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養”的提出為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指明了新方向。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博愛小學教育集團圍繞“核心素養”,積極探索和開發立足學生自主成長的生命課程、激活知識意義的拓展課程和直指解決問題的主題課程,同時以發展性評價理念為指導,積極探索引導學生成長的評價改革。
【關鍵詞】課程;多元評價;“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8-0064-02
【作者簡介】巫惠群,江蘇省常州市博愛教育集團(江蘇常州,213000)總校長、黨支部書記,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博愛小學以“行知天下事,涵養博愛心”為辦學理念,把“關愛他人、呵護環境、個性靈動、胸懷世界的陽光少年”作為培養目標,積極建構基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體系。目前,該體系主要分為三大類:立足自主成長的生命課程、激活知識意義的拓展課程、直指問題解決的主題課程。同時,我們努力探索評價方式,為課程改革和學生發展護航。
一、立足自主成長的生命課程
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由此,自主發展被確立為“核心素養”體系的一大領域。而學會生活、學會社會性交往、學會自主策劃和選擇,是自主發展的必要途徑和重要內涵。為此,我們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構建生命成長小課程。
對于小學生來說,不僅要學習書本知識,學會如何生活,還要立足未來,培養各種生存能力。我們拓寬教育視角,在落實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實際,開發了36類生命成長小課程,為學生發展提供豐富的載體。這些課程以學會生活、學會交往、學會創造為目標,遵循循序漸進和系統化的原則。我們期望學生能在六年間學會36件事,更期望這些課程能幫助學生喚醒生命自覺,綻放生命光彩。
培養審美情趣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也是提升生命質量的需要。為此,五年級的生命課程“正裝出席音樂會”在學生的期盼下誕生。我們從音樂會的類別、著裝禮儀、會場禮儀等方面來實施這門課程。學校還特地組織了一場音樂會,模擬真實的情景,讓學生們獲得真切的感受。音樂會上,女生穿著漂亮的晚禮服,男生個個西裝筆挺,各自尋找自己的“伴侶”,一男一女手挽著手,排著整齊的隊伍入場。入場時,男生主動請女生先入座。落座后,學生們安靜欣賞,在每個節目后報以熱烈的掌聲……男生成了紳士,女生成了淑女。課程帶給學生最真實的現場感,這種力量遠遠勝過了說教。
二、激活知識意義的拓展課程
課本是知識的重要載體,是教學的重要憑借,但由于受時空的限制,往往以平面、靜態的方式呈現。如何將書本知識激活,溝通書本知識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如何將書本知識經過處理后更符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如何把課堂靜態學習與體驗探究等活動結合起來?這些問題是我校近期關注的重要方面。教師們根據知識特點,立足學生需要,結合自身特長,對學科教材進行創造性加工,開發出各類大小課、長短課,努力讓每個學生在有意義的拓展中,理解知識,最大限度地收獲學科育人價值。
這些課程變為學科課程的有益補充,在內容上或聯系生活,或溝通歷史,或與游戲相結合;在實施方式上或選修,或必修,課程周期或長或短,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三、直指問題解決的主題課程
問題解決能力,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谶@種認識,我們打破學科邊界,開發了系列主題課程。這些主題來自于學生的興趣,如一年級的“動物”課程,二年級的“甜蜜糖果”課程,三年級的“旅行”課程,四年級的“霧霾”課程,五年級的“荒野求生”課程,六年級的“萬橋博覽”課程等。
“旅行”課程以“旅行”為主題,學生們通過“攻略我能行、精彩旅途我體驗、旅行手賬我珍藏”三個板塊的活動,從挑選路線、制訂攻略、核對預算、打包行李再到一路體驗,最后人人制作一本屬于自己的旅行手賬。這一份份旅行手賬,踐行了我?!安凵倌?、行知天下”的辦學理念,也培養了學生自我規劃、自我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
《萬橋博覽》主題課程由六年級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合作完成。語文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古今中外有關橋的詩文,數學教師講橋梁的結構設計、承重,英語教師組織學生用英語介紹世界各地的橋,美術教師帶著學生設計出各式各類的橋,音樂教師、體育教師帶著學生參觀常州本地的橋,還組織學生寫下了以橋為主題的快板腳本,編排出三句半。這類課程,圍繞一個主題,打通了學科壁壘,教師之間緊密合作,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查資料、尋訪游學、撰寫報告、動手試做等成了新形態,學生的自主學習規劃、合作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主題課程源于學生現實問題。在一次數學課上,傳出了一陣不和諧的哭聲。在教師的再三追問下,這名學生說出了原因。原來是他沒帶上課用的彩紙不知道怎么辦。這個問題引起了一年級組教師的關注,他們在年級里展開了調查,發現了一系列類似的情況:有的學生因為上廁所不小心弄在身上而哭,有的學生因為不會做作業而哭,還有的學生因為吃飯沒有分到勺子而哭……大家驚訝地發現,學生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使用的辦法竟然只有哭泣。如何改變呢?“萌寶計劃”應運而生。教師為學生們制訂了8個任務單,開展了“萌寶計劃”實踐行動。他們有的讓學生去后勤保障處領粉筆,有的讓學生去圖書館借書,還有的安排學生去找信息教師維修教室公物……每個班的學生都分成8個小組,他們隨機抽取其中的一個任務,在20分鐘之內完成并回到教室就算成功。
真實的場景體驗,讓學生在現實中尋求幫助,無論成功或失敗,他們都在實踐中習得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四、引導學生成長的多元評價
1.變“成績報告單”為“素質報告單”。我們設計出與“學校課程規劃”相匹配的學生素質報告單——《做最美的自己》。這張報告單從評價方式、評價主體、版面設計方面反映出學生年齡特點,突出博愛元素。小小報告單充分展示了獨具魅力的博愛特質。
2.變“一卷考試”為“游戲闖關”。二年級的期末考試,由傳統的一張試卷變為“厲害了,我的二年級”期末闖關活動。具體分為:語文類活動項目(復印機、漢字英雄、吟誦家、書法家),數學類活動項目(測繪員、小會計)和藝體類活動項目(科學家、歌唱家、運動健將、小畫家)。這種貼近學生生活,趣味與知識相融的評價方式,既容易被學生們接受,又充滿了挑戰性,消除了學生對考試的緊張情緒,增強了自信。
3.變“一考定音”為“關注過程”。傳統的考試,往往“一考定音”,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無法體現的,而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彌補了這一缺失。教師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關注了學生學習材料的收集、整理、展示、交流,這些過程性的材料不僅能真實地反映學生平時的學習方式、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還關注了他們學習過程中與同伴合作、互動的表現。
評價轉變的背后,其實是教師理念的更新,教學方式的轉變,是學生學習狀態和課堂價值的轉變,是學校管理模式和博愛教育生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