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嬌 章躍青 朱孝平
摘 要:實訓教學是職業教育教學活動的關鍵組成部分,在豐富多樣的實訓課程中識別出部分課程具有“學生參與主動、學習體驗深入、學習產出豐富”的效果特征。以ERP沙盤模擬實訓為例進行了解構性的研究,通過現場觀察、訪談以及資料分析,發現其教學活動具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征:以虛實融合任務為載體的內容組織;以“做中學”基本樣式為驅動的方法實施;以持續跟進方式為強化的學習支持。對類似實訓教學活動的啟示是:精心設計虛實融合的實訓任務,努力實現教學樣式的恰當轉換,適時提供學生需要的學習支持。
關鍵詞:中職教育;實訓教學;教學設計;有效性;ERP沙盤
作者簡介:朱玲嬌(1966-),女,浙江義烏人,浙江省金華市第一中等職業學校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財會專業教學;章躍青(1987-),女,浙江金華人,浙江省金華市第一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研究方向為財會專業教學;朱孝平(1966-),男,浙江義烏人,金華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浙江省特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9-0080-05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近十年來,我們通過4個輪次開展了面對中職學校的專業課教學調研,其中一個輪次專門針對實訓教學活動。調研發現,實訓教學活動類型豐富,教學實施過程復雜,教學的效果具有不確定性,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與企業的實踐接軌不夠,以及學習者參與明顯不足[1]。調研同時發現,部分實訓項目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實施經過嚴密的組織,教學的效果經過多年的連續檢驗,表現為學生參與積極主動,在實訓的過程中體驗深入,同時獲得了知識、技能與態度等方面的豐富產出,ERP沙盤模擬實訓就是其中的一種典型教學項目。
顯然ERP沙盤模擬實訓教學符合了職業教育的特色追求,滿足了學習者的學習需要,表現出了一種“高質量”的課程形態。那么這樣的實訓教學活動有什么樣的特征?為什么它能穩定地保證教學效果?實訓教學活動到底應該怎么更好地設計與實施?本文以ERP沙盤實訓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為例,通過現場觀察結合訪談與資料分析,對這一教學活動進行整體性的解構,解析出其作為項目性課程的整體結構框架,識別出其教學活動的組織特征,闡明其支持學習產出的基本機制,為類似實訓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提供依據。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研究方法
以現場觀察為核心研究方法,配合訪談以及資料分析等全面獲取資料。
1.課堂觀察。在教育教學發生的現場進行觀察與分析是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之一,課堂觀察是其中重要的一種,目前已發展出多種課堂觀察的方法,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等更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理論性的觀察體系[2]。本研究主要采用現場觀察的方法,注重整體性、解構性、解釋性。即在ERP沙盤實訓活動開展的現場進行全過程的整體觀察;觀察的目的是為了解構實訓教學活動,識別出其基本特征;同時獲得解釋性的認識,加深對實訓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的理解。
2.訪談。訪談是一種經濟地獲得研究資料的方法,通過訪談獲得的資料一方面可以與課堂觀察等獲得的資料相互印證,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地解釋研究過程中形成的問題。訪談的對象指向教學活動的各相關方,主要包括學生、教師、教學環境開發企業以及教學管理人員,訪談的主要內容沿著教學環境設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實施以及學習產出、反思建議等進行組織。
3.學習資料分析。通過分析學習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學習資料,進一步理解實訓活動的過程,特別是與學習產出相關的問題。在本研究中,重點以ERP沙盤實訓活動后學生的學習總結報告為核心內容,采用扎根式的研究提取關鍵信息,獲得事實性資料。
(二)研究過程
根據研究問題的需要,對研究的過程進行了設計,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整體了解。通過多種途徑獲得對ERP沙盤模擬實訓活動的整體了解。作為一種項目化課程,ERP沙盤模擬實訓是由企業開發設計的,通過模擬真實的企業經營活動組織教學,學生通過“實戰式”的模擬訓練培養能力、提升素質。這一實訓項目在中職學校已廣泛開展,僅在金華地區,目前就有12所中職學校開設。從整體了解的情況看,這一實訓教學活動具有幾個比較鮮明的特點:第一是實訓教學的環境由企業整體設計,專門用于支持這一項目教學的開展;第二是實訓內容根據企業的真實業務設定,并經過了教學化的改造;第三是教學以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展開,學習者主體參與;第四是師生普遍認為這一實訓項目真實有趣、富有挑戰性,通過實訓獲得了多方面的提升。
2.現場觀察。在整體了解的基礎上,2014年5月份,在金華市第一中等職業學校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課堂觀察,確定了三個主要的觀察點。(1)學習投入,根據學生的學習行為,判斷學習投入的情況,采用每3分鐘觀察一次的方法并進行計錄[3];(2)教學樣式,即教師通過什么樣的基本樣式進行教,學生通過什么樣的基本樣式進行學,同樣每3分鐘進行一次觀察記錄;(3)教師行為,重點觀察教師行為中的學習支持行為,對教師的所有學習支持行為進行記錄,并與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對照?,F場觀察由研究者之一負責,并得到助理老師的幫助。在觀察的過程中除了書面記錄以外,還采用了視頻記錄的方法,對一些關鍵教學環節進行了錄像,如分享交流環節,以供研究的過程中回放分析。
3.深度訪談。在研究開始之前已針對教學相關方進行過了解性的訪談。對課堂觀察中發現的疑問性問題,一般在課間對師生進行及時的交流了解,以獲得相關的資料。深度訪談主要針對兩個群體,一是主講教師,對主講教師進行了多個輪次的深度訪談,內容主要針對現象的解釋,即“為什么”,包括為什么要這么設計,為什么要這么實施,特別是為什么能取得好的效果等等。第二個群體是學生,在實訓結束以后,對8名CEO開展了一次集體訪談,訪談主要為了采集學生視角的相關信息,問題線為:對實訓項目的感受;實訓活動中的體驗;實訓活動中的收獲;對實訓教學的建議等等。
4.資料分析。ERP沙盤模擬實訓活動的一個教學環節,是在實訓結束后,要求每一個學生寫一份實訓總結報告。研究報告由學生手寫,要求800字以上,共收集到三個班級約12萬字的總結體驗性資料。這些資料是“自然形成”的,所以具有很高的真實性,采用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4],通過三級編碼等形式可以從中提取出許多結構性的知識,如學習產出的內容與形式。在本研究中,結合研究的問題,重點從學生的總結報告中尋找到證據性的資料,以進一步加強對相關問題的解釋。
5.綜合分析。在課堂觀察、深度訪談以及資料分析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資料,研究的最后一個階段是建立資料間的聯系,進行綜合性的分析。針對研究的問題,重點分析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從設計的視角,分析ERP沙盤實訓項目的整體內容設計,教師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安排以及呈現的整體結構;二是從教學的視角,分析教學樣式的組成情況,用以判斷教學驅動的根本方式;三是從學習行為的視角,分析學習投入的情況,用以判斷學習者的主角參與情況;四是從教師行為的視角分析教師對學習活動的支持,其采用的方法與策略。通過綜合分析,解析出ERP沙盤實訓教學活動的結構框架,提取實訓教學活動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梳理對類似實訓活動教學的啟發性建議。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教學結構與內容分析
ERP沙盤實訓教學活動的整體結構如圖1所示,這一教學結構體現了循環提升特征,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形式上的循環提升,從圖中所示的形式上看,在進行了基本的學習準備如教師介紹沙盤、學生組建企業以及熟悉規則以后,即進行循環性的模擬經營,以年度為單位,不同年度經營在環節上是一致的,即模擬經營的過程中教師給予教學支持,然后通過成果展示,總結點評加以強化。二是內容上的循環提升,每一年的經營內容基本一致,但是在這種一致性的前提下又有變化,表現在經營規模的變化,經營策略的變化以及經營績效的變化,這種變化對學習者提出了挑戰。三是學習產出上的循環提升,實訓教學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者的提升,連續的模擬經營提供了類似環境下的多次嘗試,嘗試的過程是一個“試錯”的過程,通過改進可以提升經營績效,獲得經驗提升,同時帶來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改變。
ERP沙盤模擬實訓是以學習任務來驅動的,學習任務鑲嵌在“環境”與“崗位”之中,進一步分析學習任務的性質與結構,發現其具有虛實融合的根本特征。對每年的模擬實訓任務進行抽象以后可以得到如圖2所示的結構。
學習任務當中實的元素,使實訓活動具有“實戰性”,由此帶來學習活動的“趣味性”,并因相對真實任務的挑戰性帶來能力與素質的“產出性”。同時作為教學活動,需要任務的可控制性也即可實施性,也要考慮教學的低成本性以及低風險性。學習任務的虛實融合,同時滿足了兩個方面的要求,這是ERP沙盤模擬實訓項目在內容組織上的重要特征,這一特征保證了教學載體的“有效性”與“可行性”。
(二)教學樣式分析
教學樣式是教學方法的最基本組成單元,教學方法千變萬化,對于不同方法的劃分學界存在各種觀點與爭議[5-6],但是課堂教學中最基本的教學樣式卻是有限的,我們在課堂觀察中識別到的教學樣式主要有7種,即教師講解、師生演示、互動問答(師生)、交流合作、學生操作(練習)、角色扮演、自主學習(看書、自己總結等)。在ERP沙盤實訓教學活動中,由于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分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組織的,而且在整個流程中,學生都扮演相對固定的角色,因此這兩種樣式不再列入過程性觀察,列入過程性觀察的為余下的5種。
觀察統計的結果如圖3所示。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時間占比最多的是學生操作,接近60%的時間學生以模擬操作的方式進行學習,其次是師生之間的展示與交流;教師講解的時間大約占了13%,這與我們在中職常態課中識別到的教師大約采用60%的教師講解相比,有很大的差異性。
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可以把教學的樣式分成主角參與與配角參與兩種性態,在教師講解中,學生處于聽的從屬地位,是一種配角性的參與,而在模擬操作中,學生處于主體的地位,是一種主角性的參與,同樣地在師生展示、互動問答以及自主性的學習等教學樣式中,都比較多地體現了學生主角參與的特征,從整個教學樣式的分析可以發現,ERP沙盤實訓教學活動具有典型的“做中學”特征,充分體現了學習者的“主角參與”,也正因為如此,學習者有可能較充分地投入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深度的自我體驗,在學習活動結束后,會有豐富的學習產出。
(三)學習投入分析
根據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我們可以粗略地判斷學習者是處于“投入學習”的狀態還是“離開學習”的狀態,通過每3分鐘觀察記錄一次,可以統計投入學習的學生比率,并最終計算出學習投入比,這一比例可以作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依據。我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觀察發現,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積極主動的,表現為整體高投入,即班級學生的絕大部分在該實訓中表現出主動投入學習的行為;在對具體投入學習的行為觀察中發現,有許多行為指向深入投入,例如:專注地聽,與同學熱烈討論,向老師提出問題,要求獲得幫助等;同時還發現了延續投入的特征,即在單元實訓活動結束以后,學生之間的交流并沒有結束,而是在宿室、晚自習等場合繼續交流學習。
在實訓教學過程中,選擇三個典型的教學環節點進行觀察記錄,即教師集中講解,學生操作經營以及最后的匯報交流與點評環節。分別記錄了觀察的結果,并計算出整體的學習投入情況。具體如表1所示。
學習投入最高的是學生操作與經營環節,其次是匯報交流,再次是教師講解,這與三種教學樣式的特征相吻合,即在主體參與的學習樣式下,學習投入會更高,而在配角參與的情況下,學習投入情況可能會較低。但是不論是在哪個環節,學生的學習投入都遠遠高于中職學校平均的課堂學習投入,在我們先前的研究中獲得的中職課堂學習平均學習投入為38.7%,并對學習有效性進行了區間劃分,其中課堂學習投入在60%-80%[4],即為高度有效的課堂。
從觀察數據可以發現,ERP沙盤模擬實訓教學整體上的學習投入很高,表明教學是高度有效的,這種高度有效與教學方式的組織有重要關聯,即采用了做中學的學習方式。同時與教學內容的組織有關,即采用了與真實情景相結合的虛實融合的實訓任務。
(四)教師行為分析
在解構式觀察當中,對主講教師以及助理教師的所有教學行為進行了記錄,教學行為按照行為的性質劃分,即在觀察的時候教師在做什么,對觀察到的有意義的教學行為進行重點記錄,并根據重復出現的情況以及對教學活動產生的意義,識別出最主要的教學行為:講授、輔導、點評以及激勵。同樣對助理教師的行為進行識別,將學生的學習行為與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對照,具體列于表2。
從空間上看,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圍繞“崗位”的,絕大多數時間,學生處于自己的模擬崗位上,通過角色扮演展開學習的過程,學生處于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教師比較少地站在講臺上,無論是主講教師還是助理教師,都圍繞著學生“行動”,從他們的走動路線也可以看出,他們是根據需要出現在學生身邊的,即他們處于教學的配角地位,其作用是支持與引導學習。
從時序上看,教師的教學行為源于學生學習行為的呼喚,即教師的行為是因為“學的需要”而產生的,對師生的行為進行匹配可以發現兩個特點,一是教師行為的適時出現,即在學習需要支持的時候出現,二是適當出現,即在最需要某種支持行為的時候出現該種教學行為。在學生開始操作以前,需要了解必要的知識以及規則,這時需要教師的講解,而在學生操作行動環以后,依次需要引導、幫助與鼓勵,教師則適時適當地給予支持。教學支持行為的結構示意如圖4如示。
師生的行為共同構成三環的關系。準備環:為學習提供必要的準備,如物質準備、組織準備、精神準備等;行動環:主要由學生的學習行為構成,主要包括操作、交流、展示、反思等,保證自主性學習有序展開;支持環:主要由教師的行為構成,主要有講授、輔導、點評、激勵等,給予學習適時適當的支持。這種“三明治式”的三環結構,很好地匹配了師生的行為,既能約束學習者的行動,維護較好的學習秩序,又能持續跟進引導并支持學習者的行為,保證較高的學習效度。
四、總結與思考
實訓教學活動作為最有特質的職業教育教學活動,其有效性備受關注。對現有的實訓教學活動進行解構性的分析是為了厘清教學活動的本質,為類似實訓活動的開展提供幫助。
ERP沙盤模擬實訓項目由專業公司開發,在教學環境、學習任務以及教學組織方面具有整體性,在職業院校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經過了檢驗,證明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解構這一實訓項目發現其具有三個方面的明顯特征。一是以虛實融合任務為載體的內容組織,虛實融合的任務一方面保留了任務的真實性與情景性,使學習指向能力的培養,富有趣味性與挑戰性,同時一定的虛擬性使任務可控、實施可行。二是以做中學基本樣式為驅動的方法實施,ERP沙盤模擬實訓是一個貫穿始終的合作學習過程,學生的模擬操作占據主導地位,這種主角參與的學習方式保證了學習投入的高度與深度,從而為豐富的學習產出打下基礎。三是以持續跟進為強化的學習支持,在模擬操作的過程中,教師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行為充分圍繞著學生的學習展開,提供學習者持續、適當的支持,從而引導學習過程有序、有效發生。
這樣的三個特征符合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對類似實訓教學活動與課堂教學具有啟發意義。一是要重視虛實融合的任務設計,脫離企業實踐的任務或是過于抽象的任務無法幫助學習者獲得有用的能力,但是完全真實的企業任務也不一定適合教學需要,對企業的任務應進行恰當的改造,形成虛實融合的教學任務,在此基礎上才能提升形成有價值的教學項目。二是努力實現教學樣式的轉換,實訓教學尤其需要通過體驗式的學習形成經驗與能力,“做中學”是唯一真正可行的教學方式,行動導向的教學必須是一個整體,操作、交流、展示、反思是一個有機的過程,教學樣式應充分體現學習者的主角參與。三是要提供連續恰當的學習支持,在實訓教學中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做好學習準備,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反思提升,特別是在學習過程中要提供連續的激勵,讓學習者獲得學習的信心與動力。
參考文獻:
[1]朱孝平,等.中職專業課“研培一體”式教學調研的實踐研究[R].2013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報告.
[2]沈毅,崔允漷.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12.
[3]朱孝平.中職課堂學習投入狀況初步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5(26):40-43.
[4]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332-335.
[5]程廣文.論教學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7-25.
[6]徐繼存.教學方法闡釋[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6):58-62.
責任編輯 吳學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