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榮
摘 要: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木蘭從軍》這篇課文,歷史久遠,學生很難產生共鳴,所得從教學方法上藝術化,拉近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所以“闖關”這一形式非常適合這樣的課文。教學中分三關:第一關:生字關,喚醒學生小主人的角色意識,打好學習課文的基礎。第二關:彰顯個性,走進文本關,鼓勵質疑、引發爭論、啟迪想象。第三關:回歸基礎,寫好生字。“闖關”成功方可與女英雄木蘭并肩作戰,延續下文。
關鍵詞:闖關;角色;個性;延續
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可利用“闖關”這一形式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激活課堂。
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木蘭從軍》這課時,由于故事的內容離我們的現實生活久遠,要讓孩子理解,必須要創設一種情境。播放學生熟悉的動畫片《花木蘭》片段。師:木蘭在這堂課中為我們設置了三道關口,只要我們能闖過去,她就讓我們上戰場和她并肩作戰。(師在黑板上畫三座山頭)此處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具有挑戰性的闖關形式,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形式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一、闖關——角色意識
教學的本真在于喚醒,而不在于灌輸。“闖關”將學生置身于文章的角色中去,可激活學生的思維,激活我們的課堂。于是,我設置了第一關。
闖一闖
第一關學會生字
要求: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交流:(1)讀生字詞,讀你最拿手的一行,讀得好的當小老師。
(2)指出多音字并分別組詞。(降 燕)
(3)去掉拼音再讀詞語。
此處讓學生發揮特長讀自己最擅長的一行,便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再讓學生去做小老師,其實學生不僅闖過了生字關,更樹立了自信,不自覺地成為課堂的小主人。(闖關成功,在第一座山頭上插上小紅旗。)
二、闖關——個性意識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爭論”的起點,有了“疑”而又能獨立思考,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才有了“敢于爭論”的思想基礎。在第二關中我深有體會。
師:闖一闖
第二關細讀課文
要求:木蘭為什么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交流)
1.闖關——鼓勵質疑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課堂上我介紹了當時女子不能從軍的背景,孩子們自然產生疑問:為什么木蘭要從軍?木蘭怎么能從得了軍的呢?于是就這樣的問題,孩子們積極自主地學習了文本,在扣住“緊急”“焦急萬分”“年老多病”“理應”等詞一次又一次深入體會后,在痛快的讀中表達了對木蘭的衷心贊嘆。
2.闖關——引發爭論
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首先讓學生默讀第二自然段,說說木蘭從軍的原因。指導學生弄明白當時的社會情況、家庭情況。此時交流“木蘭是怎樣想的呢?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可家人會讓一個小姑娘上戰場嗎?木蘭會如何說服家人呢?”那就得先設置一個場景,家人們是怎樣阻止的,要根據人物的身份,想象出適合特點的語言,這樣,一場勸阻的口語交際就可以開始了。
師:小朋友們,一聽說我女兒要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我就著急,誰來當我的女兒木蘭啊?我還想請一個人來演我家木蘭的父親和弟弟。
生:(紛紛舉手)我指了三名同學。把他們叫到前面來,讓其他同學繼續讀課文。我們四人耳語了一番。
生(木蘭):朝廷已經下達了緊急征兵的文書。上面有父親的名字,可是現在父親年老多病,難以出征。弟弟又小,還不夠當兵的年齡。我理應為國家分憂啊!
師(媽媽):女兒啊,你可不能去,戰場上都是男子,你一個女兒家,怎么能抵擋了他們呢?
生(木蘭):媽媽,我從小練功習武,身體強壯。您就放心吧!
生(父親)孩子,還是讓我去吧,大不了戰死疆場,你還年輕,不能白送命。
生(木蘭):父親,咱們家可不能沒有你,我去替您從軍,說不定還能立下戰功呢!
生(弟弟):姐姐,不要去,我舍不得你。
生(木蘭):弟弟,你在家要好好照顧父親、母親,我走了,家里的一切都交給你了,你要做個懂事的孩子。
在情境中,學生真正走進了文本,走進了書中人物的內心,不僅理解了木蘭的做法,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3.闖關——啟迪想象
在感受木蘭這一人物形象時,我抓住一個問題,“我想說:木蘭,你……”此處展示了學生與文本獨立對話的空間。曾聽有位教師教學此環節時出了這樣一個填充題:你認為木蘭是個( )的姑娘。教者本身的目的可能是讓學生談談木蘭這種挺身而出的勇氣和為國為家分憂的感人品質,但事實上學生交流起來很困難,往往是詞不達意。后來我思索這可能是沒有給學生充足的和文本獨立對話的空間,學生被緊緊地束縛在一個小小的匣子里,而將問題轉化為:“我想說,木蘭,你……”這樣對話的空間大出了許多,學生則樂于表達。(闖關成功,在第二座山頭上插上小紅旗。)
三、闖關——延續意識
師述:木蘭告別了親人,披戰袍,跨駿馬,渡黃河,過燕山,來到了前線。在多年征戰中,她為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木蘭闖戰場,我們闖生字關。
師出示:闖一闖
第三關寫好生字
兵 病 將
生字是二年級教學中的重點目標。在和學生認識“疒”時,我深刻地感受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讓學生了解“疒”的含義,我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帶“疒”的字,總結出一般“疒”與生病有關的漢字構字規律,幫助學生掌握記字規律,感受中華文字的精妙。(闖關成功,在第三座山頭上插上小紅旗。)
師述: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們一樣高興,因為我們共同努力闖過了三關,這下,我們可以上戰場和木蘭并肩作戰啦!在與木蘭并肩戰斗時又會遇到什么樣的關口呢?下文分解。
簡簡單單地“闖關”,學生為達到與木蘭并肩作戰的愿望,積極地走進了課堂,走進了文本,真正體現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申士保.闖關學語文:《木蘭從軍》教學案例[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