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欣
【摘 要】本文針對現階段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對計算機網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人才培養 農類高職 計算機網絡專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C-0124-02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及信息化網絡設施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與推廣,現階段我院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著知識滯后、職業技能不強、適崗能力差等問題,亟需破解。本文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為例,從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考核評價形式等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
一、明確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扎實的專業技能、良好的溝通協作能力,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必備理論知識,熟悉主流網絡設備的性能,具備較強的企業網絡系統設計、集成、管理和運維能力,具備網絡設計與管理、網絡安全檢測與防護等專業能力,具備一定創新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從事計算機網絡運行維護管理和網絡技術應用服務、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服務“三農”第一線的高端應用型技術人才。
根據專業培養計劃,我們以農為本,服務三農為目標,通過對農業系統的政府部門、事業單位、農業或者涉農企業單位進行走訪調研,分析歸納出專業的定位、就業崗位群、崗位對能力的要求,從而形成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具體見表1所示。
二、建立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高職三年制的特點,結合學生接受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我們把人才培養過程劃分為職業知識教育、職業能力教育、職業素養教育三個階段,采用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案例分析、問題探究等教學方法,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多種基于工作過程的培養方式,由易而難、循序漸進地訓練學生專業基礎能力、綜合能力、崗位能力以及創新創業能力,從而形成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具體如圖1所示。
第一階段:職業知識教育。主要在多媒體教室或者計算機機房引導學生了解計算機網絡技術職業的要求,通過項目導向、任務驅動、仿真教學等教學手段完成基礎知識學習和基礎能力訓練,達到專業入門水平。授課及考核主要由校內專任教師完成。
第二階段:職業能力教育。主要在網絡技術實訓室圍繞“建網、管網、用網”等典型企業任務安排理實一體化課程,通過真實工作、真實項目的訓練和分享,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達到專業較高水平。授課和考核由校內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共同完成。
第三階段:職業素養教育。主要由網絡中心教師以校園網為平臺,指導學生進行真實崗位能力訓練,然后到校企合作單位,由企業導師指導進行頂崗實習,同時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從而使學生具備崗位素養和能力要求,勝任工作的同時還具備晉升的空間。
三、構造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應以扎實的理論知識、熟練的專業技能、過硬的職業素質為培養目標,從以下三個方面構成人才培養體系,如圖2所示。
(一)理論知識課程體系。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突顯農類院校特色,構建以服務三農為特點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理論教學體系,遵循知識進階規律,以夠用、能用、會用為原則,強調專業知識的針對性、技術的實用性和能力的可塑性,設置農業知識基礎、學網、建網、管網、用網等五大理論板塊,從簡單到復雜、從基礎到專業,形成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理論教育體系。
(二)實踐技能教學體系。實踐技能教育體系是培養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專業能力的關鍵,因此在構建時我們采用“五段漸進式”設計實踐教學課程,即“課程實訓”“專業綜合實訓”“企業實踐”“創新實訓”(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創新課題)“頂崗實習”。通過循序漸進、層層遞增的實踐教育教學體系,從而培養出實踐能力強、專業技能扎實的人才。
(三)職業素質教育體系。職業素質教育體系由入學教育、品行教育、職業素養教育、創業教育、就業教育構成,是綜合能力形成的基礎,也是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在職業素質培養過程中,我們注重學生良好的職業品德、職業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強調專業能力、創業能力和就業能力的培養,從而使他們更快勝任工作,更快獲得職務晉升機會。
此外,我們也鼓勵學生參加華為、思科、H3C等業內著名網絡公司的水平認證考試,提倡學生參加勞動部舉辦的各種類別的OSTA職業資格認證,強調每個畢業生除了完成專業學分的學習外,必須取得一本行業從業人員資格證或者專業技術水平認證的證書,從而促進學生網絡技術專業技能水平的提高,成為高素質、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
四、改革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考核評價體系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考核評價體系是檢驗教師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標準,也是衡量學生是否達到人才培養目標,是否具備專業技術能力、養成職業素養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為了使考核評價結果更加全面、準確、有成效,我們通過改革考核內容、創新考核形式、豐富考核手段、建立有效考核機制等方式,形成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考核評價體系,取得一定的成效。具體實踐與探索如下:
改革考核內容。根據社會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要求,以“學網”“建網”“管網”“用網”為主線設計專業考核內容,具體由計算機操作能力、網絡系統建設與網絡設備安裝部署能力、計算機網絡規劃與設計能力、網絡管理維護能力、網絡工程監理能力、網絡數據庫應用能力、網站建設與維護能力等方面構成。
創新考核形式。首先,采用過程考核與終結考核相結合的形式,強調技能的應用能力,提高過程考核在考核體系中的比例,從而使考核結果更能反映學生的能力水平。其次,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創新考核方法,靈活應用各種考核形式,比如期末考試+現場操作考核、課程實訓+項目答辯、項目+總結等,結合平時紀律、課程實訓表現,得出能體現學生真實水平的成績。再次,提倡以證代考,組織學生參加不同級別的網絡技術技能比賽,獲得名次者直接免考核和給予相應的學分;通過行業從業人員資格考試、水平考試,比如華為網絡工程師認證,也應免考核并直接給予相應的學分。此外,頂崗實習考核由企業導師和指導老師共同組織,以學生完成真實工作崗位工作的質量進行評價。
豐富考核方法。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考核方法應該突出多樣性、針對性、有效性,不局限于理論考試,可以采取面試、實驗實訓、參與項目、小組匯報、實地調查等多種考核方法,也可以考核學生在真實工作任務中的團隊協作、崗位適應、主動創新等。
建立有效考核機制。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考核中,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評價制度,側重實踐能力的考核,形成“能力本位”的專業考核評價體系。考核評價時應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指導,遵循專業教學體系要求,從知識要求、能力要求、職業素養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細化,確定教和學的方法,得出專業考核方法。在考核過程中,應以能力考核為導向,考核內容不但可以反映學生理論水平,同時也能體現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網絡問題的綜合能力,從而實現對學生知識、技能、綜合素質進行科學評價。
農業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農業科學人才的基地,我們應該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努力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出一條科學有效、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道路,為廣西農業現代化提供高端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同時也為高校類似專業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陸迅.農類院校數字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廣西教育,2015(47)
[2]馮妍,韓宏,李書琴,耿楠.農林院校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3(14)
[3]張海娜.農業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以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D].上海交通大學,2014
[4]吳繼云.福建省農業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0
[5]于麗.研究型教學在“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12(20)
【基金項目】2014年度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項目“項目導向教學法在《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與實踐”(2014JGB338)
【作者簡介】黃 欣(1983— ),男,廣西平南人,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技術。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