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燦爛輝煌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蘊含著無盡的寶藏;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相提并論,正式形成了以“文化自信”為基礎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信念體系。本文主要就我國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的歷史淵源與內在聯系進行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 歷史 中華民族 傳統文化 文化自信
基金項目:本文為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史學致用人才互動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6-08)的階段性成果之一、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ZD201724)的階段性成果之一及河北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大課題“基于師生互動模式的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影響力研究”(項目編號:Z001)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董金璐,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05
在這個新千年起點,世界面臨著政治局部動蕩、社會價值觀混亂、經濟徘徊低迷的沉悶景象,充滿了不確定性,而我國正朝著“兩個一百年”的民族偉大復興目標闊步前進,社會主義優越性愈發凸顯,全世界都向中國投來了期待的目光。“當今國內外,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習近平總書記一番堅定的話語,彰顯了黨中央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自信,說到底,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也是對長期歷史錘煉出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信,更是對中華民族、對中國人民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樹,之所以能夠終年常青,碩果累累,是因為它植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的傳統文化,燦爛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生命之源。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時期,我們應當能夠從民族的歷史中汲取力量,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五千多年豐厚的歷史遺產,以新的境界、更加廣闊的視角,重新加以梳理,求得民族性、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喚醒國人的深層精神力量,滿懷自信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
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始終走著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道路。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我國歷史傳承和傳統文化、思想影響的。文化深藏著民族生命的密碼,它最能說明一個民族的文化認同、核心價值取向和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有沒有生命力,也可以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得到答案,在此消彼長的世界文化競爭中,歷史的悠久本身就說明了民族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強大。華夏民族的血脈始終流淌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滋養了無數的中國人,鑄就了強大的民族魂,而這些在今天,就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基性、主體性和總體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色和底色。
一、原初先民的文明扎根為公有制思想打下了底色
原始先民最初的文化取向往往決定了民族文化的大致走向,世界各地都是從原始蒙昧狀態走出來的,人性不會有太大的區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一般地決定社會的、政治的和精神的生活過程。
中華民族文明初端就與其他民族選擇的生產方式不同,同樣也就選擇了不一樣的發展道路,其決定因素只能在地理上加以分析。華夏先民最初在河洛地區扎下根,結束游牧生活,開始了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聚族而居生活,為中國歷史的開啟奠定了公有制基礎。而西亞持續的游牧、環地中海地區的手工業貿易經濟,手工業貿易決定了私有制經濟基礎,游牧決定了家庭所有制的基礎。
聚族而居,就需要分別男女、長幼、尊卑,房屋和衣服就需要大量生產,也需要制禮作樂,華夏文化也就產生了,文明中心也就形成了。“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應該就是那個時代的描述。聚族而居,人們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先人的墳墓就是人們集體活動的地點,祭壇就是“社”,分配土地等大事就在“社”前會議,以求得祖宗明鑒、祖先保佑。在祖宗神靈面前,子孫是平等的,決定的大事是公平的,無私的。漢字的“公允”形象地說明,居尊者分配“公平”,一碗水端平,居下位者行事就“允當”,不敢造次,親族和睦,社會和諧。“天下的至理曰公”、“天下為公,惟有德者居之”,這種公大于私的意識扎根到中國人的心靈深處,這也是現代中國和科學社會主義能引發全體國人深刻共鳴的一個原因。后來的夏商之際,中原王朝實行了國家公有制,四夷部落仍舊是氏族公有制,個人私有制和奴隸制在中國大地缺乏生存的土壤。
二、文明發端“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唯物主義的本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天之載,無聲無臭”,這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跨越時空的相應著。天地之間,最高貴的是人,人從哪里來,中國和西方有著不同的回答。
如果把人和神比作“羊”和“牧羊人”,中國人選擇了羊為本,把“善”、“美”、“義”等一切榮耀歸于民,信人不信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先民最初的選擇就具有哲學傾向性。而西方選擇了“牧羊人”,一切榮耀歸于萬能的上帝,神主宰人類的一切,人只有向主祈禱的份,祈求著“仁慈的”神能向他們派發“贖罪券”、“天堂券”。
開化了的中國人,自信滿滿。認為自己“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中不愧于人,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這種自信從一些代表性的漢字中可窺一斑:“中”象征天地中央、文明中心;“華”是文明之花的詠嘆;“夏”是文明人穿著衣服、戴著帽子在田地上從事農業生產的象形,與茹毛飲血者相區別。文明中心具有強大的文化輻射力和向心力,近者悅,遠者來,人口和國家隨著歷史的年輪不斷擴大,中國文化進入了燦爛時期。
三、文化燦爛時期的民本思想
天生蒸民,作之君,作之師。君師因民而作,就要以民為本。一切文化、制度的構建,都要以民眾福祉為出發點和歸宿。西周封建,是對有賢德之人封土建德,行一方教化之責,強調的是教化責任,不能盡責的,周王和其他諸侯國有權討伐。國土和當地百姓,也不是他的私有財產,這是后代選賢與能的政治制度的開端。
社稷和國君的家廟分開,供奉著國人百姓的祖宗牌位,具有神圣性,祖國的概念就是這樣誕生的,這是中華民族愛國情懷的根源。反觀歐洲國家的封建,完全成了貴族的私有財產,可以陪嫁、贈與,農奴可以任意買賣、殺害,導致領地碎片化,歐洲在近代以前,有領地沒有祖國,領地只是財產并不神圣,這決定了西方人可以有驕傲的騎士精神,但缺乏愛國主義的歷史情懷。“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百姓是水,統治者是船,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統治者要穩定統治,就要制民之產,因為“王業從經界始”,這種樸素的政治思想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人民服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執政理念不謀而合。
四、“仁”的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簡單說就是人我一體,將心比心,“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而廣之來理解,就是人類是一個共同體,“仁者愛人”,對他人要友愛,殺一不辜而為王,仁者不為也。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恒價值。這一思想被后來的孟子引伸為“四端說”理論。儒家“仁”的思想及其中的和諧意蘊雖說是當時特定時代的產物,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作為我國古代儒家思想的精髓傳承至今,它仍具有超時代的價值,對當代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依然有著重大的指導和借鑒作用,尤其對于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五、成熟時期的均富理想與社會主義思想的緩慢萌發
秦漢一統后,中國進入了長達兩千年的穩定發展期,奉行重農抑商的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王朝開基,一般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傳統農業社會,土地是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實際是屬于國家公有的,國家無償分配給勞動者耕種。耕者有其田,不是有錢人有其田、有權人有其田,保障了全體人民的基本生活,這在歷史上是基本滿足了人民的愿望的。這其中蘊含著社會主義公有制思想的因素,遠比西方的封建領主農奴制優越,這也是中國社會能長期和平發展的原因所在。
每當土地兼并,王朝內亂,民不聊生時,揭竿而起的英雄豪杰打出的旗號一般都是“均貧富”,這是抓住了中國人的心理的,革命是容易成功的,因為擁有土地、耕讀傳家是中國人數千年的精神夢想。這種均富理想與我們現代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理想有一致之處。
對比另一文明中心歐洲的發展史,中華文明顯示了相當的優越性。所以當歐洲人還在茹毛飲血時,大一統的華夏帝國已經屹立在世界東方;當歐洲人還彷徨在中世紀的千年黑暗之中時,中國人的物質和文化發展水平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在歐洲人眼里,樣樣都是藝術品。當馬可·波羅向歐洲人描述中國的情景時,歐洲人驚嘆,這不是天堂的景象嗎?從此中國的政治文明和手工業文明傳入歐洲,直接促進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
當今世界,看似平靜的表面之下,蘊含了復雜的變局。曾經的全球化國家,蘇聯解體之后,繼承者俄羅斯麻煩不斷,大國夢漸行漸遠;英國正在脫歐、蘇格蘭卻要脫英;歐盟經濟不振,又受到恐怖主義和難民危機的雙重威脅;美國保守派上臺,逆全球化思想抬頭;日本失落二十年后,苦苦找不到自己的出路。而“中國故事”卻成為了西方媒體關注的焦點,世人開始探問這故事背后的“發展密碼”。中國共產黨人,以歷史的擔當,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以“一帶一路”的構想為抓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并熱情歡迎世界各國,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這種博大的胸懷,感動著世界,世界各國紛紛參加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參與“一帶一路”的項目建設。
和平與發展是100多年來人類的共同愿望,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化合作,我們抓住歷史機遇,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接近中華民族復興的目標。在即將接過引領全球化發展大旗的關鍵時刻,黨中央站在歷史潮頭,提出以“文化自信”為根本的“四個自信”重要論述,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沒有自信的國家和民族,是不能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目標的,是不堪引領世界歷史發展的。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人必當以無比的自信、昂揚的奮斗熱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向前,早日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