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斯

摘 要:小學數學肩負著啟蒙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重任,如何進一步增強小學數學教學實效,是每一位數學教育工作者都在持續探討的話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實效性;北師大版;課堂提問
迄今為止,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工作已經走過十余個年頭,這其中誕生了不少新的教育理論、教育技術,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數學教師應當嚴格按照《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取長補短,創新教學方法,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一、優化課堂提問,生成高效課堂
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向學生灌輸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識,學生記筆記記得不亦樂乎,考試時卻是兩眼一瞪、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細究這其中的原因發現:教師急于向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學生沒有親歷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記憶效果不明顯,應用能力自然難以提高。
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提問促使學生參與思考,讓學生體會通過自己思考獲得知識的樂趣,提高對數學知識發生、發展的認識,從而增強學習效果。例如,在異分母分式加減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計算■+■= ,■+■= ,思考異分母分式能否直接相加減?想一想同分母分式計算法則對異分母分式計算的啟示?通過這幾個問題的回答,復習同分母計算法則知識的同時,異分母分式計算知識順利導入,同時滲透了“轉化”這一數學思想,何樂而不為呢?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從某一側面直接反映教師對教材的分析能力和教學設計能力,研究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這一課題,課堂問題設計是繞不開的一環。就總體教學改革形勢而言,愈來愈多的教學工作者開始關注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實踐研究,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博采眾長,積極汲取優秀教學經驗,并將之有效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促使高效數學課堂的生成。
二、創設生活情境,拉近課堂距離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設計要滿足學生未來生活的需要,要在呈現作為知識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經驗,讓學生體現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得到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
基于課程標準提出的這一教學理念,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從學生生活經驗進行突破,創設生活情境,以學生熟悉的方式導入數學知識,拉近學生與數學課堂之間的距離,以五年級下冊第一課“分數加減法”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小明折紙船用了一張紙的■,小紅折紙飛機用了這張紙的■,他倆一共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折紙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愛玩的一項游戲,借由這一游戲導入分數加減法知識,不會使學生感到陌生,此外,還可以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情境中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給學生一種親切感,有效促使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
三、創新教學形式,應用合作學習
課程設計理念提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有效采取措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促使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升華學習品質。小組合作學習是廣受贊譽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教師不妨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按照學生數學接受能力和學習水平高低進行分組,實行組內互助學習制度,促進教學效益的提高。
以六年級上冊“觀察物體”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小組,要求各組畫一畫講桌上擺放的粉筆盒從上面、左面和正面看到的形狀,比一比,看哪一組畫得最正確,畫得最快。由于將學生分為小組,各組之間形成一種競爭氛圍,學生出于完成學習任務的需要,必須積極開展討論和交流,這一過程中互助學習品質和自主探究品質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課堂教學目標也順利達成,可謂是一舉多得。
本文是筆者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實效性的幾點拙見,具體教學實踐當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實際學習需求以及教學需要,有策略地進行取舍。無論采取何種教學方法,教師都應當對學生數學學習水平進行整體把握,一切以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發展為主,切實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有效達成小學數學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偉慶.適合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數學內容研究[J].科學導報,2014(16).
[2]孫軍斌.抓住反思“著眼點”,促進學生有效發展[J].考試周刊,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