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龍海峽
摘要:旅游業為國民經濟貢獻了巨大的力量,旅游扶貧中集中連片特困的老少邊窮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顯著改善。本文以旅游精準扶貧的研究背景,依托的“社區再造”理論為基礎,對瀘沽湖旅游開發及社區整體參與歷程進行探討,分析制約社區可持續的原因和問題所在并提出對策。試圖構建出社區再造的良性發展模式,為類似的民族村寨的社區再造提供參考,使其找到符合自身特點的社區再造路徑,最終實現脫貧致富。
關鍵詞:社區;受益;精準扶貧;旅游業
一、研究背景
貧困問題長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阻力,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我國的自然環境復雜的山區、氣候惡劣的邊陲地區和經濟發展滯后的傳統民族地區。事實上這些地區有著獨特絕美的地形地貌,伴隨著不斷變遷中成為一種能夠產生經濟效益的的資源。
在旅游精準扶貧背景下,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根據檢索各大網絡數據庫,發現目前學術界將旅游精準扶貧與社區再造相結合的研究相對薄弱。貧困地區進行社區再造促進旅游業的發展,不僅能夠帶動就業和增加收入,貢獻更突出表現在產業結構調整、地方文化傳承傳播、整體生活改善及人民素質提高上面。
二、四川瀘沽湖片區概況介紹
四川省瀘沽湖是一汪高原溶蝕后的陷落湖,湖東歸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瀘沽湖鎮,湖西屬云南省麗江市寧蒗縣永寧鄉。其獨特的母系文化與高原湖泊自然風光和交相輝映,使其成為摩梭文化的典例。目前四川片區在社區再造中,根據自身需要自發調整發展策略,促使經濟、文化以及形象等各個方面的受益改善。
三、社區再造視角下社區參與存在問題分析
(一)經濟再造發展相對滯后
1、區域發展差距大。旅游開發的重要目是為地區旅游業創造契機,實現區域性跨越,要從旅游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相互關系中探索內在的規律[1]。使景區當地居民和環境等各個要素順其自然的契合經濟發展的腳步,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逐步實現城鎮化從而打破城鄉二元結構。
近10年瀘沽湖的城鎮化比例在穩步提升,整體速度也在持續加快,但現階段仍舊瀘沽湖整體城鎮化水平不高,且與四川省和全國平均水平仍有一段差距。
2、缺少培訓和高素質人才。就業中突出的問題是政府相關政策不完善,很少組織集體培訓,府沒有在根本上重視教育,居民同樣欠缺加強服務意識。另外,當地人才流失過度,大多數居民選擇外出打工,青年人不愿返鄉。
(二)文化再造整體無序
文化古跡和名人故居年代久遠,這些遺址大多沒有正式工作人員進行日常維護。如末代王妃府,面積狹小,建筑年久失修,目前由當地幾戶居民值班收費。由于修整不利,房屋內壁已出現霉變和開裂的情況,屋頂和外壁的雕刻紋飾受到風化作用已模糊不清。
除客觀因素,因旅游開發致使外界大量車輛人員進入到湖區,游客素質參差不齊加上旺季超負荷的合理環境容量,導致眾多文物古跡和歷史遺存被人為破壞,大面積的旅游度假臨湖酒店的建設也使原有風貌受到沖擊。
(三)形象再造游客認同度有待提升
在針對前來瀘沽湖旅游形象調查中,可以得出大部分游客對于瀘沽湖景區表示認可,但仍然存在很大提升和改善空間。瀘沽湖湖區面積廣闊,但娛樂設施較少。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為觀光型娛樂項目,第二類為參與性娛樂項目。多數景點目前運行情況良好,但主要以觀光型旅游為主,缺少體驗型旅游項目。此外景區面積廣大,很難集中管理。內部設施大部分古老陳舊,缺少長椅、亭臺、洗手間等公共設施。由于環湖周長約70公里,但景區內并沒有安排設置觀光游覽車,全區僅有少數幾個收費停車場。
四、瀘沽湖社區再造相關建議和對策
(一)提升特色產品競爭力,縮小地區經濟差異
除了傳統大眾的觀光旅游模式,瀘沽湖四川片區需要開發出符合當下人們需要的休閑體驗式旅游項目,不斷發掘特色的旅游產品,以促進經濟增長,縮小地區差異性。
1、建立摩梭風情體驗專區,增加經濟和文化受益。瀘沽湖作為摩梭文化圣地,民俗眾多,針對目前的瀘沽湖與四川省其他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較大的問題,建議設計出摩梭文化生態體驗園。規劃的摩梭文化生態體驗園不但有利于保護,也可設置出營利性的參與旅游項目。在傳統節慶時期舉行祭祀焚香儀式,在日常則可以聘請當地德高望重的技藝傳承人推廣當地的傳統歌舞和刺繡工藝。
2、生態與經濟效益兼顧,保護和利用水生菜花。民族社區應注重結合當地特色,加強創意性產業的發展,開發出脫俗特別的旅游產品。結合生態旅游基本模式,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延長原有旅游產業鏈,有利于以消費市場就業和區域的作用[2]。瀘沽湖湖中的水草在夏季會開出白色的小花,名為海菜花,又稱“水性楊花”。這種海菜花目前已被列為國家瀕危保護的水生藥用植物,不僅具有觀賞價值,更能夠制作成美味佳肴。建議合理規劃出海菜花生態保護區,引導居民在科學時間利用海菜花。水草繁茂季節可供游客品嘗,也可統一加工后作為禮品出售。
(二)完善經營管理方式,確保文化在發展中傳承
在發展民族社區旅游的同時,要保證居民基本的生活生產環境,營造出自然寧靜的氛圍和原汁原味的鄉村民俗習俗。加強各主體對于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不要單純顧及眼前的經濟利益,對瀘沽湖整體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危害。
1、劃分功能分區,加強古跡遺存修護。面對文化開發的無序性,本文認為民族社區的發展旅游應與協調環境和弘揚當地文化的社會效益相結合,以此才能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模式。由福斯特提出的旅游規劃“三區圈層結構”,最內部是旅游環境的核心區,這個地帶任何人除必要考察科研外不得進入;其次為娛樂區,可興建眾多基礎游覽設施并為旅游者提供服務;最外部是大型服務區,在這里有密集的服務設施,包括餐飲、商鋪和娛樂街區[3]。
具體引入瀘沽湖景區規劃中,可將摩梭母系氏族家庭建筑遺存與名人故居設置為第一層核心保護區。對于文物和博物館允許游客有度觀瞻,但禁止過度商業化和古建筑的大拆大建,。第二圈層娛樂區可統籌發展民族社區旅游、環湖風光游和摩梭風情旅游等相關專題產業的大眾旅游區。第三圈則是開放的服務區,建議將游客中心至多舍村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規劃為大型旅游后勤服務區。興建大型度假中心和超市購物中心,形成密集的商圈來吸引旅游者來此消費留宿。
2、提高村民就業參與積極性,同時引進高素質人才。為確保居民利益和景區和諧發展,可組建旅游開發管理委員會,邀請各村較為有影響力的人為代表,與政府職能部門共同商議旅游開發策略。帶動更多的居民參與到旅游業中來,尤其是當地海門村等遠離主要旅游線路的村落。政府定期對居民開展就業服務技能提升活動,應多方位籌集資源舉辦專場講座。同時撥發人才引進資金,給予有真才實學的人優惠條件扎根瀘沽湖,實現以高素質人才驅動未來發展。
(三)全面升級景區形象,打造高品質游憩服務
民族社區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是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有機整合,將旅游形象作為切入點對于民族地區性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1、完善硬件設施,提高游客滿意度。與云南瀘沽湖相比,四川片區瀘沽湖卻門可羅雀,基礎設施等硬件條件差是主要原因。所以我們必須在人力、物力和自然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需要為瀘沽湖開辟特殊方案,提升游客滿意度和口碑。
2、開展旅游營銷宣傳,舉辦大型節慶活動。舉辦大型節慶活動是旅游市場營銷常見的手段之一,它既是一種文化交流方式,也是經濟營銷、形象推廣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一場策劃完美的節慶活動能夠讓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增加經濟收入之余,能夠提升游客滿意程度,樹立起旅游景區獨特目的地形象。
瀘沽湖畔的摩梭人每逢農歷初一,初五,十五,二十五,就會舉行大型的轉山節和轉湖節,全體居民會著盛裝行走叩拜,祈求保佑。這兩個節日是當地眾多節日的典型代表且次數頻繁,每月四天,全年共48次,在外界宣傳中加以形象渲染,同時,可以在每年的淡季時期降低門票價格,以摩梭傳統文化和節慶體驗之旅為主題招徠旅游者,調節淡季季節性失業情況。
參考文獻
[1] 彭德遠.文化、生態和經濟的和諧發展研究——瀘沽湖旅游業的發展選擇[J].經濟問題探索.2007,08.
[2] 李竹寧:上海旅游業發展推動勞動就業增長的實證分析[J].上海商業,200212:27-29.
[3] 鄒統釬.旅游開發與規劃[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