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彩霞
摘 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吟誦無疑是讀古詩詞最好的方式,它按照一定的節奏和韻律,有感情地來誦讀詩歌,是沿襲已久的傳統方法,也是對古詩詞最好的詮釋。在這反復的吟誦之中,對古詩詞的理解自然而然地就會逐漸深入。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吟誦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古詩詞;吟誦;作用
最初接觸到吟誦,是參加“現代與經典”全國小學語文教學觀摩活動,在活動中認識了薛××老師。薛老師用真誠的語言、優美的手勢感染著每一個人。那些手舞足蹈、放聲吟誦古詩詞的孩子們多么怡然自得。手足舞蹈的吟誦動作,讓沉默的孩子通過肢體語言,慢慢變得活潑開朗,善于表達自己;讓孩子了解吟誦背后的藝術,提升孩子的修養;吟誦可以讓孩子變美,變得有內涵,可以讓孩子去辨別什么是真正的音樂,抵制庸俗音樂,凈化心靈。
在薛老師的影響下,我對吟誦進行了微探,并試著將這種方式融入古詩詞的教學之中,那么,在古詩詞教學中,吟誦究竟有何作用呢?
一、創新教學模式,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在傳統印象中的古詩詞教學,沿襲的都是統一的思路:朗讀—解題—介紹作者及創作背景—分析詩歌大意及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并默寫。無論哪一首古詩詞都是如此,而古詩詞原本就與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學生理解起來就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再不懂得創新,恐怕很難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時間久了,學生容易產生厭煩心理,無法走近古詩詞。吟誦,作為一種全新的方式,足以讓學生眼前一亮,帶給他們前所未有的視聽盛宴。一方面,能夠對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模式進行突破和創新,使古詩詞教學不斷煥發新意;另一方面,能夠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投入真情實感,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使古詩詞教學不再流于形式,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標準所提出的“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例如,在講授《草》這首古詩時,因為教材將它編排在第二冊,正是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興趣的黃金時期,于是我先發制人,伴著音樂對這首詩進行了一番吟誦,學生聽得十分投入,覺得十分驚奇,亦如當年在大學課堂中的我一樣,不過他們比我幸福的是能夠在如此小的年紀就掌握這樣一種學習方式。示范后,我引導他們一點一點地學,先試著將古詩中的每一個字拉長,然后伴隨著節奏來讀,一番練習過后,我讓他們嘗試著給大家進行吟誦。學生在伴奏下的吟誦像一場表演,而此時的他們就是最耀眼的主角,充分滿足了學生的情感需要,獲得了小小的成就感。
二、將語文與音樂兩門學科聯系在一起,聲情詩情兩相宜
語文與音樂看起來是兩門毫不相關的學科,語文作為所有學科中的龍頭老大,一直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音樂因為沒有考試的壓力,又能夠頤養性情,往往成為最受學生喜愛的學科。其實任何學科都是如此,看似毫無關聯,實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語文和音樂也是如此,吟誦就是將二者合二為一的最好的結合體。吟誦能夠跨越學科的局限,以一種近乎完美的方式將語文和音樂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吟誦古詩詞,又能夠徜徉在古詩詞的海洋里體味節奏的千變萬化。作為一種新穎的學習方法,能夠利用音樂對學生的絕對吸引力來調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喜歡語文的學生有一部分,喜歡音樂的學生有一部分,而吟誦能夠將這兩部分學生加在一起,盡可能地覆蓋到更多的學生。
例如,在講授《江雪》這首詩時,為了能夠帶給學生更好的聽覺享受,我嘗試了很多音樂伴奏。但筆者從小音樂細胞比較缺乏,對節奏的掌握不是十分嫻熟,搜索到了很多版本的伴奏都覺得不是十分合適,又不甘心隨意挑選一個敷衍了事或直接使用現有的音頻資料應付學生。為此,我學習了很多關于吟誦的線下課程,特別對于伴奏音樂的選擇進行了深入探究,又請教了單位中的音樂教師,最終終于找到了滿意的伴奏,也在這方面提高了一大截。
三、有效提高師生的語文素養
和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吟誦教學能夠用這種最簡單又最復雜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同時也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古詩詞的音韻、節奏還是情感的把握,都會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得到強化和提高,在這潛移默化的過程之中,教師為了帶給學生更好的語文教育,不得不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而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也會學著老師的樣子練習吟誦,從而在古詩詞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真正實現“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從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的發展。
總而言之,漸漸地,吟誦并不見得是一個陌生的名詞,而在古詩詞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師,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帶領下,善于學習新思想,摸索全新的教學方法,并勇于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做出變革和創新,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扎實而又良好的基礎,引領學生走進古詩詞的海洋,體會古詩詞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楊定明.吟誦 知意 悟情:論傳統的吟誦方法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新聞愛好者(下半月),2009(5).
[2]陳祝歡.小學古詩詞吟誦教學的創新實踐形式[J].東方教育,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