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麗
摘 要:在新課改不斷推行的背景下,對于小學教育來講,不論是教學目標、方法,還是課程標準與結構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提升小學教育水平上發揮著重要意義。因此,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講,要想全面適應新課改要求,就必須及時更新、轉變教育理念與模式,積極引進更新穎、科學的教學方法,不斷增強授課效果。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創新模式
就目前來看,雖然大部分教師為了適應新課改要求,突破了傳統教育理念與模式的束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諸多有待完善的部分。因此,在革新發展中,教師不僅要積極轉變自身教育觀念,還要注重教學方法、內容的創新探究,積極引進更先進、新穎的教學模式,在全面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真正構建出輕松、活躍且高效的數學課堂,以此來從整體上提高小學數學教育水平。
一、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一)授課過于注重形勢
在新課改背景下,雖然很多教師都認識到了情境教學的重要性,也將其廣泛應用到了教學實踐中,但由于自身認知上存在的片面性以及教學經驗的不足,也未獲得理想應用效果,難以對教學重難點做出準確把握,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在授課氛圍上
數學知識往往都具有較強的抽象性,且大量的定理、概念知識講解也極易讓學生產生抵觸、厭煩的興趣。再加上現階段很多教師在設計、組織各項教學活動時,都未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以及興趣愛好做出綜合考慮,不論是對授課效果,還是學生數學思維與綜合能力的提升與發展來講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三)教學模式過于片面
在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很多輔助教學手段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由于傳統教育理念的長期影響,自己教師自身專業素養有待提升,仍有一些教師依舊以黑板、粉筆為主開展課堂教學,不僅會導致授課氛圍過于壓抑,也制約著學生學習興趣與能力的提升。
二、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創新模式
(一)創新情境教學模式
創新是對情境教學做出全新認識的重要前提,而作為教育者結合教學內容與目標,要對情境進行的有目的的創設。情境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有助于學生心理機能的培養,在全面激活小學生認知情感的同時,也能夠使其與教育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學習、應用能力,更好地發展其創新思維。因此,教師在創新情境教學模式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特點以及興趣愛好做出綜合考慮,還要對現代教學手段進行科學整合,真正做到寓教于樂,進一步增強授課效果。
比如,在講解“找規律”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在授課中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事先準備好的規律圖片、視頻等教學素材,在學生對規律表象有初步認識后,再組織學生針對身高、男女生比例等內容,以小組形式進行規律實踐的自行搭建,并結合學生提出的一系列案例,進行“規律”相關概念的總結,完成新課導入。通過這一優化,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準確了解、掌握學習重難點,又能在討論、玩的過程中,輕松掌握規律的相關知識。
(二)創新合作教學模式
合作性學習是對新課程標準的一種具體表現,其不僅有助于鍛煉、提升小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也能夠強強化其團隊意識的培養,也是全面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樹立良好學習目標的關鍵手段,因此,教師在創新合作教學模式過程中,應先集合學生在基礎、認知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將學生科學合理地劃分成幾個小組,以此來確保每位學生在小組學習探究中都能擁有展現自己的機會,也為每位小組成員學習潛力的挖掘提供有力保障。同時,在為各小組安排學習任務時,教師應引導各小組成員充分明確合作目標,并給予恰當、積極的指導,及時發現、糾正各小組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錯誤,以此來促進學生更準確、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
比如,在講解“三角形的認知”這一教學活動時,教師就可以將事先準備好的木棒平均分給各個小組,讓其自由進行三角形圖案的搭建,并要求其每個組派一個代表來對本組搭建三角形的邊、角數量做出總結,并列舉生活中與其搭建圖案相似的案例,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將三角形的穩定性引出,以此來不斷讓學生對三角形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三)創新師生關系
傳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通常都比較嚴肅,學生在學習中不免會產生枯燥、畏難等情緒,尤其是面對過于嚴肅的教師,很難做到全身心投入其中。因此,要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運用,教師就必須注重自身角色的轉化,通過各種范式與途徑成為學生的朋友,以此來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不僅可以讓教師從傳統課堂的主導者與權威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幫助者與引導者,也能夠不斷拉近師生距離,從而不斷提升授課效果,相比于傳統教學不僅能夠大幅度提升教學效率,也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從而在此過程中形成全新的師生關系。
(四)創新趣味性教學模式
小學生的具體、直觀事物感知能力相對較高,對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將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定義,盡可能的轉化為實物,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更全面、詳細的講解,以此來不斷加深學生理解,這樣在學習中,學生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斷增強課堂學習效果。比如,在講解“平行和相交”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前事先準備兩個長度較小的木棒,然后在課堂教學中,讓其運用木棒進行圖案的自行擺設,之后,教師再結合學生任意組件的圖案進行相關知識點的講解,同時讓學生思考、回答組建的圖案是平行還是相交,以此來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不斷增強[5]。
(五)創新思維培養模式
新課改強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注重授課內容與方式的豐富、新穎性之外,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與發展也要給予充分重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積極嘗試多種教學方式的科學整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創新,通過提問、探究式等學習模式的有機整合運用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其中使用率最高的便是提問教學法,作為數學教學中的一種藝術,得到諸多數學教師的廣泛青睞,而提問設計的好壞也會對學生的思維方向產生直接影響。提問有很多種范式,其中直接式、并列式與鋪墊式都是較為常用的提問方式,對此,教師應針對不同培養目的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
比如,在講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先引導學生對長方形面積計算的知識點進行回憶,并采用鋪墊式提問,引導學生思考“結合長方形面積計算的知識點,怎樣進行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呢?”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已學習知識,也有助于調動學生思維走向,進一步提升授課水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不斷發現、引導學生的思維萌芽,盡可能多的為其創造性思維機會,以此來從整體上提高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不僅難以適應教育發展需求,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削弱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自信心。因此,在設計、組織各項教學活動過程中,在注重授課內容豐富性的同時,還應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認知發展特點,采用更新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以此來從整體上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為其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青山.探究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新課程(小學),2015(12):138-139.
[2]田洪臣.探究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考試周刊,2015(A1):85.
[3]危寧.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新課程(上旬),2015(4):69-70.
[4]肖興玲.探析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新課程(上旬),2015(12):121.
[5]陳晨宇.淺談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4(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