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內容摘要】在校內校外、課內課外開展藍印活動,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建設學校文化的過程中實施探索,非遺進校園作為最直接、最根本的傳承與保護措施,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都有其自身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創新性。
【關鍵詞】藍印 非遺 進校園 探索 理論 實踐
隨著社會進步,人們對非遺有了新的價值觀,漸漸地有更多人自覺關注、宣傳、保護非遺。從校內校外分析,如:校外非遺文化有了法律法規的保障、建立了非遺研究中心、推薦非遺傳承人等;校內舉辦非遺文藝演出、非遺宣傳日活動、非遺講座、非遺展覽等,通過不同形式的活動,非遺文化逐漸凸顯了它的地位。藍印花布是非遺文化形式之一,它是一項由刻版—上漿—印染—刮漿等一系列過程組成的手工技藝,藍印花布的教學實施需要學生通過反復直接經驗的探索,有計劃、分階段、分層次地學習才能掌握技術;此外它也是一種精神內涵,在實踐中磨練學生的意志,培養學生的人格,宣揚名族文化,進技于道是它的最高境界。
基于“進技”原則的校園非遺傳承課外活動方式
為了宣傳藍印文化特色,我校二甲中學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曹曉峰藍印工作室,將傳統藍印花布的技術直接引入到我校展覽室,便于學生直觀了解這門技術的操作流程;且曹曉峰老師作為藍印傳承人帶領著我們深入到傳統藝人的生活,體驗藍印制作的不朽和藍印成品的魅力,切身體會藍印文化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需要藝術家的不斷努力實踐、探索、創新才能永保物質生命力,才能保障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永垂不朽。
學校藍印社團的開展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于藍印文化的認知。為了擴大藍印的影響力,我校將藍印元素滲透于各個社團和各個活動中,如演講社團和音樂社團都有代表性的藍印服飾,美術社團有統一藍印畫本……在藝術節、元旦等節日,舉辦一些以藍印為主題的成品展示:如時裝T臺秀、變臉譜……除了本校舉辦的一系列活動外,上級領導也關注我校并在我校開展相關藝術教育活動,如2016年11月教研室相關領導在我校組織開展美術骨干教師培訓活動,通過互動學習傳承發揚藍印文化,將藍印文化的傳播深入到我們教師群體,切實體現由上至下對于非遺傳承的重視。
基于“進技”原則的校園非遺傳承課堂滲透方式
如果說課外側重于宣傳和展示,那么課內更多是實踐創新。非遺文化的傳播在課堂教學中因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必備的理論基礎上,逐步探索落入課堂實施,反復實踐,傳承創新,從量變到質變,實現技術和藝術的結合。對于初中低年級學生我們主要以藍印社團課為主,從部分學生調動整體學生,課程安排較簡單輕松,內容形式以扎染和針染為主,鼓勵學生學習創新,作品成果效果顯著。作品展示為了讓學生意識到對非遺文化的學習是一件有意思、有意義且彌足珍貴的事,我將開始的部分學生的作品展示在學校東門展示欄,并要求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寫上制作過程或有何創新之處,然后寫上自己的姓名班級,其他感興趣的同學憑此可一進步與以上同學交流學習;定期安排以上學生在學校活動課或課余時間在此做大家的咨詢小專家,也可現場提供材料學生做簡單教授,由于時間有限設置了限報名和名單登記預約政策……這些活動很大程度上調動了整體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性,我便適時將藍印課程穿插引入課堂,學生自愿學習藍印技術,配合程度高,課堂氛圍輕松有活力。初二學段藍印教學進入課本課堂,主要是讓學生體驗藍印印染制作的全過程,主動探索藍印制作的各個階段的盲點和創新點,記錄總結應用于備案。如在藍印刻版階段,播放一組藍印連續紋樣和剪紙連續紋樣,讓學生觀察兩者的異同,最后發現要想保證畫面的連續性必須確保物體間有連接點,那是否意味著兩者是一樣的原理呢?于是我將事先畫好刻好的兩組紋樣(一組藍印紋樣,一組剪紙紋樣)做了刮漿演示,學生發現剪紙紋樣因為物體間的連接點少,所以在刮漿的過程中會出現積漿和版紙翹邊的情況,整個過程結束學生掌握了刻版的原理,從而避免在接下來設計環節學生會忽略一些盲區。此外,我們還對藍印制作的每個階段的材料做了嘗試,在掌握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大膽嘗試創新,讓學生由衷體會藝術的快樂,通過努力獲得成就感,萌生對藝術的崇敬,對民族文化的熱愛。
非遺進校園的效果和意義
藍印文化的宣傳和藍印教學的探索驗證了非遺進校園有其存在的價值。
第一非遺文化融入美術教學,增添了課堂的文化氛圍,豐富了教學。在反復實踐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也得到顯著提升。
第二美術教學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進一步突破傳統教學的模式,在藝術創作中探索如何將非遺傳統文化用現代的形式進行展現,學生的創意靈感在課堂討論、手稿修改過程中不斷碰撞激發,從而達到技術與技藝的統一。
第三校園藍印作品的展示活動不僅是對非遺文化物質的宣揚,更是一種精神的弘揚。通過物質載體,讓青少年學會欣賞它、尊敬它,進而通過實踐探索體會其精神內涵,磨煉學生的意志,影響學生的人格,弘揚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 王仕平. 淺談非遺進課堂的“三性”[J]. 群文天地,2011(2):87-88.
[2] 沙志輝、陳潘. 淺析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法保護工作[J]. 黑龍江史志,2013(17):303-304.
[3] 陳海濤.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與踐行思考[J]. 群文天地,2012(8):42.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二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