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慧瑩
【摘 要】本文基于人格素養對于學生培養的重要意義以及中學語文的人文學科特點,論述在教學中通過借助古典佳作、續寫生活實例、依托課本名篇等策略,努力熏陶傳統文化、傳承孝道精神、塑造堅韌品格,對學生進行人格素養滲透教育。
【關鍵詞】人格素養 語文 滲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B-0110-02
人格素養、道德素養是人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素質條件,無論是人際交往還是未來就業,人格素養成為考驗一個人道德水平、能力素質的一大關鍵標準,因此,人格素養教育應該在現代教育教學體統中得到重視?,F階段,中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應滲透人格素養教育,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人格素養簡單說就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人格魅力、人文精神以及在人際交往、為人處世過程中所體現出的素質與涵養。人格素養是人的思想靈魂,它體現出一個人的精神面貌、素質能力,也是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因素之一。一切教育活動的開展都必須圍繞人格素養教育這一核心,因為只有人具備了崇高的品質與靈魂,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與支持,才能在一個社會群體中獲得生存空間。本文分析開展人格素養教育的意義,探究如何在中學語文教育中滲透人格素養教育。
一、中學語文滲透人格素養教育的意義
語文學科本身屬于一門人文學科,人文學科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濃郁的人文氣息、厚重的素養熏陶。中學語文課程教學體系中,有很多名篇名作,多數篇章都是在向學習者傳達一種智慧、傳遞一種精神、傳播一種靈魂。語文教育教學的一大目標就是培養學生高尚的品行、健全的人格、先進的素質,使他們具備一種文化氣質、素養情懷、人格魅力,塑造他們崇高的靈魂,學生只有思想和靈魂都得到良好的熏陶,才能從思想、靈魂上改善自我、發展自身,從而提高思想覺悟,全面提升個人素質,更加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中華古典文學通常借助簡單的事例來向讀者闡述一個深刻的道理,教育、感化讀者。古典文學的魅力遠不止于此,其魅力還體現在文風雅韻、文句對仗等方面。正是因為古典文學的這些特點,才使得其獨具魅力,我們充分利用中學語文的名篇名章來對學生進行人格素養教育,塑造學生良好的品行和品格,不僅可以實現語文教學的一大目標,而且也可以充實并豐富語文科目教學,使語文科目教學更有意義。
當前,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物質生活極大充裕,然而,人們精神世界的空虛與思想道德、人格素養落后等問題十分突出,已經成為官方教育機構、文化部門共同關注的話題。國學教育正在逐漸走向現代教育教學課堂,通過傳遞傳統文化、教授古典文學文化知識來提升國民素質,提高國民的思想覺悟。中學語文科目作為人文素養教育教學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門科目,要想最大限度地弘揚民族文化,培養國民崇高的人格素養,就必須加快科目教育步伐,提高國民素養;就必須充分利用中學語文教育這一媒介,讓人格素養教育充溢在中學語文課堂。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格素養教育的策略
(一)巧借古典佳作,熏陶傳統文化。中華古典文學中,無論是古典詩歌還是古代文言文都充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鬃拥慕浀湔Z錄在向學習者傳遞儒家經典文化,讓儒學精華深入他們的內心,融入他們的骨髓,學生在古典儒家文化的熏陶下,精神世界會得以塑造,靈魂得以凈化,從內到外自然彰顯出人格魅力、人文素養。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要善于靈活變換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認知古典文學、文化,讓人格素養教育融入血液。
例如,《論語十則》中包含了很多經典語錄,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一句看似簡單又簡短的話語,實際上包含了深刻的道理與哲理,是一個人素質、修養的深層次揭露。為了能夠讓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這一語錄,教師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詮釋其中的道理。學生開動腦筋搜索記憶,各自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其中一名學生的講述發人深省,他講述的是自己曾經非常鄙視身邊某些人,但是,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后,才認識到原來被輕視的人其實在某些方面優于自己,從而從思想上徹底改變了以往隨便貶低人的想法,也就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一句話的深刻。
教師可以要求廣大學生各自發表自己的想法,講述自己的故事,以此來激勵并引導學生,用簡單的生活詮釋深刻的哲理,從而實現對學生的人格素養教育。
(二)續寫生活實例,傳承孝道精神?!靶⒌馈笔侵腥A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道德水平、素質素養的核心品質。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人格素養的培養必然少不了孝道精神的培育。中學語文課本中有大量的以“孝道”為核心的文學作品,這些都應該成為學生人格素養教育的參考文獻,教師可以以此培養學生崇高的孝道品格,從思想根源上塑造他們良好的人格素養。教師要學會充分利用這些已有的課文素材,將其作為孝道教育的素材資料,讓學生將課文篇章與實際結合起來,通過學習課內課文,觸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感想,引導學生通過生活實例來抒發自身對“父愛”“母愛”等的理解,表達對父母情的感激與贊美。
例如,朱自清《背影》是一篇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以父親的背影為主題切入,講述了父親對兒女無私的愛,也側面傳達出了作者對父愛的無限感激之情,在向讀者昭示,父母愛是最偉大的愛,教育廣大青少年要懂得父母愛、懂得感恩,要孝順父母、理解父母,也是在間接地向人們傳遞孝道。
對此,教師可以從這一主題切入,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真實生活經歷,同樣以“背影”為主題來寫一篇紀實性文章,記錄父母對自己的愛。
在這一要求下,學生紛紛行動,結合自身的經歷寫出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文章,學生多數從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切入,例如:父母雨天送傘的背影,父親背起沉重的行囊外出打工的背影,母親踉踉蹌蹌地推著貨車賣貨的背影。年紀尚小的學生用樸素卻真摯的語言記錄下了父母對自己的愛,表達了對父母的感激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教師可以挑選最具真情實感的文章來向全體同學念誦,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到父母愛的偉大,從而內心深處生出對父母的感恩,這種觸動心靈的間接引導要遠遠勝過直言相勸的說教,因為這是對學生的心靈與情感的洗禮與觸動,這樣就達到了對學生孝道的教育,學生自身的孝道素養自然得以培養和提升。
(三)依托課本文章,塑造堅韌品格。人格素養的內涵相對豐富、完善,例如:堅強、隱忍的淡定性格,臨危不懼、樂觀、豁達的精神等,中學人格素養教育應該從這些方面入手,培養學生堅強、堅韌、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思想,使他們能夠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敢于面對困難和挫折,在艱難和困苦面前堅強淡定,不焦躁、不退縮,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格魅力。
例如,中學語文課本中最具代表性的青少年文學體裁文章當屬冰心的《小橘燈》,一篇看似簡單的故事卻在向讀者傳遞著一種精神般的力量,故事主人公“小女孩”生活在黑暗年代、面對黑暗困難和家庭壓力所表現出來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教師可以以這篇文章為依托性素材來教育和引導學生,使之成為人格素養教育的正面教材。學完這篇文章后,教師可以先提出幾個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問題,表達感受。
問題一:你認為文章中的小女孩具備哪些品質,她值得你學習嗎?
問題二:如果你生活在一個兵荒馬亂的黑暗年代,你會怎么樣?
帶著這兩個問題,學生開始思考,很多學生用心體會到了文中小女孩身上的優秀品質,感悟到了堅強的人格魅力,用發自內心的話語闡述了對小女孩的無限敬佩之情。通過這樣的感悟性發言,學生往往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與認知一種精神的魅力、一種思想的崇高、一種人格素養的偉大,這就是靈魂深處的共鳴,共鳴力量帶給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學生能夠從思想上接受一種精神,那就是文章中小女孩面臨黑暗生活環境、面對巨大困難時所表現出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現代學生如果能夠具備這樣的精神,擁有如同文中小女孩一樣的品格,勢必在成長的道路上有所收獲、有所成功。
滲透人格素養教育的中學語文教育教學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人格素養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目標和宗旨,一個人也只有具備了崇高的道德素養、人格魅力才能得到社會、得到他人的認可,也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適應環境。中學語文教學中人格素養教育勢在必行,語文教師必須努力承擔起人格素養教育的重任,善于靈活運用教學素材,塑造并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品德,提高學生的人格魅力。
【參考文獻】
[1]趙 蕊.淺談語文教育與人格素養的培養[J].吉林教育,2010(20)
[2]王建立.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人格素養[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7)
[3]段澤運.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中學語文,2016(3)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