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明
摘要:體育素養與終身體育是培養現代體育人才中的兩大要素,關系密切。但在21世紀的新形式下,如何探討二者關系,并加以有效的塑造學生,值得深思。本文敘述了兩大要素的重要意義、現階段的問題與怎樣引導學生培養體育素養,落實終身體育鍛煉的。
關鍵詞:培養;體育素養;落實;終身體育
何謂“體育”?體育是“以身體運動為基本手段,促進人們身心發展的文化活動”[1]。《現代漢語詞典》中文化“是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何謂“素養”?《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平日的修養”[2]。那么“體育素養”也就是“物質文化素養”和“精神文化素養”的結合體?換言之,“體育素養”即一個人的外在修為和內在修為的綜合體。
十九大的報告指出2020年我國將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意味著未來人們的幸福指數也在提高。幸福指數提高的同時,人們也越來越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這為終身體育的開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這里的終身體育是指:“在終身體育思想的指導下,以體育的體系化、整體化為目標,為人們在不同時期、不同生活領域提供參加體育活動實踐的過程”[3]。
一、體育素養與終身體育的重要意義
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素質教育思想、終身體育思想等,都會對學校體育指導思想和目標、教師的教學觀和教材的選擇、學生的體育觀念等產生影響。[4]
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是一個民族生命力旺盛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方面。[5]體育素養的培養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是推動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與實現終身體育的重要環節。體育素養作為人的一種綜合文化素養,核心是以人為基礎。而學生作為實現終身體育的主力軍,除國家、社會、家庭、學校、老師的引導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們自身的主動性,學生從被動的接受到主動求知需要一個過程,他們個性的塑造及主體意識與主動性的培養都離不開體育素養這一橋梁。在這基礎之上終身體育才能更好的去落實。培養體育素養與終身體育的實現是順應時代的潮流,更是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需要。
二、體育素養與終身體育現階段的問題
培養體育素養,落實終身體育,首先要找出兩者現階段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才可實現其目標。
“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所指的是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現階段在體育課堂上往往注重的是學生的身體健康,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心靈與道德教育教育的缺失。如近幾年受國家關注的校園暴力事件,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雖然外在因素比較繁雜,但其內在因素也不可忽視。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其內在因素就是學生心理扭曲、道德淪喪。也有不可忽視的跳樓事件,有的學生是為情所困跳樓自殺,也有因為學習壓力大而跳樓自殺的,甚至還有沒收學生手機跳樓自殺的等等。二是系統理論知識的缺失。由于體育教學內容的繁雜,而其又缺乏內部邏輯性和外部的規定性。一些授課內容的重復出現,導致在有限的體育課時內接受的有效信息變少,學生難以學到更多新的知識技能,系統的體育理論知識、原理戰術、保健安全知識等的學習也變得難以實現。久而久之學生對體育課失去了興趣,終身體育難以落實。終身體育落實在實踐中,更需要理論體系的指導。
三、培養體育素養,落實終身體育的途徑
(一)學校要樹立新時代的教育價值取向
學校要認識價值取向的重要性,構建新時代學校教育的價值取向。學校價值取向是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橋梁,換言之,個體價值得以實現需要借助學校價值取向。“學校教育價值取向”是指學校教育工作者一人的成長需要為基礎,對學校教育價值的自覺選擇[1]。所以學校在構建新時代教育價值取向時,應該考慮其整體意識。要根據社會價值取向,制定科學合理的適合教師、學生發展的價值取向。其不僅要關注教師學生當下的發展,也應該考慮教師學生個體長遠的發展,關注教師職業生涯的個體發展,注重學生生命成長的全程及其內在心理因素的變化。個體價值得以實現,社會價值才能更好的實現,國人的素養才可不斷的提升。
(二)制定合理有效的培養體育素養,落實終身體育的目標
1.反思重建學校體育與健康培養目標。在學校教育價值取向的基礎上,反思重建學校培養目標。學校培養目標不是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升學率,不只是關注該校學生能考多少個重點大學。面對學校暴力事件、學生、教師自殺的情況等等,學校今天是不是應該真正去反思、重建學校的培養目標。學校的培養目標的重建不能脫離社會發展的需要,要順應社會發展潮流,但又不可空、大、難。難以實現。未來學校的人才應該是熱愛生命、尊老愛幼、對社會不陌生、不懼怕困難挑戰、具有競爭合作創新型人才。
學校應根據國家及地方課程標準,按照不同學生心理素質、個性發展水平的差異,與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制定切實可行的不同階段、年齡層次的目標。該目標的確定要以終身體育發展方向為最終目標,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身體姿勢、促進其個性化發展,增強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還要不斷豐富課外體育活動,建立完善學校體育與健康訓練競賽制度,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提高學生競爭、合作意識及實踐能力、煥發學生對生命、社會、祖國的熱愛;從學生入學到畢業期間,完善并建立對學生體育與健康課、體質、文化素養、心理健康、道德等的監測制度檔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質下,學校可以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體育場地、器材設備,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為學校引入健身器材等設備。學校更要加強師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促進師生的合作意識、使其成為能合作、敢合作、可合作的優秀人才。
2.教學目標的落實。體育教師應該認真學習并領會新的課程標準,在教學過程中將它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相結合,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學生體育素養,貫徹落實終身體育目標。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我們要不斷的創新實現從量到質的變化,這是時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更是建設體育強國的要求[6]。它將要體育教師針對學生體能和心理素質下降的趨勢,有意識改進并創新教學手段,使學生吃點苦流點汗,計劃有序地安排教學與訓練,根據該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科學而有針對性的安排運動負荷量,取長補短。從而使學生逐步培養體育素養并落實終身體育觀念。[7]
3.教學內容的優化。根據課程標準,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社會需選定合適的教學內容。優化組合并對應體育教學目標,確定體育教學各學期、各單元、各學時中所選教學內容相互間的邏輯性。在有限的學時中,科學選擇并合理組合教學內容,注重所選內容的銜接與遞進,避免課堂上出現教學內容的亂而重復的現象。與此同時,在教學內容的選擇過程中,要根據學生身體素質差異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不斷加強學生的身體與心理素質,使學生可以全面發展。
4.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作為培養體育素養,落實終身體育的主體,未來社會發展中,他們將會成為物質、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學生的發展與社會發展要有一致性,每一個個體的充分發展,可以有效推動社會成員的發展。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與創造性。讓學生每節課明確教學目標,這樣學生就是有目的學習而不是漫無目的地苦修,采取多樣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進行有效的學習。在滿足學生的需求時,也一定要重視學生的情感變化,不斷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當今課程改革的主體——學生,他們更需要明白為什么學、怎樣學效果最佳、最有價值,而不是一味的做“苦行僧”。在教師指導下,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思考,去制定自己的鍛煉方案,這正是培養體育素養,落實終身體育面向全體學生,使主體需要得以實現,在一定程度上也發展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四、結束語
面對當今的問題,學校體育肩負著歷史重任。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給予了體育教育在培養人才過程中的活力,也面臨巨大的挑戰。我們不僅要面向全體學生,更要全面整體提高學生的身體、心理道德素質。我們不僅要抓住改革的時機,也要迎接學生心理道德素質低下、理論體系薄弱的挑戰,共同彌補前期課程建設的不足。體育教育改革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身體素質、更要重視學生的心理道德素質的發展,要在教育的改革中走“全面協調”發展的道路,不做一條腿走路的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楊文軒,陳琦.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2.
[2]《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楊文軒,陳琦.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王則珊.學校體育理論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5.
[5]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https://baike.so.com/doc/ 7040857-7263762.html,2012,10,22.
[6]羅玲.從學生的身體素質現狀反思學校體育教育[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2,5:83—84.
[7]葉瀾.教育學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