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曉晨
【摘要】目的 分析手術室患者術中壓瘡形成的相關危險因素及其護理對策。方法 選取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手術患者50例,根據是否出現壓瘡分成對照組(無壓瘡,40例)和觀察組(出現壓瘡,10例)。分析壓瘡形成的危險因素,并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對策。結果 經Logistic多因素分析發現,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Braden評分及體質量和術中壓瘡形成有相關性(P<0.05)。結論 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Braden評分及體質量是術中壓瘡形成的危險因素,根據上述原因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可預防術中壓瘡形成。
【關鍵詞】手術室;術中壓瘡;危險因素;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4.0.02
Risk factors of pressure sores of patients in operating room
and its nursing strategy
YING Xiao-chen
(Operating Room of Shangqiu First Peoples Hospital,Henan Shangqiu 476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pressure sores of patients in operating room and its nursing strategy.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without pressure sores,40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pressure sores, 10 cases) according to whether had pressure sores.The risk factors of pressure sores were analyzed,and specific nursing strategy was formulated.Results Logistic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surgery time, Braden score and body mass had correlation with pressure sores (P<0.05).Conclusion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surgery time, Braden score and body mass are risk factors of pressure sores.Specific nursing measures can be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above-mentioned reasons,so as to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pressure sores.
【Key Words】Operating room;Pressure sores;Risk factors;Nursing strategy
局部組織長期受到擠壓,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誘發皮膚組織出現缺血性損傷即為壓瘡,是一種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而手術室患者壓瘡發生率高達4.7%~66%[1]。術中壓瘡形成多發生于術后幾小時至6 d,其中術后1~3 d最為常見。有關研究表明[2],潮濕、摩擦力、剪切刀及壓力等是手術患者術中壓瘡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充分了解術中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并制定有效的護理策略,是降低術中壓瘡發生率的關鍵。本研究為分析手術室患者術中壓瘡形成的相關危險因素及其護理對策,對我院手術患者50例進行研究,獲得滿意結果。具體信息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手術患者50例納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根據是否有壓瘡形成分為對照組(未出現壓瘡,40例)和觀察組(出現壓瘡,10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0~84歲,平均年齡(55.0±7.3)歲。觀察組男6例,女4例;年齡60~86歲,平均年齡(71.3±4.9)歲。
1.2 方法
分析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手術體位、體質量指數、Braden評分、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等一般資料。
1.3 評價指標
采用Braden壓瘡危險評估量表[3]評估患者術前情況,以營養狀況、剪切刀、摩擦力、活動力、移動力、皮膚感覺、潮濕為主要觀察內容,得分越高表示越低的壓瘡可
能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術中壓瘡形成的單因素
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Braden評分、體質量、年齡是術中壓瘡形成的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術中壓瘡形成的Logistic多因素
經Logistic多因素分析發現,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Braden評分及體質量和術中壓瘡形成有相關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3.1 術中壓瘡形成的危險因素
①手術時間。本研究中,觀察組手術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證實手術時間是術中壓瘡形成的危險因素。而手術時間越長,壓瘡的發生率越高,且每延長30 min,其發生率將大約增加33.0%。其原因為手術中長時間保持同一體位,將延長局部組織受壓時間,導致受壓組織長期缺血或低灌注。②術中出血量。本研究中,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多于對照組,表明術中出血量是造成術中壓瘡形成的危險因素。壓瘡發生時,將大幅度降低受壓部位的皮膚血流量,導致患者機體處于缺血狀態;肌肉再灌注氧供恢復后,將有超氧陰離子形成,引發毛細血管損傷,進而損傷皮膚。③體質量。觀察組體質量明顯高度對照組,表明體質量越高其發生術中壓瘡的風險性越高。其主要原因為超重或肥胖患者長期處于同一體位,將增加受壓部位的承受壓力造成組織壓迫缺氧缺血增加壓瘡發生率。④Braden評分。本研究中,觀察組Braden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Braden評分與術中壓瘡形成有關,對預防壓瘡形成有指導作用。Braden評分主要通過營養狀況、摩擦力、剪切刀、移動力、皮膚潮濕等情況進行評價,進而評估患者壓瘡發生的高危因素,有助于制定壓瘡防范措施。
3.2 護理對策
①圍術期,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過和交流,針對患者手術方法和具體病情實施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焦慮、緊張等情緒,保證患者處于較好的心理狀態,提高治療配合度。②安置手術體位時,在滿足手術操作的前提下,充分考慮患者生理解剖耐受性,并固定患者肢體,防止墜落;對體位枕進行合理使用,并將襯墊物及支撐物合理放置;對手術時間>1 h患者,減壓按摩受壓部位,促進局部受壓情況改善,保證患者血液循環。③維持手術室溫度在25℃左右,選用溫控墊、棉被等保證患者體溫正常;術中,在溫水中復溫后輸血和輸入大量體液。
④手術過程中,對患者皮膚狀態進行密切觀察,定時進行肢體約束帶放松,1次/2 h,并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密切關注失液量及補液量情況,維持患者充足的體液循環。
綜上所述,對手術室患者術中壓瘡形成的原因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可有效降低術中壓瘡形成的風險性,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翟清華,等.循證護理在高齡臥床患者壓瘡預防中的作用[J].河南醫學研究,2013,22(04):602-604.
[2] 蔣 晶,等.脊柱手術防面部壓瘡交替充氣式體位枕的研制[J].護理學報,2016,23(21):77-78.
[3] 鐘 奕,等.手術體位及手術時間對術中壓瘡形成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05):1081-1083.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