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云


摘 要:面對小學語文低段閱讀和寫話教學中耗時長而成效不顯著的現象,在全語言理念的引領下,近幾年試著在低段通過開展班級讀書會發展學生閱讀和寫話能力的整體性教學進行實踐與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
關鍵詞:全語言學習;低段;語文教學;實踐與探索
面對小學語文低段閱讀和寫話教學中耗時長而成效不顯著的現象,筆者近兩年來借助中高段開展班級讀書會的經驗,在全語言理念的(語言的學習應在完整的情景、真實的言語實踐中,在完整的語言觀的統領下通過整合的語言學習逐漸建構起來)引領下,試著在低段通過開展班級讀書會發展學生閱讀和寫話能力的整體性教學進行實踐與研究。
一、全語言學習在低段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葉圣陶先生對“語文”學科含義的權威論述是:“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聽、說是口頭語言的運用,讀、寫是書面語言的運用。語文教學必須聽、說、讀、寫并重。
(一)給聽、說、讀、寫把好脈
聽是一種接收性語言。說是一種表達性語言。當老師翻開精美的圖畫書給學生講有趣的故事,低年級的學生便會孜孜不倦地聽,開始自己看書,開始對著畫面或朗讀課文或講述故事。讀使他們進入一個新天地的話,學生的寫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其內心感受和個人情感的一個過程。因此,教師要注意聽、說、讀、寫各方面的全面協調發展,幫助學生真實地、完整地學習語言。
(二)給班級讀書課把個度
語言發展存在著一些關鍵時期:3歲前是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時期,6至7歲上小學后是發展閱讀和書寫的關鍵期。因此,在小學低段這個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如果教法得當,適時開展班級讀書會,發展學生閱讀和寫話能力,孩子自然學得輕松。但讓低段學生閱讀整本書需要解決“觀念”問題,語言學習不僅限于為讀初中作準備,而且是終身教育的需要,形成愛讀書的學習習慣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
(三)給課程整合開綠燈
語言的學習和語文素養的培養,重點在語文教學中逐步進行,同時必須整合其他學科,才能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語言的學習中,必須同時關注學生其他方面的學習。從早期語言教育的角度來看,語言既是兒童學習的對象,也是兒童學習其他內容的工具。在設計和組織各學科教學時,教師必須積極進行課程整合。每一個學科的教學,都必須創造學生語言交流和表達的機會。
二、全語言學習在低段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全語言學習旨在使學生自動生成內在的語言規則,養成討論的習慣,發展聽說讀寫能力。我們實踐與研究的內容擴展為學生提供完整的、真實的語言情境,自動生成內在的語言規則;在班級讀書會整本書閱讀中關注問題的提出,養成討論的習慣,運用對比閱讀,發展聽說讀寫能力。
(一)教室環境的創設
營造讀寫的環境很重要,包括學校環境、班級環境、家庭環境三個層面。教師創設教室語言環境,如,設立班級圖書角,收集豐富的閱讀資源。教師為孩子創造各式各樣的讀寫條件,如,利用紙箱、紙盒和標志,在教室里設立郵局,為每一個孩子設立信箱以收發信件和字條。黑板報隨著主題的不同每期更新內容,墻壁上的讀書專欄提供學生展示日記、讀書單等讀寫的機會。學生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中真正成為語言學習的主體。
(二)語言材料的選擇
傳統的理念認為學生學習簡單細小的事物會學得比較好,所以學校的課程把完整的(自然的)語言,演變成了字、詞、句、段的教學。很多學生在需要和經驗無關的抽象語言中學習,反而不會有意義溝通。我們將教科書當成課程的一種資源,用整本書閱讀可充實學生學習的需要。經常帶學生到學校圖書室,看書、選書、聊書,讓學生知道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書面語言資源,可幫助他們獲取知識。有時放些旅游宣傳卡或廣告單在圖書角的書架上欣賞閱讀。選書的時候可以考慮與現行教材教學同步,并精選與課文相似的童書進行閱讀。讓一本本兒童文學等語言材料,精心構建語言課程。
(三)合作小組的建立
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是兩個平行的語言系統。我們采用大聲讀、親子共讀、協助式閱讀、吟唱朗誦等活動方式。在低段班級讀書會里,建立合作學習小組,先進行“伙伴閱讀”。因為存在學生多而圖書(同一種的書)少的現象,所以將學生配對進行“伙伴閱讀”。“伙伴閱讀”就是在班級里將不同層次的學生配對進行伙伴閱讀,有時可以將高段的學生和低段的進行配對。這樣不僅有助于提升閱讀的質量,同時也能讓他們無懼地談書、分享書。通過向伙伴提問,合作完成故事,培養學生認真讀文和仔細看圖的習慣,同時也能提高學生提問的水平、討論的能力。
(四)閱讀課堂的互動
班級讀書會上,盡量安排每個學生上臺發言,說說自己最近讀過的書,分享自己最感興趣的片段。若一節課來不及,下次的閱讀課接著進行。“閱讀課”以讀書會形式進行的班級讀書會,孩子們在有趣的互動中收獲快樂,在討論交流中提升能力。
1.重點實踐研究:關注問題,養成討論的習慣
以圖畫書《老鼠娶新娘》為例,教師利用閱讀策略的提示幫助學生將文字圖像化,即在腦海中浮現畫面。比如,告訴我,讀這幅畫面時,你看見了什么?故事中哪個細節幫助你看見描寫它的文字呢?這個人物如何走路、穿著?他或她長什么模樣?……在學生討論有趣的時候,說得有些零零碎碎,這時允許他的伙伴補充。有的聯系生活談,有的就圖畫中的圖和文字來談。這是學生最興奮的時候,目的是為下面的提問討論營造氣氛,熟悉內容,積淀思維的能量。
接著進行重點討論:
★太陽、云、風與墻,這四位誰是世界上最強的?還有誰比他們四位更強的嗎?
(1)教師引導:你能從圖畫和文字中找出你的根據嗎?學生再次重讀圖畫書。主要關注圖畫書中的圖畫和文字,就文本進行了討論。
(2)生跳出了文本來討論:誰比他們都還要強?
★為什么最終找了老鼠阿郎做女婿?
(1)學生先聯系生活經驗自由討論,再全班發表看法。
(2)重讀圖畫書,細細觀察畫面,討論為什么最終找老鼠阿郎做女婿?
在討論中印證了老鼠村長說的一句話:原來老鼠雖小,也有別人比不上的本事。
2.重點實踐研究:關注語言,生成內在的語言規則
語法感是語言的結構方式、特征在人的心理上打下的烙印,它是一個人言語水平的重要標志。語法感是在言語實踐中自動形成的,培養的根本途徑是多聽多讀,多說多寫。
二年級下學期,對《愛的教育》的閱讀,整理了一些閱讀提綱,從文本問題到非文本問題的討論思考,培養學生在完整的情境中自動生成內在的語言規則,在整本書閱讀中發展讀寫能力。
3.重點實踐研究:對比閱讀,培養讀寫能力
二年級下學期語文教材中有一篇《卡羅爾和她的小貓》是一篇略讀課文,只有一幅插圖。《100萬只貓》則被譽為美國第一本“真正的繪本”,因繪畫和文字的獨特風采至今魅力依舊。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帶領學生在感受故事的基礎上,可按以下三個步驟,由淺入深地進行對比閱讀,感悟語言。
(1)觸摸語言
《卡羅爾和她的小貓》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全文可讀性強,細節描寫細致準確。篇幅雖長,但語言質樸。《100萬只貓》是一本大人讀給孩子聽的圖畫書,節奏重復,語言有韻,適合進行大膽地讀讀、品品,體會起承轉合語言的魔力。
(2)品讀語言
重點對比兩者語言表述的精妙之處,同樣是寫貓多,再讀讀、品品,有什么異同。
(3)感悟細節
反復誦讀,節奏不一樣:一個由三句話組成,是敘事語言;一個是一句話,是短句,一氣呵成,讀來朗朗上口。比較后就能非常明顯地感受到圖畫書的語言和一般敘事性文章不同,從而也讓學生了解平時寫的日記或習作要具體細致地來寫。
三、全語言學習在低段語文教學中的初步成效
經過近兩年的實踐與研究,從整體上來看,我們班的學生熱愛閱讀,積極參加各項集體活動,特別是語言類的活動。在閱讀與寫話方面突出表現在:
(一)語音準確了,朗讀能力提高了
老師經常大聲讀整本書給學生聽,學生在長期的傾聽和語言內化后,對語音的感受敏銳,自身的語言表達也越來越準確,并對特定語音產生相應的生理和心理預期。例如,“數”字,在“無數”和“數星星”所在的句子中,能夠借助整個句子的連貫性讀準音,感受語音美感。
(二)語意增強了,理解能力提高了
學生憑借語言建構語言的心理意義,并在意義建構中同化文章語言,是意義和語言在學生心靈上同構共生。例如,像“發明、發現”“常常、往常、經常、平常”“飄揚、漂浮、飄浮”等意思相近的詞;又如像“垂、壓、掛、撲、趴”這樣的動詞選擇填空,有97%學生能借助朗讀輕而易舉地根據不同語境選擇。
(三)語言優美了,習作能力提高了
在閱讀教學中,有趣的語言材料大部分孩子都喜歡,培養了孩子們的興趣。但老師還需要精心選擇優美的語言材料,培養學生的言語美感。《安徒生童話》整本書雖是注音版,但其中的語言優美生動,情感真摯,插圖色彩艷麗,讀之,感到字里行間充滿著詩情畫意。另外,日本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新美南京的童話——《小狐貍買手套》,故事性極強,人情味很濃,非常適合于講述。學生多次反復接觸這樣的語言,言語厚積薄發,從而迸發出想象加情感的好文章。
反復實踐后發現,著眼于全語言學習在低段語文教學中的研究,著眼于不同學段的孩子循序漸進的語言訓練,著眼于學生未來工作、學習、生活需要的語言教學,才是健全的語文教學。如何真正地“讓全語言的全,全在低段語文教學中”,并在實踐中積累一批有價值的個案,還須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肯·古德曼.全語言的全,全在哪里[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08.
[2][美]海倫娜·柯頓.語言與兒童[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