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媛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114-01
實現“有效教學”是新課程的追求。余文森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課堂教學是為學生服務,是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為目標的課堂,所以要把立足點放到學生身上,使學生樂于學,自主學,學會學。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我認為激發、保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以興趣為突破口,怎樣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有效情境,激發興趣
上課前,學生個體之間的情緒差異很大,要把學生無序的情感調控到數學課堂教學要求的學習狀態,創設有效的情境很重要。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情境的創設,要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所以,教學中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使學生快速參與數學課堂教學,進入積極主動的、精力集中的、精神振作的學習狀態。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先播放了一段“唐老鴨和米老鼠騎車比賽”的動畫片,所騎車子的車輪形狀分別為正方形和圓形。比賽開始前,讓同學們猜猜誰的車子跑得最快?為什么?比賽開始,同學們饒有興趣地看著,只見米老鼠騎得輕快又平穩,一路領先;而唐老鴨盡管使出了吃奶的勁,可就是趕不上,還差點把屁股給顛破了,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學們在笑的過程中發現了問題:為什么比賽結果跟我的猜測不一樣呢?為什么唐老鴨被顛得七上八下,而米老鼠的車子卻跑得又快又穩?此處多媒體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圓的知識的興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保持興趣
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源動力。在與學困生談心和輔導、分析學困生調查中,我發現一些學困生是由于他們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經常會聽到有學生說,我不喜歡上數學課,因為數學老師很兇,我不喜歡上英語課,因為他曾經向家長告狀……之類的心聲。因此,教學過程中營造和諧的氛圍,建構良好的師生情感,對于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
1.注重情感投入,贏取學生。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目的還不是十分明確,學生往往將對教師的情感關聯到這位教師所任教的學科上去。根據學生的情感關聯特點,教師要關愛每位學生。對“走神”的學生要多提問,對“粗心”的學生讓他多板演,對自信心不足的學生讓他多交流,對學困生“開小灶”給予耐心的指導。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不忽視、不嘲笑,并給予熱情指點,鼓勵學生繼續努力,以教師的一片深情化為更多的理解去贏得學生的心。
2.注重情感共鳴,激勵學生。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倘若一堂數學課,只有教師唱獨角戲,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課堂教學效果和效益即可想而知。只有師生感情產生共鳴,才能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期望上數學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情感調控,小學課本中編入了大量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數據、統計材料和數學史料的例題、習題和插圖等,恰當地運用這些數據資料和插圖,增添數學課的情趣,同時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創造絢麗的思維波瀾,提高興趣
1.巧設練習,激活思維。教師要經常采用靈活、多向、開放性的練習,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是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主動建構過程,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促使學生把機械的模仿轉化為探索創新。開放性的問題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能有效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使學生的思維進入一個求異的狀態。
例如,在“比和比例”的教學中,可讓學生測量、計算教室的高度;在“分類統計”的教學中,可讓學生統計一周所學的功課,每門功課的節數等。各種教學內容的開放,使師生之間進一步建立了平等、合作、開放,真誠的融洽關系,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自覺思考,積極探索,不斷創新。
2.巧設活動,體驗成功。教師要經常為學生提供創造的時空,讓學生有發揮、創造的機會,然后在同伴的欣賞、贊嘆中體會到樂趣,從而產生更大的學習動力。數學因為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學習數學需要循序漸進,只有在克服學習上大大小小的困難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強了學習信心,才會達到“越學越愛學”的境地。
如在學習《圓的周長》一課時,學生四人一組圍桌而坐。桌面上擺放著水杯、可樂瓶、圓形紙片、刻度尺、繩子和剪刀。老師說:“你們手上有一個圓形紙片,你能測出它的長度嗎?”他們興致勃勃的設想著各種方法。A組搶先說:“我們小組是把圓形紙片立起來放在刻度尺上滾動一圈,就測出了它的長度。”老師肯定了他們積極動手、動腦參與學習,但同時提出:“如果是一個圓形的游泳池,要求它的周長,能用你們的方法嗎?”“是啊,行嗎?”同學陷入了沉思。接著,B組代表有幾分得意地說:“我們先用繩子在游泳池周圍繞一圈,再量一量繩子的長度,不就是水池的長度了嗎?”“好!好!這的確是個不錯的方法。”老師稱贊道。這時,老師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線繩,在空中旋轉了一圈,問:“小球走過的地方形成了一個圓,要想求這個圓的周長,還能用你們的方法嗎?”同學們再次陷入沉思。這時,老師說:“你們很聰明,但剛才的方法都有局限性。我們能不能找到一條求圓周長的普遍規律呢?”學生的思維又活躍起來,把對圓周長的探索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規律找到了,同學們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
總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非常活躍的心理意向活動,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激發和培養,這種意向活動就會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強烈,甚至會達到著迷的境界,正如俗話說的“好不如妙,妙不如迷”的道理。興趣一旦激發起來,學生就會感到學習的樂趣,就會感到學習是一種需要,而不是負擔,從而去努力學習,真正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