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霞
摘要: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國內制造業企業轉型,專業市場采購、供應鏈服務等市場采購貿易應運而生。貿易模式也在不斷的變革創新。本文根據市場采購貿易的特征和市場采購商品監管模式的變革,通過目前市場采購商品檢驗監管辦法進行有效性的綜合分析,嘗試提出市場采購監管現存的問題與難題,積極探索商品監管新模式。
關鍵詞:市場采購;監管模式;現存問題;模式創新;貿易主體
作為一種新型的貿易方式,市場采購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其形式各異多樣,但可初步歸納為三種類型:市場采購、配送貿易及供應鏈機制。其根據客戶的需求,在國內采購現貨,對商品進行選揀、加工等步驟,在配送給客戶的經營方式,差別于一般貿易、加工貿易等傳統貿易方式。采購商利用專業的市場平臺進行洽談買賣,而同商品生產企業無業務往來。
1市場采購貿易現狀簡介
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是指在經認定的市場集聚區采購商品,由符合條件的經營者在采購地辦理出口通關手續的貿易方式。對國家禁止、限制出口的商品不適用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其他不適用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的商品另行規定。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1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實施要件
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的實施按照“特定區域、特定主體和特定報關地”的要求,應當符合下列要件:一是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實施的區域范圍特定為經認定的市場集聚區。二是對外貿易經營者從事市場采購貿易,需向市場集聚區所在地商務主管部門辦理市場采購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這是對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實施主體的限定。以浙江省義烏市為例,國家商務部已于2012年7月委托同意義烏市商務局開展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因此,企業在義烏從事市場采購貿易,應在取得對外貿易經營資格前提下,再向義烏市商務局進行市場采購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未按規定辦理備案登記的,海關不予辦理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報關驗放手續。三是考慮到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實施涉及到監管方面的一些便利化措施,甚至涉及特定的前置配套要求,這些配套要求在主管地以外的海關、質檢部門不一定具備,所以要求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在采購地辦理出口通關手續,這是對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實施通關地的限定。同時,對市場采購貿易方式適用商品范圍進行了限制性規定,明確國家禁止、限制出口的商品不適用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其他不宜適用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的商品另行規定。
1.2市場采購簡化出口商品增值稅征、退管理方式
市場集聚區的市場經營戶以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貨物,實行增值稅免稅政策,由市場采購貿易經營者持有關資料,到市場集聚區所在地國稅部門辦理免稅備案手續。這是市場采購貿易方式中最重點的政策,增值稅免稅政策較好地解決了一般貿易方式下“征3%退3%”征管方式的執行難和“旅游購物商品”監管方式下增值稅增退管理不銜接等問題,是符合市場采購貿易的特殊流程以及有利于國內專業市場國際化發展的重大政策創新。
1.3市場采購提高了出口商品通關便利
首先,海關增設市場采購貿易監管方式,并制定相應的監管政策,給予便利通關。其次,根據市場采購貿易便利需要,海關和質檢部門在“質量可控、源頭可溯、責任可究”的原則下,對市場采購出口商品,在“管得住”的同時力求“通得快”;出臺《市場采購小額小批量出口商品檢驗檢疫監管工作規范(試行)》,實行驗證監管和信用監管,對符合要求的市場采購小額小批量出口商品給予通關便利。
1.4市場采購推進小商品國際貿易匯兌制度創新
允許市場采購貿易采用人民幣結算,對市場采購貿易外匯收支實施主體監管、總量核查和動態檢測。同時,允許辦理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的外商投資合伙企業向市場集聚區所在地外匯主管部門申請開立經常項目外匯賬戶。
2市場采購商品監管模式目前存在問題
然而新的貿易方式發展的同時,給以往的檢驗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市場采購的商品大多集中于口岸分散于各產地,區別于以往的監管地點都是貨物的生產地,原有的監管機制以有多處不適宜。雖然通過在此方面不斷改革,但商品監管工作還是面臨著一些問題,通過總結整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缺乏監管依據,監管成果差
因其新型貿易方式的特殊性,相應的法規與規章不完善,導致當地檢驗機構難以做出有力度、有效的監管措施。因缺少法規的支撐,在實際的檢驗操作過程中,執行也比較困難,效果不理想。目前,對于報檢的要求不明確、檢驗的依據與實際的需求不符等等諸多情況都存在問題。加之工作缺乏目的性、依據不充分等問題的存在,導致檢驗政策多變化,給基層檢驗監管工作帶來諸多不便。
2.2商品質量參差不齊,監管風險大
商品出口貿易的企業大小規模實力不一,用于出口的商品質量也是參差不齊。據數據顯示,雖然近年來商品的檔次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總體趨勢是以中、低檔商品為主要出口商品。此類企業,因規模各異,管理方式以及生產水平、技術能力都存在極大的差異,致使部分商品不能夠滿足客戶的要求,口碑力下降,影響了我國商品質量的整體形象。以中國最大的小商品批發中心義烏為例,數據顯示,2012年一至十月,義烏檢驗檢疫局共處理報檢近6萬批,其中,現場檢驗不合格以近600批,不合格率為1.00%,實驗室檢測樣品為17260批次,不合格商品高達2169批次,不合格率為12.57%。通過以上數據,商品的多樣性,質量不一,導致監管的工作量極為繁重且風險較大。
2.3貿易主體復雜,監管難度大
在各大專業市場采購貿易平臺中,其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即是:市場主體復雜,經營商戶、中介、外商多。市場主體的復雜性有利的一面是提升了市場的活躍性,促進了市場的發展壯大。但是有利有弊,如此復雜的市場主體,在缺少相應規章的情況下,監管機制不充分,給市場發展的有序性帶來很大隱患。其一在于,經營商戶外貿知識的不足,其中素質參差,對于風險防范意識薄弱,不能夠防范于未然。其二在于,市場內的中介機構缺少管理制約。中介機構盈利導向,致使其對商品質量要求低,多數中介服務商并無大局觀念。其三在于,對于外商的資格審查不夠嚴格,先存的涉外機構多數以非正規的辦事處形式存在。貿易主體的復雜性,給商品質量監管造成了很大的難度。
2.4監管檢驗技術不足
由于近年來,市場采購發展迅速,商品生產來源多樣,種類繁雜。而相應的監管實驗室則建立較晚,相應的檢驗技術不足,難以支撐,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商品檢驗工作。以義烏檢驗檢疫局為例,對需要實驗室檢測的商品,均不能夠當地檢測。這無疑增加了檢驗工作的時間成本及費用成本。引起了當地經營者的不滿。
2.5企業質量管理能力差,經營者未能如實申報
在市場采購商品中,多數商品來源于小微企業。商品的質量受生產條件、生產技術、管理條件以及工人自身的素質、工藝材料影響比較突出。例如,小微企業往往卻要嚴格的質量把關體系,檢驗管理制度不完善,將直接導致產品質量下滑。由于市場中商品種類繁多,商品貨源不固定,同時要求出貨時間較急。申報單位往往不全部報檢,往往采取瞞報、虛報的方式,或者選擇少數商品進行報檢。
在以往的檢驗監管機制中,多采用抽樣檢查,按批次檢驗的方式,但以不適應目前的快進快出的外貿物流形式。現在如今對于監管模式的探討,應主要放在即做到嚴格監管,又能加快速度。轉變商品質量檢驗監管機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企業自身、商品質量檢驗項目改革、成品檢驗方式改革。對此,通過調查總結,可從以下加強商品監管的力度。
3如何提高商品檢驗監管模式的幾點建議
3.1規范檢驗監管主體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及其實施條例對市場采購的檢驗監管主體暫無確切的規定,導致部分檢驗機構利益導向擴大檢驗業務,針對不同的檢驗業務,方式放大不一、規定具有傾向性,致使檢驗機構的形象受損。因此,明確檢驗監管主體已經成為重中之重。建議相關機構規范監管主體,頒發統一的商品監管辦法,規范監管行為。使其有序進行。
3.2提高企業自身守法意識
應著力于改變企業被動監管的模式,增強企業自身的商品質量監管能力。引導其主動服務,為市場經營商戶、外商等提供咨詢點,開展技術咨詢,檢驗監管法規咨詢服務等。盡量避免經營商戶因不熟識法規而造成的損失。做好國內外市場采購商品檢驗標準的整理工作,減少因國內外雙重標準而帶來的麻煩。根據以往檢驗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商戶通知警示,指導其整改。可建立示范性企業,以品牌企業為榜樣,做到可有樣可參,變被動檢驗為主動。
3.3創新監管工作模式
根據市場采購的特殊情況,在工作過程中,對報檢、檢驗等重要工作流程,采取創新改革,例如分類管理、信用管理、風險管理等。及時修改以往工作中以顯弊端,及時發現新問題。積極進行信息化建設,縮減冗長的申報、預檢過程。在可控范圍內確保商品“通的快”。
3.4提升監管技術,擴大檢疫覆蓋面
不斷的加強實驗室的建設力度,提高監管檢測技術能力,在檢驗的過程中,加大實驗室及現場檢驗批次來達到控制商品質量的目的,對不達標產品及時加以篩除,合格產品及時放行。不斷的擴大市場采購出口商品監管覆蓋面。
3.5從源頭加強監管
從源頭開始,提升外貿倉庫的質量管理水平,提升管理力度,做到有序規范化管理。要求相關單位在貨物進入倉庫后做到驗收、有臺賬、出庫登記,能夠做到可追溯。對于倉庫的管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現有庫存商品質量、以往逃漏檢情況以及倉庫的管理能力。引導其規范化,從源頭開始提高其自檢水平。
4結語
在市場采購貿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對商品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在今后的一段使其內,需要不斷的從以往的工作中總結、提出問題,不斷的完善符合市場要求的監管體制。多方共同努力,加大宣傳力度,傳播“質量興市”的理念。以地方政府為依托,合力監管,共同確保市場采購商品的質量。通過分類管理,樹立誠信榜樣,對信譽良好的外貿主體實行優惠政策鼓勵,反之則有明確的懲處。共同打造良好有序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