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松
摘 要:初中階段的古詩文教學具有較強的傳統文化教育功能,合理地設計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為此,初中語文教育者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采用趣味性較強的教學方法,其中包括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意境,發揚傳統文學之美;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深入剖析古詩文內容,感受文學藝術魅力等。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經過了數千年的歷史沉淀后已經成為無價之寶,其中蘊藏著歷代華夏兒女的智慧與思想。通過讓學生學習中國古詩文,不僅可以讓他們跨越時空去了解古人的思想內涵與情感變化,而且還能幫助他們領略傳統文化中至真、真善、至美的藝術光芒。
然而,如果想要將初中語文課程中古詩文的教化功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不僅需要教育者從多個角度著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要充分運用好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在多姿多彩的教學活動中發掘更多的傳統文化元素,讓學生的心靈得到洗滌、思想得到熏陶。下面提出幾點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教學內容都是來自于學生的日常生活,教育者應當牢牢把握住這些教學資源,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授《水調歌頭》時,教育者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一下蘇軾在創作此首古詩時的背景,將學生帶入真實的創作情境中,這樣不僅可以消除學生對古詩文內容的陌生感,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如在教授《憶江南》時,教育者要著重強調“梳洗罷,獨倚望江樓”與“過盡千帆皆不是”這兩句詩詞中所包含的失望與渴望的復雜情感,將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激發出來,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詩詞的內容。
二、營造意境,發揚傳統文學之美
意境指的是作者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將客觀事物與主觀情感巧妙地結合到一起,從而創造出富有獨特美感的藝術境界。在古詩詞的教學活動中,教育者應當準確把握古詩詞的意境,并在此基礎上設計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古詩詞作品的深層次意蘊。如在教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一課時,教育者要將教學重點放到對“月”意象的教授上,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讓他們對“月”的意象展開自由的討論與品評。而后,當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教育者就要結合詩文內容加以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明白出現在古詩詞中的“月”是為了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準確地了解傳統文化的藝術美感,從而對古詩文產生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由于他們比較喜愛新鮮事物且接受能力較強,因此更加青睞于由現代信息技術所打造的教學課堂,教育者可以通過設計多媒體課件的方式來對古詩文課程進行二次加工,以此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讓他們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學習活動中,讓初中語文教學氛圍變得更加輕松有趣。
如在教授《岳陽樓記》時,教育者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一段有關于岳陽樓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影視資料,讓學生對這段歷史文化產生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再將文章的中心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以非常醒目的方式在屏幕中呈現出來,在成功引起學生注意后隨即跳轉到下一個畫面,向學生展示幾個勤懇工作、任勞任怨以及為蒼生無私奉獻的真實案例,幫助學生理解范仲淹的偉大精神。通過這種真實的教學情境,學生的愛國情感被充分地激發出來,更好地發揮傳統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價值。
四、深入剖析古詩文內容,感受文學藝術魅力
如果想要將傳統文化教育更好地融入古詩文教學中,教育者還要更深層次地剖析古詩文內容,將古代詩人的思想內涵淋漓盡致地發掘出來。仍然以《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這是蘇軾在政治上遇到諸多困難時所創作出來的,蘇軾雖然有著非常遠大的志向與滿腹經綸的才學,但他的一生卻是坎坷的,因此蘇軾經常會通過月亮來表達自己對人生目標與未來出路的渴求。在此種心境下,蘇軾利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作為這首詞的結尾,充分展示出了蘇軾即使在困境中也不忘掛念遠方的親人,且仍然對未來抱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教育者要引導學生感受蘇軾的情感,在精讀全文的過程中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同時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向往與喜愛之情。
參考文獻:
[1]羅博.優化古詩文教學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淺談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教師,2014(24):65.
[2]范建南.播下一粒種,收獲一份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J].考試周刊,2014(7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