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慶榮
摘 要:小學是一個人正式地接受、學習知識的重要階段,而數學在小學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傳統的數學教學重視的是教學結果,忽略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全面發展的教育也成為新課程的一項要求,數學教學也漸漸重視起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探究了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實現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實踐應用
隨著傳統教育種種弊端的出現,培養能力強、素質高的學生逐漸成為教育的主要關注點,新課標也把教學與生活相結合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要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就必須讓教育從根本上發生轉變,對于數學教學而言,不能再僅僅局限在解題技能和考試技能上,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應該成為教學的方法和目標,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讓他們把學習數學和生活相結合,而不是讓數學成為在生活中無用的學科,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也不再僅僅對老師提出了要求,家長也應該參與其中。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1.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具有巨大的引導作用
小學是孩子學習生涯的一個正式開端,也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階段,他們的學習能力都處在一個被開發、被激勵以及被引導的階段,那么相應的,老師、家長、學校以及周圍的環境對他們的影響就十分重要。因此,在這個階段的數學教學如果可以培養他們將生活和教學相結合的學習意識,那么對于學生將來的學習而言將會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在以后的學習中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小學生的性格正處在一個比較多變的階段,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會對他們有很大的影響。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就是要營造一種輕松、活潑以及積極的課堂氛圍,旨在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討論欲望,這種課堂方式會讓孩子從小慢慢地養成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從正面引導每一個孩子的性格形成。
2.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
對老師而言,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重視的是對學生從小的一種能力的培養,這個過程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不再僅僅局限于“教”和“學”,更多的是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一堂課,一起成長、一起進步,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對于老師也是一種良好的教學體驗和教學方式。同樣的,小學數學老師也不用再局限于為追求一種新的“解題技能”而不斷努力,而應該是如何尋求一種新的“激勵方式”,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進步,也可以讓老師進步。
3.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
對于家長而言,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教學可以讓孩子更多地接觸到生活實際,比如在簡單的算術中,如果孩子幫助父母計算一件東西的價格,他的知識得到了運用,漸漸的他會更加喜歡接受新的知識并且運用到生活中,這樣不僅鍛煉了孩子的生活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的實踐意識,使其更加樂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被“要求”去幫助父母。
二、實現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
1.引入現實情境
現實情境越是生動,孩子學習參與度就越高,孩子也就更加容易理解問題。比如,在一年級的數學課本中有關比較多少的問題,書本上給出的是一幅幅畫面,老師可以讓孩子們面對自己的班級,比較一下自己所在班級的男孩和女孩誰多誰少,這可以讓他們更加具象地理解多和少的相對性。再如,小學二年級時,要學習的一個內容是長度,即厘米、米、千米這樣的概念,老師應該利用學生日常熟悉的物品來讓他們感受長度的概念,比如一米的東西有哪些、一百米的東西有哪些、一千米的東西有哪些,讓他們自己體會為什么10個一百米等于一千米。
2.設置生活情境
在課堂中設置現實情境,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比如,二年級課程中要學習100以內的加減法,小學生上課肯定會分心,如果老師一味地傳授學生計算的技能,那么這也僅僅只會成為一項技能并且不能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可以認真學會。老師不妨設置一個書本上的公交車情境,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上車、下車的人數計算中來,這樣不僅讓學生鞏固了老師傳授的計算方法和知識,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體驗到計算的樂趣。
3.提供生活實踐
家長應該配合老師,幫助孩子將學到的知識用于生活實踐中。比如,簡單的加減法運算,家長在生活中應該給孩子一個實踐機會,在購買東西時讓孩子幫助計算價格,讓他學以致用。再如,六年級小學數學中有統計這個學習內容,老師可以在周末的時候布置一個作業:統計你們家周圍20戶人家每月的用電量,這個內容就需要家長給予協助,這樣不僅僅可以讓孩子更好地利用學到的東西,并且也給家長提供了一個和孩子更好的交流機會。
總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是適應新的教育訴求而進行的,是讓學生在積極、輕松的環境中學習知識,并且塑造其良好性格的,而不是培養單一地追求分數和適應考試的學生。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不僅需要老師的不斷努力和積極創新,同時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和主動參與。
參考文獻:
[1]高莉.貼近生活 精彩教學:論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學習(下),2014(1).
[2]張建平.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