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凌燕
摘 要: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其中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學生層面則體現為規則意識的培養。規則意識即遵守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態度和習慣。由于小學生認知能力、自我約束能力不強,對規則體會不深,再加上教師不正當的懲罰,其規則意識很難形成。
關鍵詞:規則意識;班規;氛圍;參與體驗
一、制定班規,讓學生在實踐中樹立規則意識
沒有學生親身體驗,規則意識是樹立不起來的。于是,我從班級常規抓起,讓學生自己制定約束自己的規則。學生在實踐中認識什么叫規則,體驗規則的重要性。我教授的班級的做法是:分組討論,組內制定,班委綜合;全班討論,舉手表決;教師總結、公布;學生執行。這樣制定出的班規,是大家共同參與的結果。由于規則是學生自己提的,自己就要遵守,這就使規則由外在的約束變為內心的需求,由被動地接受變成主動的自我教育,由他律變成了自律。學生在參與制定班規的過程中,體驗到規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然會嚴格遵守班規。
二、營造氛圍,讓學生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1.堅持正面教育的原則
教師引導學生制定班規時要以正面教育為主,盡量少說“不”和“不許”,多說“應該”。比如,把“不許搶行”改為“學會讓路”,把“不許罵人”改為“說話文明”…… 教師在教育違反規則的學生時,應多使用這樣的語言,如“禮貌使你變得高雅”“助人能使你得到快樂”“謙讓能使你增添美德”“溫文爾雅讓你變得有素質”等語言。
2.做到“違規受罰”
培養學生遵守規則,光有正面教育也不行,必須做到“違規受罰”,要違規者承擔責任。例如,追逐打鬧者,讓他做值勤生,抓到違規者并負責教育。當然,教師在進行違規受罰時,要把握度,不能手段粗暴或不痛不癢。
3.使用規則性語言
學生規則性語言的使用也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他們的規則意識。上課鈴響過后,學生們會齊說:“鈴聲響,教室靜!”下課時學生們會說:“只能走, 不能跑,靠右走。”一句句規則性的語言變成了學生行動的指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了規則的巨大魅力。
三、開展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強化規則意識
最近,班里開展了“規則最重要”故事交流會。我們利用晨會和中午的時間,教師或學生講述一個關于規則的小故事,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體會到了規則的重要。例如,我給學生講述:在瑞士,每家的垃圾袋多達5個,一個裝生活垃圾,比如,剩菜、果皮等有機物,回收后可以生產肥料;一個裝報紙和廢紙,一個裝玻璃瓶子,一個裝塑料瓶子,最后一個裝一般性的生活垃圾。瑞士的大人小孩都不厭其煩,對垃圾認真分類,投入不同的垃圾箱。如此好的衛生規則,使瑞士成為世界上最干凈的國家之一。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更意想不到的是學生們學會了瑞士的垃圾分類處理方法,也打算在班里安排幾個垃圾袋,每個垃圾袋上寫上垃圾類別,進行垃圾分類。他們還打算在自己的家里嘗試這一做法。我想,在接下來的這個垃圾分類活動中,學生們一定會嚴格按照規則辦,更重要的是他們樹立了牢固的環保意識。
四、鼓勵表彰,讓學生感受遵守規則的愉悅
有一次,我對學生進行單元過關考試。考試前,我講到考試有考試的規則,不管有無監考人,考生都要嚴格遵守考場規則。同時講述了國外考試無人監考,考生紀律依然很好的故事。緊接著,我在黑板上寫了四個大字:“考試規則”,便離開了教室。意想不到的是學生們很安靜,獨立完成了考試。看到這么令人欣喜的結果,我激動地說:“同學們,你們都是守規則的小學生。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成長為社會的好公民。”學生們很興奮,我相信,在我的鼓勵和表彰下,學生們會欣然接受并嚴格遵守老師提的各項規則。
的確,好學生是夸出來的。教師不能吝嗇自己表揚的語言,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都要及時表揚、鼓勵,相信在愛的陽光下,學生一定能健康成長。
總之,培養規則意識重在學生的參與、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規則的嚴肅,體驗守規則的快樂吧!
參考文獻:
[1]李素蘭.如何培養學生規則意識[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
[2]程麗萍.培養低年級學生規則意識的三個原則[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