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生活化的關鍵在于將學生學習的內容和生活情境有機的結合起來,將抽象的地理原理具體化到學生日常的生活情境中,激發學生探究實際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提高學生區域認知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本文從生活化地理教學的理論依據、方法、課例嘗試三個部分來闡述。
【關鍵詞】鄉土地理 生活化教學 建構主義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159-01
一、生活化地理教學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者希望把學習置于真實的、復雜的情境之中,從而使學生能適應不同的問題情境,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在實際生活中能有更廣泛的遷移和創新。為此,教學設計應當以學生為中心、以經驗為起點、以情境為核心、以活動為重點,生活化地理可以為學生學習提供其需要的教學場景。
2.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啟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可概括為三方面的主要內容:生活教育、依據生活而教育、為了生活而教育。生活化地理可以幫助學生分析現實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形成對生存環境的認知,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力,并對自然環境、社會發展形成自己的人地關系觀。
3.地理核心素養的要求
高中地理學科四個地理核心素養: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這要求老師在地理教學具有寬闊的視野,使學生能夠從社會生活的角度來認識地理、學習地理。生活化地理教學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二、生活化地理教學的方法
1.關注家鄉,積累素材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鄉土地理的內容相對而言比較具體與微觀,系統性不足。所以教師在自我學習中不能局限于本學科,而要兼收并蓄,如學習土壤時我們要向化學老師、生物老師學習,也要向當地農民和當地農業專家學習,才能形成有用的素材。
2.歸類分析,系統加工
由于鄉土地理內容龐雜,所以教師不但要懂得積累,而且要懂得歸類分析,在積累素材的時候要懂得用地理學科的角度進行分析。比如寧波自然災害、經濟發展狀況、政策措施等。通過歸類分析,可以讓教師在積累素材時有的放矢,而不會漫無頭緒。
3.創設情境,用于教學
材料的積累只是基礎,而關鍵是用于教學的實踐。在教學實踐中,生活化的情境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思維的活躍程度,體驗生活有用的地理;另一方面生活化的情境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可以促使學生把知識帶出課堂、觀察生活,開展自主學習。
三、生活化地理教學的實例
1.設計思路
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圖片、動畫、圖表等展示生活中地理,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調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交流、歸納和應用,自主探求知識的形成過程,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
2.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1]王文濤.讓學生擁有一雙地理眼[J].地理教學2005.1.58.
[2]梁志偉.中學地理教學生活化研究[D].
作者簡介:
杜勁松(1971.12—),男,漢族,浙江余姚人,大學本科,研究方向為中學地理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