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討新的教學方法和實踐新的教學手段,課堂教學中恰當地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的效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體現新課改精神。
【關鍵詞】問題情境;策略研究;數學課堂
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學校教育是學生受教育的重要場所,課堂教學尤其重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打造高效課堂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為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許多老師把創設問題情境當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創設情境”成為小學數學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那么,如何創設既新穎豐富又具有思考價值的教學情境呢?下面,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談談幾點認識:
一、情境的創設要貼近生活,力求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能為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這句話充分說明數學學習對學生的重要意義。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牢記:“數學源于生活,最終服務并應用于生活。”因此,在課堂情境創設中切不可將知識與實際脫離。如果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能夠認真鉆研教材,設計出一個透過生活實際問題逐步引領學生探究、討論得出結論的問題情境。那么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將變得生動活潑,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會濃厚。學生在獲得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只有親身參與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才能在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方面得到發展。
例如:《圓錐的體積》教學過程中:
(1)首先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大屏幕出現了一幅帶有兩只小動物的圖片,他們兩個一個手中拿著一個圓柱形的冰淇淋,另一個手中拿著圓錐形冰淇淋)教師提問,如果是你1個換1個你愿意嗎?2個換1個愿意嗎?此時學生認為兩個圓錐的體積大于或等于一個圓柱的體積。
(2)然后,讓學生猜測圓錐的體積與哪些因素有關應該怎樣計算?接著,學生利用自己準備的學具進行觀察并進行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再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最后全班進行匯報,教師板演,進而從不同的情況(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不等底不等高、等底等高)逐步推導出“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4)得出結論后并不急于應用于實際,而是讓學生拿出學具袋中的學具,進行動手操作,并重點強調前提條件必須是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二者之間才存在這樣的關系。進一步感知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加深理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利用教材巧妙地設計適當的學習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嘗試、估計、歸納、動手操作等活動發現一些規律,猜測某些結論,發展合情推理能力;通過實例使學生逐步意識到,結論的正確性需要演繹推理的確認,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二、情境創設要有價值,力爭探索化
創設富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情境,不僅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能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增強自信心,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要想使學生在一個又一個的數學問題中不斷思考,提出問題,再利用情境解決問題,實現數學理解,教師就必須精心創設有思想、有價值、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情境。
例如: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百分數的認識》一課。上課開始,教師與學生共同展示自己收集的生活中“百分數”例子。比如,在飲料的包裝盒上、在衣服的標簽上、報紙上、在玩具的說明書上,學生們發現了很多的百分數。教師激發起學生對這些新認識的數的興趣,并鼓勵學生對百分數提出問題。比如:
①百分數是什么意思?
②百分數是干什么的?
③百分數與分數有什么區別?……
在此基礎上,教師與學生一起把問題進行歸納為:
①為什么要用百分數
②在什么情況下用百分數?
③百分數是什么意思?
④百分數與分數有什么聯系?
對問題進行歸納后,讓學生先獨立思考解決以上四個問題然后分小組嘗試回答這些問題,最后教師和學生共同提煉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知識點。在這些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還可以創造什么數?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提到了千分數、萬分數等。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也能鼓勵學生的思維創新。
三、情境的創設要生動,具有信息化
信息技術能向學生提供并展示多種類型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像等,并能靈活選擇與呈現,可以創設、模擬多種與教學內容適應的情境,信息技術是從根本上改變數學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必須充分加以利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教學手段。它能讓學生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它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正是為兒童提供了一個寬闊而又貼近的最適宜的成長環境,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新世紀的創造型、開拓型的人才。
例如,在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什么是周長》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了教學白板進行動畫演示:一只小螞蟻沿著一枚樹葉的邊緣爬行了一圈。在這個形象生動的演示中讓學生觀察并提出問題:通過觀察小螞蟻爬行,你發現它行駛的路程有什么特點?學生會說出小螞蟻是沿著樹葉的邊緣爬的,圍繞樹葉爬行一圈,在開始爬行的地方結束。通過這種情境的設計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準確地描述出知識特點。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對現行教材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數學教學內容源于學生現實生活,情境的創設要能夠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教學過程中的方法、手段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學生學習活動應用、驗證于日常生活,不斷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并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得出的答案或結論,促進學生數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郭應增,高青青.《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4]李安鵬.《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的有效性研究》.南京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
潘志華(1979.1~),女,遼寧省瓦房店市人,小學一級教師,大連市骨干教師,大連市數學優質課,遼寧省數學一等優質課,參與瓦房店市級科研課題研究并結題,主持遼寧省課題研究并結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