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標
摘 要: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但在具體組織教學活動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成為相關教育者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古詩詞;課堂教學;人文精神;意義;培養策略
古詩是蘊藏了我國古代文化的一種語言文字載體,古詩具有它特殊的語言魅力,以短小精悍的篇幅,為世人講明一個大道理,或是表達作者內心情感。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推進,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成為教學重點。本文就關于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做簡要分析。
一、培養小學生人文精神的意義
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過程中應注意以語文課本為依托,參照課本內容,在授課過程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培養。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就是樹立學生正確的觀念,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樹立自己的夢想,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有一個積極的生活態度與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教師在為小學生講解古詩詞時,注意為學生在講解相關古詩基礎知識的同時滲透人文精神相關知識的解說,讓學生感受古代詩詞帶給我們的啟示,豐富自己知識面,豐富自身內涵。
二、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1.改變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發現美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事物的認知能力還很匱乏,所以教師在授課時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草》這首古詩時,可以摒棄原有的教學模式,利用教學藝術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師可以首先帶領學生回憶自己所了解的小草,然后為學生講解小草頑強不屈的生命品質,讓學生對小草產生想要了解的欲望,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再為學生分句剖析古詩,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古詩大意,然后道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句意,并將之前對小草的評價語言此句古詩結合,感受我國古詩內涵的博大精深,讓小草頑強的品格深入學生內心,提高學生內涵。此外,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古詩詞時,引導學生欣賞古詩詞的魅力,提高學生發現美的能力,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春曉》這首古詩時,首先帶領學生進行古詩的朗讀,學生在跟讀的過程中了解此詩中存在的實物,根據實物感受春天的清新淡雅,然后由教師為學生描繪古詩內容,并安排學生進行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這樣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發現美、了解美,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2.教學以學生為本,進行情感交流
教師對于學生來講起到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所以,教師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學生對事物的看法以及合理價值觀的養成。而素質教育的提出,需要教師在授課時秉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將課堂回歸于學生,例如,教師在講解《憫農》時,可以安排學生分組,進行組內朗讀,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情況下進行自主探究,增深學生印象;然后,由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古詩內容的學習,學生在了解詞句意義的基礎上感受其傳達給我們的啟示,并鼓勵學生發言,說出自己在《憫農》中學到的知識,并給予合理的評價,讓學生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人民的道理。另外,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有關知識時,可以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例如,在學習《游子吟》這篇古詩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自己與母親之間發生的事情,讓學生了解母親對自己濃濃的愛意,并教導學生也要愛自己的媽媽,幫助媽媽做家務,減少媽媽的負擔,平日里孝順媽媽。這樣的情感交流可以激起學生內心對母親的敬意,并掌握孝的真諦,提高小學語文中人文精神的教學效率。
3.運用多媒體設備,提高人文精神的傳播
隨著科技的發展,教學越來越與時俱進,小學教師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教學活動中,注意利用多媒體設備,豐富教學內容。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村居》一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村居》的標準朗誦,然后鼓勵學生感受古詩內容,在學生了解基本內容的基礎上為學生講解古詩的中心思想,然后再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古詩的內容畫面,讓學生感受作者心中美好的生活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教導學生有一個積極的生活態度,對美好生活樹立正確的觀念,并為之努力。
總之,小學生自身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很脆弱,所以,小學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對美好生活有一定的向往,還需要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所以,教師在授課時注意改變教學模式,在講解古詩詞的過程中滲透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內涵與素養。
參考文獻:
[1]余忠淑.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探討[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1(3).
[2]劉楓華,孫躍方.“吟誦—歌唱—配畫—改寫—表演”小學古詩詞五步教學法[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