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新課程理念要求以學生為主體,老師作為引導者通過互動的方式完成知識的學習。本文從改變課堂教學思路,調整課堂教學順序,利用物理實驗教學的趣味性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由探索來提高學習興趣,由此更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關鍵詞:新課程;主動學習;發現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7)5-0026-2
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學生為本,教師是引導者,而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參與是新課程理念實施的核心內容。作為一名新教師,筆者對此理論爛熟于心。不過,如何根據新理念來安排教學任務還是有點不知所措:正式上課時總因為學生反應速度慢,教學內容較多,很容易陷入自我演講的模式中。一節課下來大部分時間學生還是被動學習,依賴于教師的總結歸納,學習效率很一般,直至上了“物體的浮與沉”才有所改變。
為了讓學生對新課內容有個基本的了解,課前一般會布置看書預習。實行一段時間后發現這個做法效果很差,大多數學生只是隨意翻翻書,并沒有達到預習效果。在準備“物體的浮與沉”這節課時,筆者的預習作業是讓學生回去做幾個小實驗,要求是將整個雞蛋放入液體中讓它向下運動、向上運動以及既不向下運動也不向上運動。由于提前做過實驗,在介紹這三個基本知識點時都由學生來演示操作,學生成功地演示了雞蛋在清水中下沉,在少量鹽水中懸浮,在較多鹽水中上浮最終漂浮的三種狀態。這完全在筆者的預設范圍內,大部分學生也是按照此方法進行實驗的。此時,一位學生給大家展示了完全不同的實驗:他的玻璃瓶中的雞蛋是靜止在鹽水與油的混合液體中,雞蛋一部分在鹽水中,一部分在油里。他解釋說,開始的想法也是通過加鹽使得雞蛋能夠停在液體內部,可是控制不好鹽放得太多就很容易使得雞蛋浮在鹽水上,本想放棄時看到臺面上的食用油就想試試看會有什么樣的效果,結果發現雞蛋可以靜止在兩個液體之間。在常規教學中,這種混合液體的情況會出現在練習題中,深入考察學生對浮沉與液體密度和物體密度之間的關系。學生的無意之舉制造了一道很有價值的考題,對這一生成性資源筆者當然不能放過,以此為題型進行了拓展探究。
這節課的一個小改變竟然有意外的驚喜,是讓筆者意想不到的。深刻感受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充分參與新課程”理念的魅力。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最好方式,而物理實驗自帶有趣、神奇的屬性,是很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物理實驗也是物理教學的核心,自從課改以來,實驗所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教科書中的實驗素材豐富多彩,包括演示實驗、學生實驗以及課外小實驗。常規教學中以演示實驗為主,課堂上很容易吸引學生的眼球,本以為這就是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實際上作為旁觀者的他們,是很容易走神的,大多時候圖個熱鬧好玩,并不能學到知識,而且由于空間局限后排學生也看不清楚操作細節。
人對未知充滿好奇,對實驗操作躍躍欲試,這是自然規律賦予人的天性,青少年正是處于求知欲旺盛的年紀,但是,課堂實驗教學有諸多規范步驟要學習,反而容易削弱學生本有的興趣,變成被動枯燥地接收知識。由于實驗容易分散注意力,很可能演示實驗的效果比純粹圖片文字講解效果還要差,這就違背了新課程理念的初衷。
通過“浮沉”這節課的教學,讓筆者明白只需要做一點改變就能改變這樣尷尬的局面。在教學之前布置一些簡單的任務或者沒有目的性地放手讓學生去“玩”實驗,極大地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等熟悉了實驗是什么后,自然會去想“為什么這樣”。這一過程更加符合學生的心智特點,如果是在課堂上邊教授邊演示,或者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容易造成思維定勢,所以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由地“娛樂”實驗,像對待玩具一樣輕松自然地“玩”器材。尊重學生的興趣,尊重他們探究的好奇心,其次才是知識的獲得,有了主動發掘知識的興趣,就將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學習。
在之后的教學中筆者有意識地將書面作業改為工具操作,鼓勵他們尋找生活中最簡單、最常見的工具來制造有趣的玩具。
新課程改革理念要求以學生為本,通過各種教學策略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在常規教學上,實驗大多是以演示為主,有豐富多彩的實驗教具來向學生展示物理原理,進行實驗探究。出于對器材的保護,大部分器材是不允許學生隨意接觸的,或者是在千叮嚀萬囑咐下讓學生操作。在如此規范嚴苛的“看管”下,學生對于實驗教學的興趣猶如隔靴搔癢,原本生出的主動探究發現的學習欲望又被限制在規范下。學習的興趣不應該是培養出來的,人的本能就是具有好奇心。在現行以應試為主的教育模式下,規范教學很容易扼殺興趣,讓其流于形式成為現行教育的輔助工具。讓他們不受約束,像對待玩具一般,更多地放手讓他們自己探索,少一點指導,多一點體驗,自主學習。最后,告訴其專業名詞概念,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升華內容。有了這樣的想法,在教授第七章第一節,通過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合來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隙。演示實驗中教師分別將紅墨水、酒精按照等體積依次倒入長玻璃管中,此時可以看到兩者分明的界限,倒滿后用手指堵住管口并上下顛倒搖晃幾次使得兩種液體混合,最終看到混合后液體體積明顯減少,學生順利得出了結論——分子間是有間隙的。課后有幾個學生對器材很感興趣,知道他們光看不過癮,就允許他們當玩具玩,自由發揮了。小李同學剛把兩種液體倒進去實驗就無法進行下去了,我們看到兩種液體自發互相混合,無法觀察到混合前的狀態。這讓學生很困惑,回憶課堂內容,才發現原來實驗順序造成了影響,必須先倒紅墨水再倒酒精,因為密度大的物質會因為重力向下運動,所以發生了自發混合。整個過程中,老師并沒有參與,也不需要引導,當然更不需要在學生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及時糾正錯誤,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下學生自然會去想盡辦法解決問題,這樣既鞏固了知識點,又鍛煉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為物理老師,應該利用好實驗這一優勢,用有趣的實驗“誘惑”學生來學習,讓學生既能夠快樂地學到知識,還能有探究的成就感。有位物理老師發現了一個現象:課堂上講的游標卡尺,初中講過,高中講過,學生們總是記不住,考試中遇到這樣的題出錯最多。當到了講游標卡尺時,干脆不講,學生每人分到一把游標卡尺,回家用紙板照樣做一把。做過之后,再也忘不了,學生又很有成就感,真的是皆大歡喜。實驗更能促使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是非常好的資源。
給學生自由,讓他們從無到有去探索和發現,才能提高他們的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理念是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體現了現代化教育的趨勢,但是要踐行新課程理念卻是一條漫長曲折的道路,需要我們潛心嘗試、探究。
參考文獻:
[1]王浩.初中物理實驗探究的教學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欄目編輯 劉 榮)
物理教學探討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