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琥
摘要:創新是對社會的時代主題,高校黨建工作創新是把握時代發展目標最好途徑,是促進高等教育實現現代化、強國夢的關鍵,是高校黨建工作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
關鍵詞:黨建工作;高等教育;創新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高校黨建工作面臨新環境、新形勢、新任務。如何創新性的開展黨務工作,是我們需要探討解決的問題。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我黨把改革創新的事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主要發展方向,高校承擔著社會主義接班人培養的重要職責,高校畢業生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起著導向性、基礎性的作用,因此全面加強高校黨建工作的創新,就是促進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全面提升社會主義創新型大學綜合辦學能力。
一、堅定高校黨建工作觀念創新的決心
高等教育基地黨建工作應從黨和高教事業整體利益出發堅定改革創新的決心,這是保持共產黨人永葆先進的核心要求所決定的。因此。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地改革創新是高校黨組織必須堅持的觀念。
一是確立黨建工作改革創新的觀念。因為創新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斷前進的動力之源。高校黨組織應堅持與時俱進的改革創新理念,緊跟時代步伐,根據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態勢,認真審視自身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機制,勇于否定過去曾經先進的但不適合新形勢下的高校發展需要的舊理念、組織形態、做法等。
二是認清新時期下黨建工作服從和服務的觀念。高校黨建工作是服從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而存在,是以教育為手段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為目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宗旨而存在。
三是堅持開放與提高競爭力的觀念。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政治環境,經濟全球化日新月異的形態,信息化發展不斷向前的趨勢,未來和平發展、合作、競爭并存是時代的主要潮流。只有在黨建工作中堅持開放的心態,提高共產黨人自身競爭力,才能不斷進取,保持我黨的先進性。
四是黨組織應加強重視效率與效益的觀念。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高校的黨員是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后備力量,而高校辦學理念應在充分認識推進先進生產力發展,才能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途徑。黨建工作要充分認識經濟效益、工作效率對于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大力推進高校黨建工作運行機制的創新
高校黨組織要站在永葆黨組織活力、鞏固執政地位的戰略高度,認識時刻推進黨建工作運行機制創新的重要意義。
一是決策機制的創新,決策機制應保持民主性、科學性的特點。決策機制的創新應在強化黨員決策過程的參與意識、民主與平等的基礎上,切實保障黨組織成員的民主權利。決策應高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方針堅持高校辦學方向。以民主集中制為基本制度,建立健全黨員、師生表達意愿,廣泛采納校內師生先進、科學的意見進行決策。
二是高校黨組織管理機制的創新。高校黨組織管理機制的創新主要在于實現管理理論、管理觀念、管理方法的現代化。認真研究和運用先進的理論,形成適合我國高等級教育學校發展的先進的黨建工作管理理論。加強管理隊伍教育,促使黨建工作管理人員在觀念上適合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需要。此外,黨建工作管理隊伍的現代化建設還需要引入更具現代化理念的管理方式。新時期高校黨建管理方式的現代化應呈現動態化、主動性、制度化、法制化以及多向型管理模式發展與轉變,使得高校黨建工作更具規范性,考核、獎懲有據可依,黨中央的有關精神能夠得到貫徹執行。
三是考評機制的創新。只有健全、科學的考評機制下,才能有效激勵黨員干部最大化地發揮自身才華。堅持任用德才兼備并滿足“四化”標準要求的干部,解放思想,建立有效的、公平、競爭、擇優錄用的干部晉升機制。此外,高校黨組織應對各層級干部的工作進行目標管理,并形成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機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獎懲機制,保證高校黨員同志永葆活力。
四是高校黨組織監督機制的創新。只有一套行之有效、健全科學的黨內監督機制,是黨組織各項機制正常運轉,各項黨內法規制度得以貫徹執行的基本保證。通過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和考核機制,建立健全科學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完善黨內民主監督的程序和制度,推行民主評議制度,保證黨員充分行使民主監督的權利。高校黨組織健全人、財、物管理制度和黨風廉政責任管理制度。
三、結語
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全球政治多極化發展的新形勢下,我國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國際環境,需要我黨一如既往帶領全國人民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高校作為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培育基地,黨建工作的創新至關重要,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黨建工作經驗,認為黨建工作的改革創新需要在觀念及黨組織運行機制上著手,才能將改革創新的理念落到實處,切實推進黨建工作。
參考文獻:
[1] 李楨. 大學專業課雙語教學實踐與體會.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5,4(3):276~277
[2] 潘懋元. 高等學校教學原理與方法[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6~191
[3] 凌曉熙. 人為因素對航空安全影響的研究. 中國科技信息,2007,9: 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