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柏
摘要:初中體育教育是促進初中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關鍵,然而受客觀條件制約,長久以來我國人民對體育教育的重視度不高,初中體育教育難以契合社會對中學生體育素質發展的相關要求,初中生沒有參與體育教學的興趣,身體素質不佳,不僅影響身體健康,更影響自身全面發展。新課改要求初中體育教育能夠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這為初中體育教育的改革創造了良好條件,體育教育工作者應牢牢把握時代賦予的先機,積極創新自身的體育教學,全面發展學生的個性。
關鍵詞:初中體育;體育教學;促進;個性發展
初中階段是人個性發展、人格形成的關鍵階段,如果在此階段內培養出學生良好的個性,那么于其后續發展則能夠產生非常積極的作用。個性發展基于人的生理素質,是在社會條件、人生體驗、社會活動等綜合影響下產生的結果。現代社會對人才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人才不僅需要有豐富的知識,還需要有鮮明的個性、昂揚的態度、靈活的頭腦。正因為此,學生個性培養成為了教育工作的一個重點,而體育教育則成為擔此重任的“不二人選”。
一、利用初中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意義
(一)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身體是一個人工作、學習的資本,如果脫離了健康的身體,再談工作、學習、建設國家等都是“紙上談兵”。初中體育教育的落實表面上看來是提高學生的體育素質、豐富學生的體育技能,但從本質角度看來卻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學生擁有強健的體魄,更為獨立的人格,進而能夠更好的適應未來的工作和學習。正因為此,在初中體育教學中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有益于發展學生的個性,促使學生更加良性、長遠的發展。
(二)有利于學生適應社會
利用體育教學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借助體育教學本身,在體育教育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各類體育訓練,需要與教育者以及班級內的其他學生進行溝通。通過學習,學生會有非常豐富的訓練實踐,更豐富的體育知識,更優秀的交往技能,更頑強的意志力。與此同時,各種體育競賽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學生可以與各種“賽友”溝通交流,學生能夠更加了解社會,更了解社會上的人和事,并最終形成自身個性的處事風格、三觀價值。如此一來,當學生畢業之后將會更加適應社會;在進入社會之后,才不會產生較強的不適應性。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利用初中體育教學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而是需要在潛移默化之中、循序漸進之中逐步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個性。因此,初中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相關教育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陶冶式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陶冶式教育”涉及的內容更廣,影響的范圍更大,因而可能觸動學生、影響學生的面也相對更為廣泛。在陶冶人格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為清楚的認識自身的不足,認識到自身與社會需求的差異,進而更為積極主動地挖掘自身的潛能,提高自身的素質。在強大的自驅力之下,學生會不斷的提升自我,創新精神會逐步提高,而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會在潛移默化之中不斷的發展。
二、利用初中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原則
利用初中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需要遵循五大原則,分別是肯定學生個性、鼓勵學生個性、引導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個性興趣。其中,肯定學生個性原則是因為初中生個體發育不完善,很多個性的展露不易被發現,因而教育者應及時捕捉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肯定學生的個性,以激勵學生不斷的發展個性;鼓勵學生個性是因為不同學生的生活環境存在差異,個性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教育者應全面了解學生,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鼓勵學生發展個性;引導學生個性主要是為了能夠使個性發展工作的引導更加的科學、更加的有效,教育者的相關行為操作能夠更加的有的放矢;培養學生個性興趣是因為初中生的思想不穩定,可塑性強,容易因外界因素影響而改變自身的思維想法,教育者只有將培養學生個性發展這件事情變成學生的興趣或是習慣,學生才能夠在脫離教育者之后更加良好的發展自身的個性,更好的發展自身。
三、影響初中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問題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新課改力度的不斷加大,初中體育教學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方面所發揮出的作用越來越巨大,初中生的個性發展形勢一片大好。然后從細節角度看來,現階段的初中體育教育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來說有如下幾點最為顯著:
第一,社會各界對以初中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視度還有待加強。由于考試是我國選拔人才的最主要依據,因而社會上很多人未能正確認識初中體育,以初中體育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也因此一直未能獲得重視。社會大眾的思想影響了社會氛圍,進而會影響初中體育教育者的思維,并最終影響個性發展教育工作的落實。
第二,以初中體育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缺乏相應的激勵。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最基礎要求是不扼殺學生個性,激勵學生發展個性。然而現階段很多學校在開展初中體育教學時,教育者過分重視各類體育活動的競技性,體育訓練的難度不斷加大,一方面并未考慮學生的個性需求,另一方面還容易挫傷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影響教育工作的落實。
第三,個性發展空間較為狹窄。想要讓學生個性發展,必須為學生發展個性提供一定的空間,然而現階段,雖然很多學校已經認識到了以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學生的個性發展空間被局限,體育教學過程中教育者主導教學,大量的說教占用了課上時間,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和空間去發展個性,學生的思維被制約,個性發展被制約。
第四,個性化發展的面比較狹窄。體育與人們的生活、學習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對于初中生而言,接觸體育的機會不僅僅只有體育課堂,還有體育課堂之外的更為廣闊的課下時間。然而,現階段的初中體育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被局限在了體育課堂之上,以至于很多學生在脫離體育課堂、脫離體育教師之后完全沒有要自主發展個性的思想和欲望,學生難以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和體育愛好,個性發展必然會頻頻遭遇制約。
四、利用初中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策略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現階段我國的初中體育教學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方面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問題的存在不僅會影響初中體育的落實效果,還會影響學生的個性發展結果。因此積極采取措施解決問題是現階段的“當務之急”,相關者應予以重視。以初中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策略相對而言較多,如營造良好的個性發展氛圍、積極開展因材施教等都能夠收獲不俗的成效,然而受制于篇幅,本文難以對所有的策略進行論述,僅從上文所提影響初中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問題出發,提出如下四點策略,希望能夠與廣大體育教育者共勉。
(一)重視初中體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工作
首先,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加大相關的宣傳,幫助學校方面重視初中體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工作,從人力、物力、財力投入角度出發給予學校方面以支持,幫助學校方面盡可能的減少各類影響因素,大力推進“全民健身運動”,促進初中學校體育教育事業發展。其次,教育相關部門還應制定與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相關的規章制度,對以體育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規定,制定相應的教學模式、羅列相關的教學經驗,為廣大初中體育教育者提供參考借鑒,幫助他們及時的修正、調整自身的體育教學,為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夯實基礎。
(二)構建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
此處所指的激勵機制應該包含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教育者層面的激勵機制,另一個層面應該是學生層面的激勵機制。對于教育者層面的激勵機制而言,激勵機制應該能夠不斷的強化教育者的教學思想,要能夠使教育者正確認識“賞識教育”的重要性,要促使教育者能夠有意識的“放下身段”,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以確保能夠更為全面地了解學生,并為學生制定更適合個性發展的相關教學策略。學生層面的激勵機制應該包括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教育、激發學生投身個性培養的相關激勵機制,要幫助學生對體育教育產生興趣,能夠將體育發展成為一種終身性的活動。
(三)擴大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
體育教育者應不斷地反思自身的體育教學,要積極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體育教學形式,要及時地將體育課堂還給學生,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落實體育教育時,教育者應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一方面要保證教學大綱要求的教學內容順利落實,還要給學生一定的自我發展空間,讓學生能夠基于自身的個性開展更適合自己、自身興趣更濃郁的、能夠有效發展自身個性的體育鍛煉。
(四)拓展發展個性的教育空間
拓展發展個性的教育空間主要指要將體育課堂教育延展至課外,要將體育課堂教育與課外體育教育相結合,要幫助學生樹立出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確保學生能夠在走出校園、脫離教育者之后獨自進行科學、合理的體育個性鍛煉。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個性會影響人的一生,初中生正處于“三觀待建”的重要階段,科學合理引導其個性健康發展意義巨大。體育教育是初中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最終結果。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社會各界對體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廣大體育教育者必須充分認識到體育教育于發展學生個性的意義,要深入研究現階段的體育教育問題,積極開展以人本理念為核心的個性化的初中體育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華國治.有效促進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4,4(13):197-198.
[2]劉志華.芻議初中體育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J].當代體育科技,2015,5(36):11-14.
[3]戴軼人.對初中體育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的研究[J].科技資訊,2016,14(26):112-113.
[4]孫傳連.初中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個性發展策略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7,7(25):72+74.
[5]陳宇中.新課改背景下城市初中體育教學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4(05):87-89.
[6]張飛鶴.淺談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J].當代體育科技,2015,5(21):105+107.
[7]陳華西.關于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對發展學生個性的研究[J].學周刊,2016 (15):65-66.
(作者單位:深圳市福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