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明
摘 要: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市橋大平小學(以下簡稱“大平小學”)基于教育目的的追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目的,基于學校辦學思想,挖掘適宜學校發展的文化資源,提出了立身教育的品牌教育觀,并從德育、課程、課堂、教師成長、家校合作、環境建設等方面對立身教育的內涵和落實途徑做了深入探索。
關鍵詞:立身教育;學校文化;特色辦學
大平小學的立身教育以國家的教育方針為依據,按照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著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和綜合素養,為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基深厚和扎實的基礎。
一、立身教育特色文化的提出
1.基于教育目的
立身教育既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獨立生活能力,滿足今后生存和繼續發展的需要,重點培養學生會學習會做事的知識、能力與素養;又是為了讓學生成為品德良好、身心健全的人,重點培養學生如何做人的知識、能力和素養,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懷。因此,立身教育是落實我國教育方針,實現“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任務的實踐探索,是立德樹人目標的具體化和實操化。這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 21世紀教育要讓每個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的要求有著內在的高度契合。
2.基于弘揚中華立身文化目的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就包含了立身文化。立身文化就其內涵來說,其主體是儒家道統思想的體現,但同時也是各家學說的雜陳。無論是儒、道、釋,還是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精神構建中,都離不開立身之論。
而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立身則是一種與生命活動同在的內在渴望與外在行為的統一,也就是所謂的立身行道,既是一生一世的事,也是每時每刻的事,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啟發因素和引導因素。根據立身文化的本質和特性,立身教育主要是解決傳統文化的當下實踐問題。
3.基于傳承地方祠堂文化
大平小學于20世紀90年代初遷到鄧氏祠堂,現校舍由祠堂改建而成,仍舊保留了祠堂門口的原有模樣。祠堂文化有著教化、規范、維系、調節等功能,可以說,傳承祠堂文化,也是傳承鄉土文化、留住文化根的一種重要方式。作為番禺區迄今為止仍安置在祠堂里的為數不多的學校之一,學校有責任保護和傳承祠堂文化。而祠堂文化中道德的教化、禮規的遵循等方面的內容,也是立身教育的重要內容。
4.基于提高學校辦學思想
大平小學創辦于1956年,六十載風雨,大平小學積淀了一定的教育底蘊,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不錯成效。近年來,大平小學以“揚尚禮崇德之風,育品格高尚新人”作為核心辦學理念,重視書香閱讀、禮儀教育和實踐教育,編撰了校本教材《尚禮崇德,仰賢立品》,開展了一系列社團活動和其他活動,促進了學校的發展。學校期待通過文化引領,提升核心競爭力,創建文化名校,培養德、智、藝和諧發展的學子。立身教育的提出,是對原有辦學思想的傳承與提升。
二、立身教育引領下的辦學框架建構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在立身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大平小學特色文化建設的路徑已經較為清晰。學校明確落實教育理念的六條路徑為德育建設工程、課程建設工程、課堂建設工程、教師成長工程、家校合作工程、環境建設工程,并形成每個板塊各具特色的重點發展項目(見下圖)。
三、立身教育的價值內涵
立身教育既與我國治學、修身、濟世的文化傳統相呼應,又有效整合個人、社會和國家三個層面對學生發展的要求。立身教育是要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當今世界和未來社會中形成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形成健全的身心、良好的道德品質、人文素養和基本的綜合能力。立身教育是落實我國教育政策所強調的“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具體實踐探索。基于此,并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立身教育包含立德、立智、立藝三個方面的內容。依據這一辦學定位,大平小學的辦學理念是“一訓三風”和育人目標,形成了具有本學校特色的教育哲學。辦學理念“啟蒙養正,立身成人”,校訓“禮以立德,思以立智,趣以立藝”, 校風“正心,明理,樂藝”, 教風“厚愛,精術,雅興”, 學風“尚禮,敏思,博趣”,一套科學合理的辦學哲學能夠引領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讓學校的特色建設有了靈魂,有了源頭活水,引領學校的發展達到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立身教育的實施路徑
立足于立身教育的理念,學校通過德育建設工程、課程建設工程、課堂建設工程、教師成長工程、家校合作工程、環境建設工程六大板塊,全面提升學校文化的影響力及核心競爭力,為大平小學的每一位師生提供優質發展的教育生態。
1.德育建設工程
在德育工作方面,學校開展“一日三習”的活動:朝誦、午寫、暮省,倡導回歸樸實的生活方式,立足實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豐富知識底蘊。“一月一主題”,學校每個月份確定一個德育主題,保證德育活動貫穿全年,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習慣及品格。學校圍繞德、智、藝開展各項主題活動,每學年分單項和綜合兩大類評比“最美少年”,這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習慣和興趣特長培養的關注,也是對每一個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學校鼓勵各班級圍繞立身教育開展班級文化建設,形成“一班一品”的班級文化生態,每個班級“各美其美”。
2.課程建設工程
根據立身教育的品牌內涵,通過立德、立智、立藝三個模塊,開發與實施科學的立身課程體系,培養德智兼備、才藝雙全的現代小公民。立德模塊旨在培養具有健全人格、文明禮儀習慣以及善良有愛的品行的學生,讓學生知德、尚德、養德、踐德。立智模塊通過“創思啟智”和“研學啟智”兩大課程,讓學生學與思結合,知行相輔,動腦去思考,動手去實踐,增長智慧。立藝模塊主要通過社團和節日活動培養學生的才藝,彰顯學生的個性特長。為了保證立身課程的開發質量和有效實施,學校成立了校本課程開發小組,建立了相應的課程開發保障機制,在人員、組織、經費、制度等方面給予保障。
3.課堂建設工程
立身教育引領下的課堂,有兩大主張:一是“和諧”,二是“成長”。“和諧”意味著教師們為了上好同一節課而精誠合作;學習材料的選擇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是吻合的;學生間的互動是自然而正向的;師生間的交流是通暢的。“成長”既關注學生,又關注教師。學生層面的成長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動機是好的,學習方式是主動的,學習目標是能夠實現的。教師層面的成長是指教師通過課堂準備不斷地提高自己現有的教學水平,在課堂中通過與學生的合作,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
4.教師成長工程
大平小學通過德馨坊、智美坊、藝趣坊三大工作坊,從德、智、藝三方面培養具備厚愛、精術、雅興素養的教師隊伍。德馨坊的道德講堂、陽光驛站、“有禮”之師、“最美教師”評比,智美坊的“六個一”閱讀行動、校本教研行動、青藍結對行動、課題研究行動,藝趣坊的藝術星空、體育天地、生活樂園等既為教師在專業發展方面提供了平臺,也可讓教師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為教師的生存空間增添一分快樂、一分雅致。
5.家校合作工程
“九點有約”,每天晚上九點左右,學校的領導、班主任、科任老師通過電話、短信和網絡平臺向家長報喜,述說孩子的成長故事,分享孩子點滴進步的喜悅。每周五的“家長學堂”,結合一、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各班家長以自愿為原則,每周五到校為學生授課。學校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聘請家庭教育專家、優秀家長代表,圍繞家庭教育常見的疑難問題,每個月為家長組織一次網絡家庭教育分享會,讓家長關注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提高家長家庭教育的能力與效果。學校每年組織評選“最美家長”,學校邀請獲獎家長分享家庭教育的經驗和心得,在微信平臺推送獲獎家長的事跡報道,彰顯榜樣的力量。豐富的活動既能提升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可拉近家庭和學校之間的距離。
6.環境建設工程
一走進大平小學校園,環境育人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立身印象園”,除了展示立身教育的理念主張和文化成果,也是師生的文化生活空間,師生們在這里進行閱讀分享、辯論、雅集和小講堂,將課堂從教室延伸到無限的外部空間。“尚禮崇德,和諧大平”的文化石,為學校增添了翰墨之香、文化之氣。學校的小園地中設有“立身榜”,將獲得歷屆“最美教師”“最美學子”“最美家長”稱號的師生、家長列于其上,樹立榜樣,弘揚正能量。此外,學校的主題樓廊、主題書吧、快樂農莊等,無一不彰顯學校立身教育的價值追求。
從學校文化的維度看,學校特色實質上是創建一種整體性的學校文化模式,這種模式是學校長期文化積淀的一種外在表現,因而有著獨特的文化風格。在立身文化精神引領下,大平小學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在這種積極文化氛圍的影響下,大平師生將譜寫更燦爛的人生篇章!
參考文獻:
[1]謝 翌,馬云鵬. 重建學校文化:優質學校建構的主要任務[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
[2]李紅霞.學校文化與價值意識建構[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3]鄭金洲.學校內涵發展:意蘊與實施[J].教育科學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