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峰
摘 要:人格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其他一切素質及其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目前學校教育工作的重點。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在學生人格的培養和塑造方面擔當著重要而又特殊的任務,具有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功能。文章分析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實施人格教育的重要意義,并對當前的教學方式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小學生;人格教育;重要意義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然而,由于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合理,使得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重點更偏重于知識教育而非人文教育,導致某些學生的人格出現了問題,從而影響了社會的穩定發展。基于此,本文將談一談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有效實施人格教育以及實施的意義。
一、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對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意義
1.是順應現代教育潮流的需要
世界21世紀教育委員會曾在總結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時,提出了未來人才的七條最重要的標準,即積極進取開拓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質和對人類的責任感;在急劇變化的競爭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有寬厚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廣泛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終身學習的本領,適應科學技術綜合化的發展趨勢;有豐富多彩的健康個性;具有和他人協調和進行國際交往的能力。分析這些標準,我們可以看到,培養健全人格是各國教育的首要任務,也是未來人才的最重要的標準。人格一旦缺失就談不上人才。
2.學科性質和任務決定健全人格培養應成為思品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中,就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作了新的規定:“對學生進行良好心理品質、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確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們懂得磨煉意志、優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嚴格自律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社會,培養健全人格;使他們具有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成功的正確態度,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這次變革,必將使思品課在促進和加強中學生健全人格培養上起到其它學科教育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3.是青少年健康成長與和諧發展的需要
目前我國青少年的人格發展總體上比較健全,據有關資料表明我國90%青少年兒童心理、人格是健康的。但人格健康方面的問題也十分突出。以中學生為例,常見的人格問題有:自卑、自閉、自私、自我放任、過分內向、孤僻、狹隘、偏執、抑郁、焦慮、冷漠等,由此又會導致許多行為問題。因此,有的放矢地指導和幫助他們塑造健全人格已是刻不容緩。
二、品德與社會學科中培養學生人格的措施
1.改善教學理念
傳統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動態和人格培養,沒有根據學生的差異性開展多元化教學,導致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模式呆板,教學效果一般。所以,教師要改善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揚學生的個性,發掘學生的潛能,將人格教育作為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重點,塑造學生的完整人格,結合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開展更多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塑造完整人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要健全教師人格,身體力行,以身示教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建立在教師人格的基礎上,因為只有從教師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力量。沒有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響,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夠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影響很大,尤其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模仿能力強,教師必須重視自己的言行,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實現對學生人格的直接影響。教師要“彎下腰來”,以平等、信任、友好的態度對待學生;能“海納百川”,采納不同的意見;能勇于改正錯誤和承擔責任等。
3.尊重學生自主性,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
學生是活動的主體,任何外在的教育影響都必須通過學生內在積極性的發揮才能起到作用。在教學中,首先利用名人名事,努力激勵。教材中偉大導師、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的那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勇于開拓、敢于創新、積極進取的精神能激起學生強烈的仰慕之情和效仿之心,起到示范作用。同時還用班級中的一些先進事件,樹立學生身邊的榜樣,這些榜樣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對學生促動很大。
4.注重情境陶冶與實踐體驗
費尼克斯說過,不經學問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穩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識的點滴積累,才能培養起穩定健康持續的人格。小學低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教材,融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政治教育為一體,有著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蘊含的教育素材,不斷對學生進行人格熏陶和激勵,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推動學生塑造健全人格。健全的人格品質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和諧發展與統一。認知教育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前提。但僅靠認知教育很難實現知行統一,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質。因此在教育教學中要注意發揮情感、意志等因素在人格品質形成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注重情境的陶冶以及實踐體驗。為了幫助學生學會正確處理人際沖突,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在教學中經常設計一系列的情境訓練,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獲知、育情、煉意、導行,實現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塑造健全人格。
三、結語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品德教育遠離了學生現實生活的年齡特征,只是以教育的方式在傳授知識,遠離學生的真實空間。而且脫離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年齡特點,局限于書本的世界,未能有效的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有效的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必須要觸及學生的內心世界,在復原學生生活本來面貌的基礎上,使他們的道德認知和行為習慣有所提高,從而體現出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有效開展及對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積極影響。只有讓學生帶著積極進取的心態和德才走向生活,走向社會,才能使他們建功立業,創造輝煌,這樣,對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教育才能真正擔負起改善民生、建設和諧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參考文獻:
[1]李婷婷.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的人格教育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5.
[2]童益.談《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設計的合理化[J].才智,2012(33).
[3]譚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點滴思考[J].學苑教育,2012,(2):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