大力推進自主研發、技術改造,淘汰落后設備,提高科技和品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主要依靠勞動力比較優勢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轉變。開發適銷對路的特色產品,增加高附加值,從而提高利潤率。同時重視開發國內市場,防范外部風險。紡織業要想增強對外部風險的抵抗力,必須重視國內市場開發,要積極利用國家擴大內需的各項政策,大力開發國內潛在市場,特別是家庭用、產業用紡織品市場,從而增強實力、贏得市場,在成長和競爭中保持優勢。產業上還要注意提高管理水平,培養高素質人才。從目前紡織服裝業市場需求和國內外激烈的競爭現狀來看,目前中國紡織需要加大對市場細分、消費需求預測、產品質量管理、品牌運營、價格定位、分銷渠道建設、促銷宣傳等方面的重視;同時,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是紡織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源泉,解決此項問題需要政府支持和企業自身努力,加大對紡織人才培育的宣傳和投入力度,為紡織服裝業競爭力長期發展奠定人力資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