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峰
摘 要:近年來,外資不斷進入我國金融體系,特別是外資銀行發展迅速。以外資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問題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發現,外資進入有利于提高銀行業的效率,有利于優化銀行業的人員,有利于銀行業管理創新,有利于銀行國際化發展。同時,外資進入將加劇金融市場競爭,加大金融監管的難度。為了有效應對外資進入帶來的挑戰,我國銀行業應創新銀行業監管模式,加強銀行業品牌建設,加強金融產品創新,積極推動員工持股。
關鍵詞:外資進入;銀行業;影響分析;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3-0082-02
銀行是以盈利為主要目標,通過資本的運營實現增值的特殊類型的企業。在經濟系統的發展過程中,銀行發揮著調節經濟、信用創造、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和金融服務等多項重要功能,隨著實體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需求的不斷深化,銀行的服務范疇和職能不斷拓展。從不同的視角,可以將銀行分為不同的類別,例如商業銀行可以分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近年來,我國銀行業發展迅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13年二季度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商業銀行的總資產113.09萬億元,累計實現利潤7 531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96%。
近年來,外資不斷進入我國金融體系,特別是外資銀行發展迅速,外資進入我國銀行業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設立外資獨資銀行,花旗、東亞等外資銀行就是外資銀行的典型代表;另一種是通過參股的形式進入國有銀行體系,例如中國建設銀行既有內資股股東,也有美銀、談馬錫等外資股東。外資進入形成了我國金融資本市場的有益補充,提高了銀行業對企業融資的支持能力,降低了金融資本市場的壟斷程度,但同時,外資的進入也對我國銀行業帶來了巨大挑戰。因此,深入分析外資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提出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對于發揮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的協同效應,促進我國銀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外資進入對我國銀行業帶來的機遇
外資進入有利于提高銀行業的效率、有利于優化銀行業的人員、有利于銀行業管理創新、有利于銀行國際化發展:
1.外資進入有利于提高銀行業的效率。銀行業投入人力投入和資本投入,產出可以用資本利潤率、不良貸款比率等指標測度,二者比值即為銀行業效率。陳玉罡、孫振東、劉靜攀(2011)從不完全契約理論和資產專用性理論的視角研究了境外戰略投資者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以國內28家銀行1995—2008年的面板數據為基礎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境外戰略投資者對國內股份制商業銀行效率提升作用明顯。
2.外資進入有利于優化銀行業的人員。銀行業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產業,人力資源是銀行業發展的最重要的資源。然而,隨著利率市場化程度加深、監管規范增強、同業跨業競爭加劇等銀行業外部因素以及我國銀行業素具有的管理模式滯后、激勵手段不足等內在因素,銀行普遍涌現出離職的現象,2016年,已有16家A股上市銀行共有30位董事、監事等高級管理層出現變動或離職。外資進入在帶來金融資本的同時也帶來了國際化的金融人才,有利于帶動我國銀行業從業人員國際化水平的整體提升。
3.外資進入有利于銀行業管理創新。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代表的我國銀行業脫胎于國有企業體制,行政化管理程度較高。外資銀行通過參股國有銀行,實現了國有銀行股權結構的多元化,例如中國建設銀行既有內資股股東,也有美銀、談馬錫等外資股東,外資股東的介入通過向銀行委派董事、監事等高級管理層的形式行使權力和義務,外資的進入將通過決策行為的多元化降低國有銀行的行政化程度,提高決策的合理性。
4.外資進入有利于銀行國際化發展。外資進入在帶來資本的同時也向國內銀行帶來了先進的金融產品、復合型的金融人才、國際化的管理方式和服務理念,特別是外資銀行在國際化經營方面形成的寶貴經驗將為國內銀行的發展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同時,我國金融體系在實現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也享受了開放國提供的金融準入機會,從而為我國銀行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參與合作和競爭提供了平臺,有助于國內銀行的國際化發展。
二、外資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挑戰
1.外資進入加劇了金融市場競爭。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內部和外部環境不斷發展發生變化,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引致了外資銀行進入我國資本市場,在帶來全新的服務力量、服務模式的同時,加劇了金融市場的競爭程度。外資進入后,通過進入銀行、保險、租賃等銀行金融業和非銀行金融業,以及外資銀行在并購基金、個人理財管理等領域豐富的從業經驗,必將進一步加強我國金融市場的競爭程度。
2.外資進入加大了金融監管難度。近年來,針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金融風險在某些地區、行業或時點上有所積聚的情況。加強金融監管落實國家貨幣政策、維持金融市場穩定性的重要舉措,我國建立的銀行業存款準備金制度等就是我國金融監管的重要制度安排。外資銀行由于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在金融監管的過程中更具有靈活性。
三、我國銀行業應對外資進入的策略
1.創新銀行業監管模式。加強金融監管、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外資金融對我國銀行業帶來的挑戰,應積極創新銀行業監管模式:首先,加強金融監測,實施監控金融資產分布情況,及時化解和處置金融風險;其次,提高金融監管覆蓋程度,對一些跨市場、交叉性的新產品、新業務要通過金融監管協調機制;最后,加強金融行業協會建設,通過行業協會等多層次監管機制的補充完善銀行業監管體系。
2.加強銀行業品牌建設。銀行業作為特殊類型的企業,品牌價值對其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加強品牌建設也逐漸上升到國內銀行業的戰略層予以實施,例如招商銀行最早提出“因您而變”的品牌定位口號,隨后,工行銀行提出了“您身邊的銀行”、建設銀行提出了“善建者行”等品牌口號。銀行業加強品牌建設,首先,應制定明確的品牌戰略;其次,要加強品牌宣傳,積極利用互聯網、移動媒介等各種形式進行品牌推廣;最后,應在品牌建設的過程中加強品牌文化的注入。
3.加強金融產品創新。金融產品創新是銀行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近年來,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以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為代表的新一輪信息技術創新浪潮正推動著互聯網金融新勢力的快速崛起,不斷撞擊著傳統金融領域的大門,其業務涉及領域從第三方支付結算,到對銀行存款的資金分流;從個人消費信貸,到小微金融業務,不斷地向銀行的零售客戶滲透并蠶食銀行的固有市場。例如,中國光大銀行不斷增強網絡營銷的投入強度,加強電子銀行建設,目前,光大銀行在網絡營銷方面的投入強度已經占到其營銷費用總額的一半以上。銀行業必須積極適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要求,必須加強金融產品創新,才能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保持競爭力。
4.積極推動員工持股。激勵不足以及激勵手段的局限性是導致銀行系統員工離職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降低我國銀行活力和市場競爭力的主要瓶頸。通過員工持股的形式能夠形成銀行利益相關主體的合力,形成激發銀行人力資源的內在激勵機制,提高員工對于銀行的組織認同感和責任感,從而有效發揮激勵體系對于員工的激勵功能。實踐中,可以以經營績效為實施股權激勵的觸發條件,以中高層管理人員為對象進行適當股權激勵。
四、結語
本文以外資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問題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認為,外資進入有利于提高銀行業的效率,有利于優化銀行業的人員,有利于銀行業管理創新,有利于銀行國際化發展,外資進入將加劇金融市場競爭,加劇金融監管的難度,進而提出有效應對外資進入帶來的挑戰,我國銀行業應創新銀行業監管模式,加強銀行業品牌建設,加強金融產品創新以及積極推動員工持股。實踐中,建立外資獨資性質銀行以及外資控股、外資參股等不同類型外資銀行業的分類監督和管理體系是本文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陳玉罡,孫振東,劉靜攀.境外戰略投資者對商業銀行效率與治理影響的實證研究[J].軟科學,2011,(6):92-96.
[2] 周海濱.基于DFA的中國商業銀行國際并購前后效率實證分析[J].中國證券期貨,2013,(4):231.
[3] 王文卓.我國商業銀行股改效率評價與影響因素分析——基于DEA超效率模型和Tobit模型[J].上海金融,2013,(5):38-41.
[4] 王達.美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及中美互聯網金融的比較——基于網絡經濟學視角的研究與思考[J].國際金融研究,2014,(12):
47-57.
[5] 戴東紅.互聯網金融對小微企業融資支持的理論與實踐——基于小微企業融資視角的分析[J].理論與改革,2014,(4):91-96.
[6] 宋琴,胡方琦,倪川川.金融自由化、市場競爭與銀行風險承擔——基于2004—2013年中國商業銀行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
投資研究,2015,(4):104-115.
[7] 張棟,鄭紅媛.薪酬管制對國有上市銀行高管薪酬及與員工薪酬差距影響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5,(1):32-37.
[8] 成力為,孫瑋,王九云.引資動機、外資特征與我國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效率[J].中國軟科學,2010,(7):45-56.
[9] 孫瑋,王九云,成力為.FDI 質量對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效率的溢出效應——基于企業所有制結構視角的中國數據實證研究[J].
科研管理,2011,(8):57-66.
[10] 蘆鋒,劉維奇,史金鳳.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研究——基于儲蓄新視角下的網絡 DEA 方法[J].中國軟科學,2012,(2):174-184.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