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達兵
摘 要: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學組織能力是體現一個教師教學能力的基本內容。如果教學組織不理想,會導致教學過度或不足,也會使教學呈現出無序的特征。另一方面,對教學知識的整合能力體現了教師把握教學的能力,不會整合知識,學與用脫節,就不能滿足新課程對教育的要求。
關鍵詞:小學科學;組織;整合
一、新課程下小學科學的教學組織
1.分組學習的組織
分組學習形式是新教學理念下較常用的教學組織形式之一。分組學習形式可有效促進學生在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和交流習慣,有利于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的開展。
分組學習形式,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學生分組學習。分組學習的組織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在采用分組學習時,教師應注意學生組合的搭配,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和特點分層組織,使他們能互相補充,相互提攜、促進。搭配合理的小組中,每名同學都可勝任小組中的角色分工,如組長、記錄、總結、操作,使學生都有自己發揮的空間,不能讓分組學習成為個別學生的表演舞臺,同時又使一些學生成為觀眾。如果在分組學習中出現了一人說了算小組、啞巴小組、眾說紛紜小組,就背離了小組學習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初衷。成功的分組學習,每名同學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信心。
2.探究學習的組織
科學科目的學習以探究實驗為主體學習途徑,科學教師不能有效地組織學生探究學習,就不能稱為合格的科學教師。科學教學的探究及實驗組織的基礎是材料的組織和課程的設計,如果沒有這些材料和設計,必然只能教出紙上談兵的學生。組織探究學習的材料要準備充分、合理,既要符合教學的需要,又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探究或實驗學習的材料,可以由教師組織,學生來準備,一是減少教師的精力投入,二是使學生在準備材料的過程中對知識建立初步的了解。
3.拓展學習的組織
其實,新課程下的課本仍然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加上僅憑課堂上的教學,對科學這門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來說,就如閉門造車。科學的教學組織,僅僅局限在課堂上,是不能很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的,也不是新課程理念的真實體現。教師組織課堂外的學習是對科學教學的拓展和補充。教師通過合理組織課外的科學學習,突破教室的空間局限,將課本上的教學內容拓展到課堂外,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這種教學組織形式是學生愿意接受且興趣度較高的,對鞏固課本知識、拓展知識寬度、提升科學素養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新課程下小學科學教學的資源整合
1.學校教學資源整合
新課程下要達到教學目標所要求的效果,不給學生提供開展探究實驗的條件是不可能的。如今,學校里基本配置了標準的實驗室和實驗設施,這是學生學習科學的理想場所。如果教師不會充分利用這一條件,將其整合進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就不會實現理想中的教學目標。學校的實驗室應向廣大學生開放,允許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保護下開展相對獨立的實驗探索,使學生在相對自由的環境下展開想象的翅膀,驗證自己的“奇思妙想”。不論是成功與失敗,學生都能收獲到在課本上領會不到的知識,而且能鍛煉其動手能力。
學校的圖書室、網絡計算機教室也是科學教師整合的重要資源。教師應充分發揮計算機教室、圖書室的優勢,通過教學整合拓展學生的知識接收渠道。這么多的資源不被利用起來,鎖在“深閨人未識”,只被當作學校設施的臉面和擺設,實在可惜。科學教師應想辦法將這些資源利用起來,將鑰匙交到學生的手里。
2.自然資源的整合
科學這門學科本身就是自然學科,只有大自然才是學生學習科學最直接、最根本、最純粹、最全面的教材。草木魚蟲、土石鳥獸、風雨雷電等自然中的知識和奧秘,是在課堂上憑標本、黑板所不能表述清楚的。教師不能很好地整合自然資源到科學教學中來,會約束學生的思維,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而,科學教師應經常帶學生走進大自然去尋找科學的奧秘和道理,浪費了“自然”這本“書”,是科學教師的失職。
3.生活資源的整合
對于小學生來說,大多科學道理是抽象的,不好掌握。而科學知識本身是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如果教師能合理整合生活資源到教學中去,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和探究科學,會收到非常好的學習效果。
教師如果能設計出合理的整合形式,學生會感受到科學與自己非常親近,并不神秘。如,實驗室的玻璃器材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產生“科學產生于實驗室”的錯覺。如,在教授“熱脹冷縮”時,教師不用標準實驗器材,而使用生活中常用的飲水瓶和塑料吸管,較之燒瓶和玻璃管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科學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將課本上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嘗試發現和解決生活問題,初步達到學以致用。科學教學與生活資源的整合使學生習慣于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并嘗試利用科學知識自己來探究解決,甚至他們會勇于用科學知識去改善自己的生活。科學與生活的整合教學,將點點滴滴的科學知識融入學生的生活,他們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科學就在身邊”這個道理。
參考文獻:
[1]李興福.小學科學課教學資源的整合[J].讀寫算(教研版),2013(24).
[2]姚麗萍.如何組織小學科學探究活動[J].新校園(理論版),201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