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代祥
【摘要】提高課前預習效果,是小學語文高年段閱讀教學通一的預覽習要求。要求明確指出,開發廣泛的評價程序。在實施方案時,通過網絡反饋,與學生的問題鏈接,做到以學定教;在檢查中,找出預習中感悟的“亮點”,成為教學的“點金石”;通過共同研究,讓學生們在交流中進步。結合教學中的實踐探索,證實了這種有序的培訓手段教學的有效性可以顯著提高,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將傳統的“一刀切”學習模式改為“分步切”,促進學生的合作意識,實現在教與學共贏。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預習 戰略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088-02
預習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效的課前預習,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必要部分,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能反映出一個學生的能力。如何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預習能力呢?
1.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重要意義
課前預習是學生指按照一定的學習要求和課前指導進行的一系列工作,學生可以通過相關課程預習新課程,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全面些。課前預習可以使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對寫作背景,作者信息和文章中涉及的相關內容有更清晰的理解。其次,適當的預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這對于發展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課前預習能使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收集課前相關數據,這在小學生的知識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
2.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現狀分析
2.1課前預習流于形式
通常,我們會給學生布置一個常規的預習作業。作業是安排了,可沒有真正注重它。一是檢查浪費時間,二是老師認為課程終歸要講,沒有檢查的必要。這就導致了有名無實的課前預習。
2.2課前預習方法存在的偏差
課前預習在制備方法上容易出現偏差,主要表現在缺乏教師的科學指導和父母的理性指導。一方面,教師的課程規劃準備不科學。另一方面,由于父母知識水平不均衡,所以在預習指導的時候往往容易陷入誤區,因此,在課前預習方法中會出現偏差,從而影響預習效果。
3.實施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策略進行分析
3.1制定合理的預習目標
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制定合理的預習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際學習水平,然后制定一個學生可以完成的預習任務。教師應該注意學生的預習目標要遵循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使學習知識有一個遞進的過程,避免制定的預習目標太簡單或太難,影響學生學習。教師制定的目標應該讓學生在預習目標的引領下不斷完成預習任務,不斷積累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
3.2掌握預習層次,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古人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教會學生掌握了預預習的步驟,才能使他們在日常學習中,通過正確的預習方法,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使預習效果大大提升。
在閱讀新課文時,學生不可避免有一些學不理解的話。面對一篇新的課文,首先是閱讀,通過閱讀或默讀來理解課文的大致,知道這篇課文要描述什么,涉及到什么樣的人,描繪什么樣的風景,本文還包含什么知識,包含什么樣的想法和感覺等等。另外,通過初讀或閱讀文章,發現文章中的生字詞,標出不懂或不明白的語句。摘要一些關于文本中的關鍵詞,要學會提取,所謂的“眼過千遍,不如手抄一遍”,把一些優美詞句,摘錄下來,慢慢品味,不僅收獲了體驗快感,也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為自己今后的習作打下了豐富的基礎。
3.3思考
俗話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的預習,必須有所收獲,將這些經驗收獲一體化,致力于思考,就是培養讓學生在靜靜的思考中得到思想的升華。因此,預習后的思考是不可缺少的。學生掌握正確的預習步驟,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以此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使這些步驟成為一種學生的日常常規,逐步提高學生的預習質量。
3.4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興趣可以指導學生更好地學習。進行課前預習,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師教授的內容,特別是對于那些稍難理解的知識可以明顯高于沒有預習的學生。例如:在《九寨溝》”教學中,教師應該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帶領他們進入九寨溝,讓他們免費游覽,講話并指導學生朗讀。當學習九寨溝的珍稀動物時,老師問學生:“文中介紹的這四種動物中,你最喜歡哪一種?請你把它說出來,并談談你為什么喜歡它。”經過這一問,學生們就樂于其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預習是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全面成就的重要途徑。如何使預習效果更佳,需要我們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通過加強預習方法來引導學生發展正確的學習習慣,不斷體驗學習的自主性,獲得知識的樂趣,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養成良好的預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楊俊杰.小學語文預習能力培養初探[J].科海故事博覽·科技探索,2011(02).
[2]賈國清.試論小學語文課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