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根茂
摘要:創新能力是一種智力活動,也是一種發出問題、積極探索的心理取向,更是一種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創設條件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教學;自然科普;創新培養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成為當今教研教改的主旋律。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指出:“只懂得傳授知識,不懂得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師是不完全的教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21世紀國際教育委員會”的報告中強調指出:“擴大了的教育新概念應該使每一個人都能發現、發揮和加強自己的創造潛力,也應有助于挖掘出隱藏在每一個人身上的智慧財富。”這些話啟迪我們,自然教學必須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小學自然科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以下是筆者的一點膚淺看法。
一、營造民主氣氛,誘發創新意識
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必須得培養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敢做的“四敢”精神,為此,首先要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
1.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自然教學中,教師應把學生當作知識的探索者、問題的發現者、矛盾的解決者。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學習,把問題交給學生自己去探討、分析、解決,讓人人都有發言的機會。對學生的提問和答問,教師只當“主持人”讓學生參與分析和討論,開展自評、互評、鼓勵學生勇于發言,積極爭議。
2.突出評價的激勵性。
教師對學生回答的問題或作業批改時,應不拘限于解題的正誤,應善于捕捉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閃光點,適時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啟發學生拓展思路,發揮潛能。如:對于回答問題正確的學生,不要加太多溢美之詞進行表揚。對于答錯問題的學生,不要加以訓斥、諷刺,也不要下“錯”的斷言,要激勵他自己去尋思、探究。
二、培養學習興趣,激活創新思維
興趣是人積極探究某事物的認識傾向,是激發求知欲的動力之源。一個人如果對某種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愉快地、主動地去探索,思維也格外敏捷。那怎樣培養學生的興趣呢?
1.設問激趣。
課堂中,如問題設計得當,就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在導讀時,教師可給學生留下懸念性的問題來源激發學生的興趣。
2.實驗導趣。
實驗教學給學生提供了動腦、動手的機會,自然教學中的很多小實驗本來就是一些很有趣的現象,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用實驗導引學生的興趣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3.游戲引趣。
好動、愛玩是兒童的天性,在自然教學中,若能適當組織有趣的游戲,也可以引發學生的興趣。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好自然,探索自然的關鍵。我們要努力創設條件,使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不斷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求知欲,激活新思維。
三、重視實踐活動,培養創新能力
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自然教學大綱提出:“教師要鼓勵和輔導學生開展課外自然研究活動,并力求把這種活動化為他們樂于從事的經常性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擴展知識、發展興趣、鍛煉能力”。因此,教師不僅要搞好課教學,還應積極組織和輔導學生開展課外自然研究活動,使學生擴大視野,增加更豐富的感性材料,鍛煉才干,培養創造志趣和特長,使學生成為具有健康創造個性的人。
教師在組織和輔導學生開展自然課外研究活動時要堅持創新性原則,給學生提供發展創新性思維的環境和條件。自然課外活動總是同動腦思考,動手制作,聯系在一起。第四冊自然有一篇課文《橋》,教學完這篇課文后,可組織學生開展一次“我是一名橋梁專家”的課外活動,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想象,并動手設計一座又美觀又實用的“橋梁”。
通過動手制作過程,能使學生享受到表現自我能力的興趣,一件成功的作品,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進取心,產生繼續學習和創造的欲望,不斷迸發出創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