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職溝通視閾下高中階段學生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志、趣、能、道、術、慧六個方面,包含遠大志向與責任心、愛國敬業等核心價值觀、良好的道德修養、對某一領域的興趣與文化知識積淀、專業素養與職業生涯規劃、學習與創新素養、動手與實踐能力、信息及科技與媒體素養、人文素養等9個核心素養。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階段學校課程突破口,可以圍繞高中階段學生的“志·道”進行課程互通、立足高中階段學生的“趣·術”進行課程統整、沉思高中階段學生的“能·慧”進行課程創生。
關鍵詞:普職溝通;高中階段;核心素養;學校課程
作者簡介:劉茂祥(1975-),男,湖南邵陽人,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2014級博士研究生,上海中學教科研高級教師,上海市基礎教育國際課程比較研究所辦公室主任,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行政與管理。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示范性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溝通機制研究——基于高階技術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視角”(編號:DJA140248),主持人:劉茂祥。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12-0074-07
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溝通(簡稱“普職溝通”),既是我國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與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維度。高中階段作為各類人才成長的重要分水嶺,需要將高中階段學校(包括普通高中與中職校,中職校為中等職業學校的簡稱,包括普通中專、職業高中、技工學校等)作為一個整體加以思考。在普職溝通的視閾下探討此階段學生的核心素養重點,進而分析高中階段的學校課程改革,有利于夯實不同類型人才(根據人才的社會功能,國際上通常把人才分為四種類型:學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立交橋”式成長的基石。立足普職溝通的視角,探討高中階段學生的核心素養要點,進而推進高中階段的學校課程改革,是高水平、高質量地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應當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普職溝通是指立足于人才成長的“立交橋”架設,注重不同類型學生全面素養與優勢潛能領域的多元開發,在尊重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各自育人規律、價值等值的前提下,加強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階段橫向發展與縱向發展的溝通、銜接與平臺創設,促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要素的互通與優勢的互補,最大限度地發揮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育人價值。在此,主要探討普職溝通視閾下高中階段學生核心素養與學校課程改革。
一、普職溝通視閾下高中階段學生核心素養分析
無論是未來成為學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還是成為技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作為高中階段的學生需要夯實怎樣的核心素養?高中階段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指高中階段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自身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文化素養和關鍵能力。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都在討論學生的核心素養問題。我國學者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討論,也成為當前教育討論最為熱點的話題之一。在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對學生素養研究的過程中,我認為不同階段學生核心素養要求與培育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不僅要把握不同階段的學校教育應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且也要認識同一階段不同類型學生應當培養的核心素養要點。當前對我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尚未形成統一的定論,以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引領的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研究團隊遴選與界定的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影響最大,《中國教育學刊》中刊載了其團隊形成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專題”7篇論文[1]。2016年9月13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正式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發布了“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核心素養。本文嘗試從當前對普遍的“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過渡到不同階段學生的核心素養要點培養思考,從普職溝通的視閾進行高中階段學校(含普通高中與中職校)學生核心素養要點的實證研究。
(一)高中階段學生核心素養認識的信息收集
主要采取以下幾個方式收集信息:其一,在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間,對專家(含部分院士、大學理工科以及人文科教授、副教授及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與高級技工)、高中階段的學校校長、教師合計40余人進行訪談,向他們詢問“無論是培養優秀學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還是高層次的技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高中階段應夯實這方面有潛質學生的哪些核心素養”,對獲得的訪談資料進行整理、編碼、歸類。其二,在“普通高中與中職校的溝通機理”問卷設計中,提出了三個開放式問題,每個開放式問題要求寫出3-5個核心素養:(1)您認為高中階段推進優秀學術型、工程型人才早期培育,應注重培育這方面有潛質學生的哪些核心素養?(2)您認為高中階段推進高層次的技術型、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應注重培育這方面有潛質學生的哪些核心素養?(3)您認為無論是優秀學術型、工程型人才早期培育,還是高層次的技術型、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高中階段教育應夯實這方面有潛質學生的哪些核心素養?在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間,共有上海市徐匯區、閔行區、普陀區、崇明區的6所高中階段學校(包括三所上海市示范性普通高中與三所中職示范校的590多名學生、190多名老師;包括大學教授、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高級技工等30多名專家;包括高中階段學校畢業校友、各行各業人員等60多名其他人員)提供了上述三個問題的問答,共獲得8500余條關于高中階段核心素養的信息。
(二)高中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的調研資料歸類維度
實證資料與信息收集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對訪談與調研資料的有效信息篩選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首當其沖的是應當以怎樣的方式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歸類。高中階段的學生,無論是普通高中學生,還是中職校學生,盡管兩類學校育人的目標與方式不同,但他們同屬于高中階段學生,對學生的核心素養要求應當是互通的。對于高中階段學生的核心素養分析,既要考慮我國學生核心素養的整體要求,又要考量高中階段教育作為承接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的特殊階段以及不同類型人才早期培育的分水嶺階段的重要性,進行符合學校實踐與社會需求的思考。我國學生核心素養研究團隊通過對國內外學生核心素養研究,均涉及社會參與、文化修養、自主發展等三個維度[2],因此對高中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研究的訪談與調研中獲得的信息,既要考慮這三個大的歸類維度,同時又考慮高中階段學校發展的特點與來自高中階段教育實踐第一線的聲音,進行歸類維度的探尋。
上海市首屆教育功臣、原上海市上海中學校長唐盛昌先生通過其50多年的普通高中教育與管理實踐,提出了未來高中教育發展的定位是促進學生的志、趣、能匹配[3]。這一觀念提出后受到廣泛關注,被認為是普通高中改革的導向之一。在“志”方面包括正確價值觀、遠大志向、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視野、思想境界等;在“趣”方面包括全面而有個性的知識基礎與基本技能,職業生涯規劃與專業領域發展取向,對感興趣領域的好奇、發現、堅韌、自信等;在“能”方面包括創新能力、動手實踐、溝通合作、探究鉆研、自主學習、思維能力、語言運用、執行反思等方面的能力。在訪談上海市第三屆教育功臣、原上海市信息技術學校校長鄔憲偉先生的過程中,其在30多年的教育改革實踐基礎上,提出了中職校的發展應促進學生的道、術、能合一:在“道”方面含有道德品質、對術的詮釋之道,良好人格等;在“術”上包括專業或專門技能,職業技能或專業素養,語言(母語與外語)運用、信息素養等;在“能”上應當包括職業能力、知識遷移能力、應變能力等。在訪談另一位上海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長XJP的過程中,他強調決定高中生未來發展高度的,“不僅僅是他們的志、趣、能,更在于他所積淀的文化素養與各類能力,能夠根據外在環境的變化進行靈活應對與處置的智慧,這種智慧是一種有效進行問題處置、決策的綜合素養體現”。這種“慧”應當包括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公民素養、法律素養、身心素養、安全素養、藝術素養等方面。
基于教育實踐智慧與高中階段教育未來發展定位,可以從“志·道”“趣·術”“能·慧”三個方面以及志、道、趣、術、能、慧六個視角進行收集信息的歸類維度剖析,并將國際上學生核心素養分析的“社會參與、自主發展、文化修養”三大維度整合其中,形成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關系。
(三)高中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的選擇步驟與詮釋
依據“志、道,趣、術,能、慧”的歸類維度,將上述方式收集的高中階段學生核心素養信息,按照相近詞語整合以及出現的頻次,選出高中階段學生的核心素養信息,共分為兩個步驟,這個過程持續了1個多月的時間。
第一步,先將專家、社會各界人士、教師、中職校學生、普通高中學生五方面的高中生核心素養認識,按照“志·道”“趣·術”“能·慧”三個維度歸類中出現頻次相對較高的進行初選。基本方式是為促進高中生的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這一素質教育追求,“志、道”與“趣、術”各取出現頻次前3名的素養;考慮到“能、慧”收集的有效素養信息內容多,“能”取出現頻次前5-6名的素養,“慧”取出現頻次前2-3名的素養,進行列表(見表1)。
第二步,對第一步收集的不同人群對高中生核心素養的認識度較高的內容,結合高中生的身心特點以及世界各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認識,從“志·道”“趣·術”“能·慧”三大方面進行歸類篩選。考慮到我們探究的是高中生的核心素養,而不是全體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不必面面俱到,需要抓住高中階段教育的重點進行分析。正如我們在調研與訪談中,許多人士指出高中生的核心素養不宜太多,否則仍然又會變成多而無法實施的情況。為此,選取了9項內容作為高中生的核心素養,其中有些內容是對上述一些素養的歸并處理,從而形成了普職溝通視閾下普通高中與中職校溝通的高中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每個核心素養的入選理由、內涵詮釋以及歸屬于“社會參與、自主發展、文化修養”中的哪一維度,列表分析如下(見表2)。
二、核心素養引領下高中階段學校課程突破口
將高中階段的學生核心素養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思考,可為不同類型人才早期培育的根基夯實提供生長土壤,也為普通高中與中職校這兩類學校課程改革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普職溝通視閾下兩類學校如何圍繞“高中階段學生核心素養”進行課程改革突破口,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做文章。
(一)圍繞高中階段學生的“志·道”進行課程互通
普通高中與中職校的課程建設,有各自的特殊性,如普通高中的學校課程,更注重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識基礎夯實,中職校更注重某一領域的技術或技能培養。然而,兩類學校面對的都是高中階段學生,都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而在許多課程上可以互通,尤其是培養學生的志向、責任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圍繞高中生共同強調的“志·道”進行課程互通。兩類學校的課程互通,遵循的是學校課程建設的相互適應(mutual adaptation approach)取向。學校課程建設的“相互適應”取向是: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事先將課程完全確定,并規定精確的課程實施程序;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學校或班級實際情境不斷地發生變化、不斷地進行調整,課程實施的過程是設計者與實施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改變對方的意圖從而相互適應的過程[4]。也就是說,兩類學校的課程建設,可以根據階段學生發展的特點,進行相互適應。
在推進兩類學校“志·道”教育的課程互通上,對于普通高中集聚的有學術型、工程型人才發展潛質的學生來說,可以認識到自身的發展與未來所從事的職業或專業領域休戚相關,將自身的志與社會責任擔當、感興趣的領域探索結合起來;對于中職校集聚的有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發展牽制的學生來說,有利于他們在注重自身技術、技能發展的同時,也樹立起對社會的責任,將自身發展的志與社會發展需求結合起來,讓自己在“術”的提升中更好地悟“道”。普通高中與中職校圍繞“志·道”教育進行課程互通,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與引領,保持對高中階段學生的一致要求。當前,我國中職校的學生道德修養需要加以強化,普通高中學生的“立志”需要與自身感興趣的領域以及這方面的社會責任結合起來。因此,兩類學校圍繞學生的“志·道”教育進行課程互通,能夠更好地促進這一階段學生的志向確立與社會責任;愛國、敬業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的統一要求,以及道德修養培育上的實效性。
對于普通高中集聚的有學術型、工程型人才發展潛質的學生來說,在“志·道”教育上的學校課程互通,能促進這部分學生將自身發展的志與社會發展的需求更緊密地結合,與自身所追求的興趣領域緊密結合,并且在自身發展意識上更愿意與中職校學生合作共進。對于中職校集聚的有一部分“精品學生”(中職校喜歡把集聚的具有良好文化知識基礎、由有技術學習的濃厚興趣的這部分學生稱為“精品”學生,在占比上不到中職校的10%,但卻不能忽視這部分學生的針對性教育與引導,他們當中本身普通文化知識基礎不弱,從中職校招入的分數來看,有一批是超過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這些學生一般集聚在中高貫通、中本貫通招收的學生群體中,也不排除部分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按照當前的政策沒有所在地戶籍或父母不具備引進人才居住證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只能報考所在地的中職校,不能報考普通高中——中存在有優秀的學生)來說,圍繞“志·道”教育進行課程互通,也有利于他們認識到自身發展的志向、責任與肩負的使命。
兩類學校圍繞“志·道”教育進行學校課程互通,首先,需要在教育政策制定上,明確在“志·道”教育上形成兩類學校互通的課程要求。其次,在實施的過程中兩類學校共同組成專家組,匯集各自優勢編寫課程實施綱要、標準或操作指南,兩類學校共同使用。例如普通高中在培養學生“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處理認知上有其經驗與特點,可以精選出相應的課程內容,編寫成教材,兩類學校共同使用;中職示范校在“人與技術、人與環境”處理認知上有自身特點,可以在這方面的課程建設上整合力量,精選內容編成適合高中生學習的通識教材。第三,注重兩類學校學生在學習互通課程中的交流、研討,形成兩類學生相互尊重的氛圍。這為今后不同類型人才在一起溝通、協作奠定早期認識基礎,明確各自發展的志向確立、責任心樹立,都是為社會發展服務的,都建立在良好的道德修養基礎之上的。兩類學校通過互通課程的共同學習或相互交流,促進相互理解,獲得有利于社會發展需要的共通知識儲備。
(二)立足高中階段學生的“趣·術”進行課程統整
普通高中與中職校圍繞高中階段學生的“趣·術”進行課程統整,具有現實價值。普通高中無論是推進學術型人才早期培育,還是工程型人才早期培育,在“趣”的引領與“術”的教育上存在著很大缺陷,比較多地關注學生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識基礎夯實,忽視了對學生感興趣領域的激活與引導;對學生通過高中階段學習應當形成或樹立的合適階段專業發展取向缺乏應有的引領,造成許多學生到了高中畢業升大學的時候,卻只知道考哪一所大學,卻對自己心儀的、有潛能就讀的感興趣專業領域選擇表選出茫然,這一點是與國外同類學生進行了鮮明的對比;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的設置幾乎是空白的。中職校學生在“趣”的基礎與“術”的領悟上有待突破,比較多地關注讓學生及早進入與職業相對應的技術領域,形成功利性的“趣”,卻對學生這方面“趣”的發展應當夯實的普通文化知識基礎夯實缺乏應有的關注;對“術”的培養上太多關注實踐操作標準、規范的訓練,對“術”中隱含的“道”與基本原理缺乏必要的詮釋與教育。立足于高中階段學生完整而有個性的“趣·術”進行課程統整,有利于兩類學校集聚學生素養得到更好的發展。
普通高中與中職校的課程統整,注重兩類學生共通的普通文化知識基礎教育,通過課程選擇來聚焦自身發展的興趣與發現自身的潛能匹配,明確“道”與“術”的結合,以及大力推進職業生涯教育,成為高中階段教育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課程統整地問題是現代課程改革運動的根本問題之一。實際上可以說,現代課程改革運動就是圍繞著課程統整地問題展開的。”[5]兩類學校的課程統整,并非是將所有的課程進行全面整合,而是對有利于兩類學生更好地發展“趣”“術”做出應有的探索,包括引導普通高中生通過多樣的課程選擇聚焦對某一領域的興趣與認識自身的潛能是否與之匹配;促進中職校學生應有的普通文化知識積淀,“依據與普通教育溝通的需要設置普通文化課程,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提供了銜接點”[6]。兩類學校的課程統整,將促進普通高中學生通過課程統整樹立基本理性的、合適階段專業發展取向選擇,定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具備一定的專業或職業素養;引導中職校在強化“術”的教育同時,進一步悟“道”以及激“趣”。
兩類學校的課程統整涉及領域,主要是在兩類課程發展課程的互選以及深化延伸上。對于普通高中學生,可從中職校的有關“術”的課程選學中進一步認識自己的“趣”,可從中職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認識有利于普通高中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的經驗;對于中職校的精品學生來說,可以從普通高中里選一些有利于自身從“術”中悟道的發展課程。普通高中與中職校圍繞高中階段學生的“趣·術”進行課程統整思考與行動,讓不同類型學生在專門課程以及感興趣領域的課程學習上,獲得基于現存課程優勢上的最大限度地選擇,是基于未來創新人才是分領域的,不同潛質的學生應該在適合自己的平臺上發展,讓學生獲得基于感興趣領域專門知識學習基礎上的創新思維提升。
當前一些普通高中為推進有工程型人才發展潛質學生的識別與早期培育,在課程改革上作出了有價值的探索,與高層次理工科大學或綜合性大學的專業學院推進“卓越工程師計劃”形成了有效的銜接。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轉型,從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看,普通高中也將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與教育[7]。中職校也在推進高層次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育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一個重要的導向是強化這方面學生的文化素養、外語能力、科技素養上下功夫。中職示范校在普通文化課程內容教育上要盡可能做到廣泛性,為高階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應對未來現代社會生活與專業學習提供必要準備。“因為現代社會生活非常豐富、復雜多樣,普通文化課程只有做到知識面廣,才能為學生進入現代社會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這就需要普通文化課程要盡可能突破原來的語文、數學、外語、政治這種框架,重視生涯教育、心理教育、人際溝通、環境教育、兩性教育、各地文化教育等內容”[8]。
(三)沉思高中階段學生的“能·慧”進行課程創生
普通高中與中職校的溝通,不僅僅需要創設學校課程互通、統整的平臺,更需要創設學校課程創生的空間。高中階段學生的“能·慧”教育,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是一種學術與職業共生的教育,是一種著眼于學生長遠發展的教育,在當前兩類學校缺乏溝通的狀況下,這種有利于高中生核心素養夯實的“能·慧”教育,更需要兩類學校課程之間的創生。正因為社會在不斷變化,學生的發展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普通高中與中職示范校溝通的課程建設,沒有諸多先例可循,需要把握課程創生取向(Curriculum Enactment),讓學生與教師在具體情境中進行創造性教育體驗。
兩類學校溝通的課程創生,可以立足于學生的學習與創新素養提升,互相借鑒優勢內容進行新課程體系的建構。立足于學習與創新素養,普通高中需要明確創新是基于一定領域,用于推進實踐應用,盡管也有理論創新,但最終是推進應用的,因而把握中職校的應用平臺,思考學生在感興趣領域里的主動學習與問題解決,更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與創新素養;中職校為推進學校集聚的“精品學生”獲得創新素養提升,需要讓學生在技術學習的過程中,把握普通高中對某一技術的理論要點闡述,進行理論指導下的技術創新,能更深入地推進創新思維與更主動地學習。如普通高中進行工程技術專門課程建構時,應善于把握中職校關于技術應用的方略進行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的思考;對于中職校來說,可以在專業技術課程與普通文化課程之間協調中創設新型的專門課程,提升學生的學習與創新能力。通過某一領域的普通文化知識準備課程的開設來促進專業能力的提升,普通文化課程與專業課程并列開設;任務中心課程與綜合專業實踐課程交替開設;學科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融合開設[9]。從高中階段開始給予課程基礎保障,為學生的職業性與學術性互通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畢竟高中階段學生未來是往學術型人才方向走還是往應用型人才方向走還不能最終定型,因而在學習與創新素養培育上更多地應關注共通性,促進學生發展的可塑性。
為促進高中階段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與動手、實踐能力,在推進兩類學校課程創生時,需要注重兩共通點的夯實:一是加強對所有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奠定人文情懷;二是促進動手、實踐操作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尊重與團結不同類型的學生,提升人際溝通、合作交流與靈活應變能力。在人文素養教育方面,普通高中與中職校都應當應認識到對于高層次的工程型、技術型人才早期培育來說,對于他們的人文素養教育與技術技能素養提升是需要協同發展,兩者不可偏廢。普通高中在為工程型人才早期培育奠基上,優勢在于奠定這面有志趣的學生良好的學科基礎知識、外語基礎,能夠使他們在今后技術技能發展的深度與視野方面進一步開闊;然而對這批孩子的技術技能素養培育又可能被忽視甚至扼殺。無可否認,中職校在培養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的技術技能素養上有其特點,但在普通文化知識的夯實與人文素養奠基上與普通高中尚有差距。加強兩類學校的課程創生,有利于促進學術型、工程型人才早期培育中所需要的動手實踐能力與人文素養協同發展。
在動手實踐能力提升方面,對于普通高中集聚的、文化素養厚實的、有工程型人才發展潛質的學生,需要加強工程技術、職業生活、生涯指導、技術技能等方面的課程引導,可以在某些點上深入,甚至讓部分學生走出校園,走入中職示范校進行相應的部分課程學習或進入相關企業進行考察課程,都應逐步成為常態,不斷豐富學校課程的選擇性。中職示范校為促進集聚的精品學生人文素養夯實與有工程型、技術型發展潛質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讓專業志趣與職業能力培養建立在寬廣的文化根基上,需要在專業技術課程與普通文化課程之間尋求某種創生體系,無論是采用順三角形課程(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還是倒三角課程(專業課→專業基礎文化→基礎課)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普通文化課程應當與專業課程并列開設并貫穿始終,并且不斷深化兩類學校之間的課程選擇學習。
無論是普通高中學生,還是中職校學生,都需要加強“能·慧”教育內涵中的信息、科技與媒體素養,立足于共通要求,創設有利于兩類學生共同學習的共通課程,提升學生這一必備的綜合素養。普通高中在推進學術型、工程型人才早期培育過程中,需要關注他們的信息、媒介與科技素養的夯實。從普通高中的課程資源上看,最為缺乏的就是通用技術課程的有效開展。盡管排有這方面的課程,但大多由于缺乏師資與技術實訓平臺而擱淺甚至被挪用,這方面與中職校的課程創生要求最為迫切。中職校在引領“精品學生”朝向學術型、工程型人才方向發展過程中,在信息、科技與媒體素養教育課程上,最缺乏的就是科學原理與技術原理方面的課程,需要與普通高中就這方面的課程進行創生。兩類學校就“信息、科技與媒體素養”教育方面的課程創生,可以朝向以下幾方面努力:一是聯合開發有利于不同類型高中生通用能力提升的課程。二是對普通高中有工程型或技術型人才發展潛質學生通用能力培養,可將三年學習分成靈活的“2+1”或“2.5+0.5”的學制,建立一個由學術課程和職業課程教師構成的小組,對相關學生進行半年到1年的通用能力課程的教學,在兩類學校之間提供大量的課程創生機會。
總而言之,從普職溝通的視閾思考高中階段學生的核心素養與學校課程改革,有利于不同類型人才的早期識別與培育,將高中階段的教育資源作為整體進行思考,減少條塊分割、系統割裂帶來的資源浪費與消耗,更好地發揮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各自育人的優勢進行協同育人。
參考文獻:
[1]林崇德.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面向未來應該培養怎樣的人?[J].中國教育學刊,2016(6):1-2.
[2]黃四林,等.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的國際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6(6):11.
[3]唐盛昌.高中改革方向:促進高中生志趣能的匹配[N].中國教育報,2012-06-01(6).
[4]丁念金.課程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382.
[5]鐘啟泉,張華.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課程改革專題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3.
[6]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202.
[7]Vail, Kathleen. Technology Drive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Reform[J]. Education Digest, 2007,72(8):4-11.
[8]石偉平,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42.
[9]石偉平,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4.
責任編輯 蔡久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