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龍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利用各種資源創設符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實踐,在快樂中學習數學。在實踐中可以利用白板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還可以組織學生親自實踐,讓孩子在體驗中享受學習之樂;引導學生大膽地進行動手操作,讓孩子在操作中體驗學習之樂;設置懸念也是讓學生快樂學習的方法。因此,只要從孩子的特點出發,就能讓孩子樂起來,能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快樂教學;策略方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如何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富有個性、生動活潑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在數學課堂上以生為本、以樂為主,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達到《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的這一目標。
一、巧用白板,讓孩子在愉快的情境中產生學習的樂趣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交互式電子白板已進入我們農村學校。它可以營造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立體式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的多種感官投入學習中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像以前一樣自由的板書,還可以對書寫的內容執行放大、拖拽、旋轉、擦除、遮擋,再加上工具菜單中具備的隱藏、照相、拖放、拉幕等功能,大大方便了師生,節省了教學時間。交互式電子白板為建立樂學的課堂提供了保障,巧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視覺效果,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小學數學中主要內容是“數”與“形”兩方面的知識。小學生思維具有形象性的特點,而知識又具有抽象性,兩者存在著矛盾。這矛盾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易掌握,對于一些容易錯的概念更難以分清。根據教材內容,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將動與靜結合起來,把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學生便能輕松地掌握這些知識。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線與角”中線段、射線、直線時,首先出示斜拉橋、日出的海平面、激光秀的一些圖片,讓學生形成表象認識,再利用白板的繪畫功能讓學生在白板上畫出看到的線。在此基礎上教師在白板上分別畫出射線、直線、線段,邊畫邊讓學生觀察。
通過這樣的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使看似靜止的、孤立的知識動起來,構造一個知識的生成情境,讓學生較容易地發現事物特征,從而愉快地獲取知識、形成概念。
二、親身感知,讓孩子在體驗中享受學習之樂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并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對此進行解釋和應用。”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大多數都能聯系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只要教師用心,就能找到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入點”。
如,在學習北師大一年級上冊“位置和順序”時,先讓學生看看自己的座位,前后左右都有誰,和同桌互相說說。再走出教室看看教室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并說說分別在教室哪個位置。再回到教材中,說說誰跑在前面、誰跑在后面。回家后再觀察自家的房屋周圍,分別有什么建筑,并說出都在房屋的什么位置。如,學習北師大二年級下冊“觀察物體”時,把學生常見的物體,如茶葉盒、藥盒、瓶子放到面前,讓學生站在前面看、站在后面看、站在側面看、從上面看,邊看邊體會看到的圖形。然后再回到教材中,觀察圖形,勾出看到的圖形。學習“千克、克、噸”時,我預先布置實踐作業,讓學生在家中找找牙膏盒、鹽袋、洗衣粉袋,并觀察上面的質量標識,并拿到課堂上進行交流。上課時以小組為單位稱一下每個學生的體重、稱一下雞蛋、乒乓球的重量并讓學生記錄下來。
這樣的教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學生感到親切、熟悉,課堂上發言積極,氣氛活躍,學生真正體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從而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三、動手操作,讓孩子在操作中體驗學習之樂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著名科學家萊德曼,提出了“hand on”(動手做)教育理論。皮亞杰認為“智慧的鮮花是開放在指尖的”。 杜威的教育理論中,占其核心地位的就是“活動”。可見,動手操作對于小學生來說既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心理需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及時地組織學生開展動手實踐活動,不但能喚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而且能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的編排有明顯的特點,總體上有四部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從易到難,由淺入深。這個特點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尊重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許多設計都是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方便學生學習,方便學生開展動手操作。在教學中動手操作主要有做一做、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擺一擺等。如,四年級下冊“圖形的分類”,可以通過擺和拉的動手操作讓學生掌握三角形和四邊形的不同,掌握三角形的穩定性,通過折、剪讓學生明白從長方形中可以剪出正方形和三角形來。學習乘法口訣時,通過擺三角形幫助學生理解3的乘法口訣,彎曲指頭來表示9的乘法口訣,擺放筷子來理解2的乘法口訣,數課桌腿來鞏固4的乘法口訣等,在動手操作的同時,加強了形象記憶。為了讓學生掌握“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特征,準備3根3厘米的小棒,4厘米、2厘米、8厘米長的小棒各一根。先請學生用8厘米的小棒擺三角形。在擺的過程中學生發現,隨便配上哪兩根小棒都不能擺成三角形。不用8厘米的小棒便擺成了各種三角形。
因此,動手操作能幫助學生解決許多實際問題,掌握許多數學知識,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既調動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又激發了孩子學習的興趣,還讓孩子在操作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四、設置懸念,在發現數學的神奇中感受學習的快樂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亞里士多德也說過:“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感到驚奇或者常常產生疑問,對數學時時有一種奇妙的感覺,還能不喜歡數學嗎?在教學中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制造懸念,學生會發現數學的神奇,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如何設置懸念呢?
通過講故事設置懸念。教學“體積和容積”時講“烏鴉喝水”的故事,然后用問題激疑。“為什么把石子丟進瓶子里烏鴉就能喝到水?”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頓時活躍起來,學生開始交流討論,各抒己見。正當學生苦苦思考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時,教師及時導入體積和容積的概念。學習六年級上冊分數應用題后,給學生講“丟番圖墓碑之謎”:古希臘偉大的數學家丟番圖去世后,他的墓碑上刻著這樣的詩文:過路的人啊!這兒埋葬著丟番圖,請計算下列數目便可知道他的一生經歷了多少個寒暑。他一生的■是幸福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少年,再過■他建立了幸福的家庭。5年后兒子出生,不料兒子先其父4年而終,年齡不過父親享年的一半。晚年喪子人真可憐,悲痛之中度過了風燭殘年。請你算算,丟番圖活了多少歲?故事講完,學生就邊議論邊計算,很快就得出丟番圖的年齡一定是12、7、6的公倍數,根據自然規律,應該是84歲。在數學教學中只要我們用心去探究,會有許多這樣的故事可以為教學服務,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技巧。
我們還可以通過巧問問題來設置懸念。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白板播放:小猴子先后騎上車輪分別是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橢圓形、圓形的車子在行駛。通過觀看動畫,學生發現小猴子只有圓形輪子的車子能平穩行駛。然后教師提問“車輪為什么要設計為圓形”的導入新課。設定的問題一定要有趣味性、挑戰性和啟發性,一定要從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或者生活經驗出發。
斯賓塞說過:“要盡量使兒童在快樂中掌握知識,使求知成為愉快而非苦惱的事。”因此,我們要從孩子的特點出發,努力讓數學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孩子樂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正憲.吳正憲與小學數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徐斌.徐斌與無痕教育[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