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浩
【摘要】小學語文是小學生學習的的基礎科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承載其他學科的學習。而因為針對人群是剛剛上學的孩子,他們還沒有系統的接受教育,因此在教授語文課程的時候,應該注意方式,為小學生營造出一種他們習慣的教學方式,即開放、生動,既充滿趣味性,又能夠讓他們學得到知識。戲劇性的教學法是語文教學的創新產物,應該在原本的教學方法上加以改善,并結合戲劇性方式。
【關鍵詞】小學生 語文教學 戲劇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163-02
一、前言
戲劇性教學就是將戲劇表演的形式運用到小學的語文教學中,形式多樣的方式能夠迎合的小學生游戲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的接受能力更強,而且趣味性強的教學活動,可以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此加強孩子的集中注意力,在校學生剛入校園時,就能夠通過語文戲劇性的教學,慢慢培養出他們的注意力,有助于其它科目的學習。
二、戲劇性教學的特點
1.趣味性強
加入戲劇性元素的教學,首先就具有十足的趣味性,脫離了課本中枯燥的文字,學生可以通過神情和語言來表演,在表演過程中感受作家的情懷,相比較普通的文字,戲劇性的教學會更加受小學生的喜愛,且學生的接受程度也會高于教材的教學。
2.學生參與度高
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作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基本是以提問或者討論的形式與學生進行互動,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并不高,大多時是一種被動的學習姿態,教師對其進行提問就參與到學習中,不提問就是一種與自己無關的姿態,但是戲劇性的教學主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對教材內容自行理解,再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表演,展現在大家面前,這樣的形式可以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互動中,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
三、小學語文教學的需求
1.傳授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式
學生進入學習生活,有很多事情要學習,但是小學時期其實要求小學生掌握的 東西并不多,但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式。一個人一旦形成了習慣,是很難改變的,因此,學習方式也要從小培養。小學語文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培養出自主的意識,在上課前進行自主預習,對課文進行大致的了解,并根據自己的情況,對不懂的地方先進性查閱,對于經查閱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再在課堂上求教于老師,解決自己的困惑,這樣解決的問題印象會更深刻,也能掌握解決事情的方法。
2.規范小學生的日常用語
孩子之所以要接受正規的小學教育,首先國家應該有自己的統一文化,這樣對于國家的發展有一定的好處。而我國因為人口眾多,地域寬廣,導致文化眾多,不同的地區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因此,小學語文就是為了規范學生的日常用語。中國普通話作為全國的通用語言,需要學校通過語文的教學來規范學生,并教授正確的語言架構以及語序的正確的順序。
四、二者相結合的表現
1.將教材劇本化
加入戲劇性的教學方式,首先就是要將教材劇本化,但因為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并不是所有都適合劇本化,要求教師能夠有自己甄別的能力,對于適合劇本化的課文,就采用戲劇性的教學,比如《小馬過河》這一課就適合用戲劇性的教學,讓學生自行預習,分組表演。學生可以通過角色自選,選擇小馬、老馬、老牛以及小松鼠的角色,分析它們的特點并通過肢體語言等,使整個表演更加具有特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得鍛煉了自己的分析能力以及解決事情的能力。
2.教學形式多樣化
傳統的教學是具有可取性的,但終歸教學方式還是存在過于單一的問題,教師應該致力于教學方式的創新,戲劇性教學的加入無疑讓語文的教學變得更加多元化,形式更加豐富。首先課文的朗讀可以用分角色進行,使課文的朗讀變得更加有趣,而且多人進行朗讀,能夠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起教師朗讀以及學生自己朗讀更加具有吸引力。比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因為對話較多,通過兩個學生進行朗讀,能夠更好地區分小白兔以及小灰兔的形象角色,學生們也會更加喜歡這樣的教學方式。
五、結語
戲劇性的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上,不僅是形式上創新,更是帶給學生全新的感官體驗。因為在整個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學生的不僅僅是在學習中鍛煉了自己的口才,還能夠得到課文感情的升華,學生能夠充分意識到自己是課堂上的主人公,在主觀上就加深了自我參與的主觀能動性。學生還能在這樣的表演過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學習方式以及鑒賞能力。
戲劇性的教學方式因為需要學生盡數加入到教學活動中,大大提高了語文教學的參與度,而且學生們能在教學任務中,充分學習到合作的意義,通過合理分工以及共同努力達成任務,這個過程已經從單純的學習知識,升華到了注意力、創造力以及想象力的習得,讓語文學習變得更加有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小敏,甘維,馬磊. 將教育戲劇引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及可行性分析[J]. 教育現代化,2016,06:154-156.
[2]賈飛雪. 戲劇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四川戲劇,2016,09:152-155.
[3]賈飛雪. 具身認知視野下小學語文戲劇教學法的行動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