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婷
摘 要:教育哲理小說《愛彌兒》是18世紀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的主要作品。書中以虛擬的主人公愛彌兒一生的教育歷程為線索,展示了盧梭獨特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言傳身教,利用教材中生動、豐富的文章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是可行的。
關鍵詞:愛彌兒;小學語文;德育
現行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語文學科的豐富人文內涵決定了它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言傳身教,做學生的道德楷模
作為小學教師,首先要成為具有一定道德高度的公民,胸懷仁愛、心存善念,有人性、懂人情、盡人道。具備這樣特質的教師才是可親可敬的,才能讓學生在情感上認可、心靈上歸依、行動上自動追隨和效仿,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愛彌兒》第二卷,盧梭明確地把教師為人觀點擺在首要的位置,他提出“人啊!為人要仁慈,這是你們的頭一個天職”,既然教師為人如此重要,那應該如何做呢?盧梭對此的回答是,教師要具備兩種基本品質:一是慈愛,二是善良,也就是教師要做一個既慈愛又善良的人。在學校工作中,語文教師一般都會承擔班主任的角色,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時候免不了進行一番說教。同樣一個道理,晨會強調完了班會強調,但是依然會有學生出現違規的問題。而且頻繁的說教讓學生對老師的教育反感,失去興趣。
盧梭期待教師在日常生活中給學生潛移默化式影響,不妄說,不妄為。摒棄傳統師生關系那種“跟我說”“跟我做”的模式。教師如果期待學生養成何種習慣,無需過多的語言和行動表現期待,只需時時刻刻注意自己在生活中的言行。如《愛彌兒》中的案例,當愛彌兒摔倒時,教師沒有過度關注,急于上前扶助,而是在一旁默默地注視著他,平靜地待在原處。愛彌兒看到老師這般態度,心中的恐懼感會降低,堅強地自主站起來。這不同于傳統教師刻板、嚴厲的思維定式,取而代之的是溫情、人文氣息濃厚的新型教師形象。小學生的天性在慈愛的教師的培育下可以最大限度地發展。
二、寓教于樂,做學生的“學業導師”
盧梭提倡德育方式和內容選擇都要適合孩子,尤其重視德育過程中的情感教育,通過情境教學,使學生體驗學習,使德育目標春風化雨般實現。
我們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內容中比較多的是形象鮮活、情感強烈的作品。有展現祖國大好河山的、歌頌優秀人物品德的、弘揚傳統文化的等內容。例如,在教授《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通過學習五位壯士英勇無畏的壯舉,讓學生感悟愛國的情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這樣的教學內容,如果能將其熏陶作用充分發揮,必定會讓學生的知情意行都得到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聯系實際進行思想教育,這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盧梭認為教師要為兒童創造一個充滿愛和快樂的環境,讓孩子生活在快樂中。因此,小學教師需要具備充滿愛心和快樂的特質,對于小學教師來說,“慈愛”就是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
三、知行合一,做學生的“精神燈塔”
盧梭提及的教師的“善”既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行動。教師的善良只有化作一種善行,才能影響孩子的心靈。盧梭強調教師的善良以及善行,是因為這是培養道德情感的有效途徑。孩子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苦難、貧苦的情景,可以體會到這種痛苦之情,而教師善行的示范,更能激起學生的同情心。盧梭反對教師向學生灌輸道德戒律或喋喋不休的說教,提倡教師為學生提供一種心靈的實踐。這種實踐也就是學生觀摩教師的善行,洗禮心靈的活動。
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滲透應尊重德育對象的個性。盧梭認為:“德育應該尊重人的自由,反對壓抑孩子的個性和束縛學生的自由。”德育應注重實際的行動,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盧梭強調“行以求知”,認為日常實踐可以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通過課程課外實踐活動,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大力弘揚革命文化,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和紅色教育基地作用,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自我實現賦予了生命以內涵,當學生參與到能使他發揮其潛力的活動中去,他才能實現自我價值。對于想要孩子擁有快樂童年的家長,想要學生快樂學習的老師來說,《愛彌兒》的教育理念都是彌足珍貴的指導思想,在以后的工作中,它也將成為我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
參考文獻:
[1]劉瓊.盧梭《愛彌兒》教師角色觀[D].中南大學,2009.
[2]孫杰.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與方法[J].新課程(小學),2014(1):162.
[3]盧梭.愛彌兒(上卷)[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72.
[4]趙正永.撥亮精神燈塔,引領民族復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N].人民日報,2015-11-13.
[5]尤西·尤納.論盧梭《愛彌兒》的“美好生活”訴求:以異化為視角[J].社會科學戰線,2014(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