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春
【摘 要】本文通過對視唱練耳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分析,闡明“唱”在藝考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重要性,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提高“唱”能力的合理策略,以期幫助藝考生奠定良好的考試基礎。
【關鍵詞】音樂藝考 視唱練耳 重要性 探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B-0155-02
隨著我國文化藝術教育事業的繁榮,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音樂類專業,這對音樂教育理念和藝術考試模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調查顯示,我國音樂類藝考中視唱練耳是一個重點和難點,尤其是“唱”能力存在較大的瓶頸,基于此可以認為視唱練耳教學質量的優劣,對學生藝考成功存在重大的影響。筆者結合音樂教育實踐分析,視唱練耳作為一個整體性音樂能力,“唱”具有基礎性作用,應該貫穿整個視唱練耳教學過程,并結合藝考的形式、內容和方法,實現“唱、聽、記”等能力的融合,協助學生在練習中感悟、思考、發現,從而奠定良好的考試基礎。
一、藝考視唱練耳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藝術事業越發繁榮,大量生源從高考中分流出來,加入藝考行列,這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藝考模式的發展和完善。藝考包括的科目很多,音樂類專業考試組織形式難度較大,結合近年來音樂類專業藝考數據分析,大多數學生在主科成績中都十分優良,但在視唱練耳方面往往折戟沉沙,表現出明顯的劣勢。
“視唱練耳”是一門基礎性音樂學科,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很高。作為以從事音樂為職業的人來說,視唱練耳是一項基本能力,因此在藝考中占據相當高的分值比例,根據教育大綱的要求,常規考試及升學聯考中不低于 30%,由此可見它對考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所謂“視唱練耳”的通俗解釋就是“識譜演唱”,它強調通過“唱”來提升耳朵對音樂的捕捉能力、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藝考中失利的考生往往是被卡在了這一環節,結合視唱練耳教學不難發現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我國音樂教育中過度關注主科專業,同時也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缺乏對視唱訓練實踐教學的重視,由此導致學生的音樂素養極不平衡。另一方面,在常規音樂教學活動中缺乏科學、系統的視唱練耳規劃,往往根據課程臨時安排,采取分散或集中的視唱練耳訓練,學生難以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也無法及時改正和提高。
很明顯,視唱練耳集中反映了我國音樂類專業中“教與學”的矛盾性,如果從一開始就加強這一方面的教學工作,勢必提高藝考成功率,對我國的音樂藝術人才培養大有裨益。
二、“唱”的重要性在藝考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體現
筆者結合自身的音樂教學工作經驗,認為視唱練耳“教與學”的重點都應該落實在“唱”之上,它可以很好地實現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對提高藝考成績有極大幫助,以下筆者通過不同形式闡明“唱”在視唱練耳中的重要性。
(一)模唱中的重要性。模唱是音樂教學中的基本方式,我們通過“a”和“la”來模仿聽到的音高,讓學生模擬聽到的節奏和旋律,通過這種聯系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基本素質。一般來說,模唱包括了單聲部模唱、和聲音程模唱、和旋模唱、節奏模唱及旋律模唱五個部分,筆者建議采取類型分化、練習集中的方式展開視唱練耳教學。例如針對“節奏模仿”的過程中,其目的是加強學生的音樂節奏感,分化之后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并基于大量練習來掌握節拍、讀譜的練習。模唱的基礎性定位決定了它的重要性,但需要較長的時間來磨合,因此練習過程中不可急于求成,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在掌握某一方面技巧之后,再通過配合其他組成部分進行練習,最終掌握模唱學習的全部技巧。
(二)視唱中的重要性。視唱難度較高,也是視唱練耳教學和藝考中的重點,其目的是提高學生快速識譜、唱譜的能力,它基于兩個方面展開教學工作:一方面,以節奏訓練為切入點,加強學生對“節奏性”概念的了解,剛開始學生很難快速地識譜,而且從識譜到打節拍的中間過程需要反復的、長期的結合訓練,才能找準發音位置、持續時間、節奏周期。在展開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從較短的音階開始,引入學生相對熟悉的旋律,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向前推薦,中間過程可加入陌生的節奏。另一方面,以調性識別為主線展開教學。對于初學者而言,C 大調、a 小調等無升降號的曲譜較容易接受,對音樂元素的識別也更快,以此為前提展開調性訓練,按照分解練習的方式接觸八度之內的音程。需要注意的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強調過快,“一蹴而就”的思想往往會導致音高準確度、節拍準確性下降,影響堅實基礎的打造。
(三)構唱中的重要性。構唱要求“聽”和“寫”兩大模塊的有機配合訓練,旨在建立學生對音樂的“心靈聽覺”。音程是構唱教學中的基礎內容,直接展開構唱練習較為枯燥乏味,結合“唱”本身可以提高學習速度,并幫助學生了解和旋原位、轉為和旋的音程構造。經過一定程度的構唱教學訓練之后,可以指導學生結合樂器來檢驗音高的正確與否,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該嚴格遵循二度音程向八度音程的逐步擴展進行教學訓練,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
三、提高藝考視唱練耳教學中“唱”能力的策略
“唱”在視唱練耳中占據著核心地位,它強調“口、耳、眼、手、心”的感知配合,簡單地說,就是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學生“唱”這一動作來提高(下轉第157頁)(上接第155頁)對音高的記憶力、分辨力,“唱”訓練的同時準確地表現出節奏感,并深入理解音樂知識和技能。
一方面,提高學生對音高、節奏的準確性掌握。結合教學活動中的經驗,筆者發現很多學生在初次接觸音樂理論知識時都存在無所適從的現象,即“行易知難”表現十分明顯。這一問題直接影響對深度的音準感和節奏感的掌握,即便通過練習或音樂天賦很高的學生能夠實現良好的“樂感”,也無法進行系統的“唱”訓練,從而失去了視唱練耳教學的價值。要避免音樂理論知識與視唱練耳實踐的分割,教師應該結合樂理知識,并以此為依據設置相關的視唱練耳課程,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同步性。
另一方面,在視唱練耳教學中養成“打拍子”的習慣。一邊唱一邊打節拍,可以快速地引導學生領悟音樂的節奏,保障視唱練耳訓練中“唱”得自然、流暢、連貫,當打節拍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之后,“唱”的完整性就能大幅度提升。以“節奏感”為例,節奏如同音樂的“骨架”,雖然可以通過構唱練習進行掌握,但對于初學者來說很難掌握這一高深技巧,教師在展開教學活動之前要讓學生對樂譜有充分的了解,先按照部分節奏單獨練習,然后不同節奏進行對比,最終實現綜合練習。此外,針對“旋律”的訓練要注意音程、大跳和節奏“三要素”,旋律被譽為音樂的“靈魂”,它本身是一個組合訓練,在藝考的過程中重點考察學生的音高、節拍、節奏等綜合記憶能力,教師可以采取模擬考試的場景對學生進行指導訓練。“唱”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音符加線間位置的判讀情況,來分析學生的識譜能力。
綜上所述,視唱練耳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藝考成績,因此也應視為視聽練耳教學的重點內容。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在突出“唱”的同時,也應該結合“聽”“記”兩方面的要素,啟發學生多思考、多感悟、多發現,尋找一套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此外,在參與藝考的過程中也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而“視唱練耳”的實踐特征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在長期訓練中形成冷靜、穩定、沉著的考試精神狀態,充分發揮自己的音樂水平。
【參考文獻】
[1]高劍霞.淺析視唱練耳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大眾文藝,2015(22)
[2]李 韜.流行音樂元素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重要性[J].黃河之聲,2014(8)
[3]宋 強.淺談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模唱的重要性[J].黃河之聲,2013(17)
[4]郎彩飛.談音樂理論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重要性[J].遼寧高職學報,2009(9)
[5]鄧光年.對藝考生視唱練耳教學的思考[J].音樂時空,2015(20)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