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燕萍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文化背景下,作為高校教育管理、育人的關鍵環節,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將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大學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受眾群體,其思想日趨呈現出復雜性、多樣性、不確定性的特點。高等教育大眾化是國際化的文化趨勢,勢必會造成人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等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封閉”、“隔離”式教育在高等教育里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高校學生應該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踐中,構建起新型的教育管理機制,改變封建傳統的模式,根據形勢發展的要求,開展深入的探討研究,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快速發展。提升學生思想教育的理論高度,發揮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本文就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展開探討研究,以期提升大學生思想認識高度,推進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
隨著高等教育和高校擴招的快速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面臨挑戰,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國家培養專業人才的前沿陣地。所以,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中,我們要根據實際發展要求,開展深入的探討研究,認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新規律,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素質快速提升。本文將根據高校學生思想和環境新變化,針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出現的問題進行闡述。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實效性。
一、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情況分析
(一)整體思想上呈現出多樣性、多元化特點
(1)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格局多極化化以及信息網絡化,沖擊了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的思想上由過去的封閉、簡單,而變得日益復雜,呈現出多樣性、多元化特征。多種思想并存,思維活躍,“百家爭鳴”。
(2)在高等教育中推廣大眾化教育,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具有和多層次性和多元化,這也會導致學生思想變化。大眾化教育強調多樣化的質量標準,培養多方面發展的多樣性人才。降低人才培養重心,為社會提供更高層次、更多類型的高級專業型人才。
(3)不同的生活環境、生存條件、就業機會,使大學生們在心理、經濟、就業等方面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危機感,也使他們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呈現出多樣性和多元化的特征。
(二)思想呈現不確定性的特點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成長階段,思想具有不確定性。其人生觀和世界觀正處于走向成熟又還未完全成熟、穩定的階段,處于不停地在選擇、思考和探究的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社會政治等方面經歷著全面的變革。當代大學生正處于社會轉型中,面對著生活中的矛盾沖突和矛盾,他們在進行價值判斷時往往搖擺不定,涉世不深和好勝心又使他們的情緒偏激、快而強烈。使大學生的價值認同和內化“不確定性”增加,缺乏系統的、全面的、客觀的認識和辯證的思考,很容易出現不確定性強的心理或行為因素比如矛盾、偏激。新舊辦學理念的交替加上思想政治延后性,促使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決。
(三)思想矛盾性特點
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加強了世界各國問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但是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滲透的欺騙性和隱蔽性依然存在。而大學生缺少對這些文化滲透的防范。模糊認識一些重大理論問題,對社會主義發展必然取代資本主義信心不足。
大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最主要受眾群體,但是存在對外來文化較為熱衷,卻忽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現象,更有甚者“崇洋媚外”心態嚴重,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出現現代觀念與傳統觀念之間的矛盾。
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性
(一)“大眾化教育”已經出現,并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等教育大眾化,不僅代表著量的積累,還意味著質的提升與飛躍,更意味著新的辦學模式、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催生。高等教育大眾化有許多獨特特征,這些特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眾不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發展和改進新思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文化背景下,應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觀念、途徑、方法等方面及時改革創新。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審時度勢,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細化研究,把握其自身規律,全面發揮其教育功能。對“大眾化”必然完善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高等學校必須立足于基本國情、時代要求新特點及師生要求,與時俱進,進行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這對保證我國高等教育有序、持續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二)高校大眾化大背景下,學生的心理矛盾和競爭意識目趨明顯
一方面,競爭激發進取心,促使充分發揮積極性、創造性、主觀能動性,塑造了其勇于進取、爭優創先、勤奮好學、公平競爭等諸多優秀素質。另一方面,高收益與高風險同在、成就與挫折并存的矛盾更為凸顯,一部分心理適應能力弱、心理狀態不佳的大學生,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另外,“人際交往障礙”,“網絡上癮癥”、“網絡孤獨癥”等開始出現,大學生面臨著網絡現實化與現實網絡化的轉換困境。面對新情況、新形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客觀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在思想教育方法、內容、形式和機制等方面改革創新,增強教育、管理的實效性與針對性,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而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
三、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樹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思想:以人為本
(1)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黨中央的基本要求和指導思想。“以人為本”作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以學生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把滿足人的需要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提高人文素養;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大學生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強化“人本”意識,強化以人為核心的工作理念。
(2)切實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觀念,需要管理體制和制度的支撐,高校必須建立健全相關管理制度和體制,形成寬松和諧、健康有序、積極進取、有利于高素質人才脫穎而出的新環境。必須要改變工作態度,增加對學生的理解尊重,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承認,尊重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3)樹立人本觀,就是以學生為核心,以學生為根本,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核心理念。其目的在于尊重學生的個性,喚醒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弘揚人文精神,重視學生價值,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自主創造性,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充分的體現“以人為本”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象是學生,主體是老師,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所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要將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而不是客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教授學生思維方法,讓大學生學會批判武器,掌握分辨力,判斷力,使大學生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應成為大學生發展成人的助推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發揮創造潛能,提高綜合素質,還能提高大學生的意志、創新能力、親和力、判斷力,形成獨立人格,在當今價值多元開放和諧的社會中,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提高大學生明辨別是非的能力。
(二)主動開拓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新陣地
(1)在信息社會里,應該大力開拓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網上思想輿論新陣地,通過引導網上輿論,引導注重藝術,運用得宜互聯網技術,正面宣傳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健康向上正能量的主流輿論。”幫助大學生提高網絡自律意識,增強互聯網道德意識。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借助互聯網,利用互聯網交互性強,互聯網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根據,積極開拓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通過網絡吸取世界各民族先進文化,優秀文明成果,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防止西方的文化侵略,文化“殖民主義”的侵蝕,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新體系。
(2)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其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危機意識和緊迫感,深刻建設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陣地,通過積極努力,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掌握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的主動權,一起創造線上線下思想政治教育和課堂教學密切緊密配合的新格局,通過網上輿論反思現實工作中的問題和不足,分析總結網上出現的難點和重點問題,通過在實際學習工作經驗加以分析,研究并逐漸地加以解決。所以,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面對大學生在學習、思想、生活實際中遇到的難題,解決問題,化解矛盾,也就是要求我們緊密結合解決學生的緊密聯系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和解決高校學生實際利益問題,把學生的個人成長成才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結合,解決學生提出的勤工助學、招生就業、后勤服務、心理咨詢、教學改革等相關問題。
總而言之,高等教育大眾化、國際化趨勢,必定會使人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等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高校學生應該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踐中,構建起新型的教育管理機制,改變封建傳統的模式,根據形勢發展的要求,開展深入的探討研究,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快速發展,提升學生思想教育的理論高度,發揮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根據實際發展要求,開展深入的探討研究,促進大學生素質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