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
【摘要】目的 比較探究CT、MRI應用于小兒病毒性腦炎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方法 針對18例患者,首先開展對照組和觀察組隨機分組,兩組患兒均為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間收治。對照組采用CT掃描檢查,觀察組應用MRI檢查,比較兩組檢查結果,了解小兒病毒性腦炎特點。結果 觀察組陽性檢出率88.89%,多發病灶占66.67%;對照組陽性檢出率為55.56%,多發病灶占33.33%,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MRI檢查明顯優于CT檢查 ,因此值得臨床借鑒。
【關鍵詞】比較;CT檢查;MIR檢查;小兒病毒性腦炎;診斷;腦水腫;陽性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4..01
小兒病毒性腦炎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對小兒身體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本次主要探究是CT、MRI在小兒病毒性腦炎診斷中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8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各9例,患兒年齡在3到9歲,平均(6.0±1.2)歲,經比對兩組患兒在一般資料上具有顯著差異。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CT檢查,掃描矩陣在512×512,掃描兩秒,掃描厚度與層距控制在5~10 mm(異常分度:輕度異常:出現輕度腦水腫表;中度異常:彌漫性腦水腫并出現腦室受壓;重度異常:腦實質壞死并形成軟化灶);觀察組開展MRI檢查:濾波為50赫茲,靈敏度為5 mV,時間常數是0.3秒,記錄30 min(輕度異常:病灶累積單個腦葉表現板片狀低信號(T1W1)或高信號(T2W1);中度異常:病灶累及兩個或以上腦葉,雙側多發,出現斑片狀或條形不對稱T1W1低信號或T2W1高信號;重度異常:病灶累及連兩個或以上腦葉或腦干,主要呈現點狀、斑片或條形T1W1低信號后T2W1高信號[1]。
1.3 評價標準
起病為急性或亞急性,出現頭疼、發熱等癥狀;偏癱、意識或精神障礙等引起腦受損;白細胞計數增加或正常;腦電圖顯示局部病灶或彌漫性異常;兩種檢查方式均顯示腦部炎癥正常[2]。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匯總,用檢驗計數資料,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檢查結果
觀察組陽性8例,未發現異常1例,陽性檢出率是88.89%;對照組陽性5例,未發現明顯異常4例,陽性檢出率為55.56%,兩組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如下表1所示。
2.2 兩組病灶檢查結果
觀察組輕度異常4例,中度異常2例,重度異常2例,未見明顯異常1例;單發病灶2例,多發病灶6例(66.67%);對照組輕度異常2例,中度異常2例,重度異常1例,未見明顯異常4例;單發病灶2例,多發病灶3例(33.33%)。
3 討 論
小兒病毒性腦炎是受病毒引起的神經與意識障礙為表現的中樞神經感染疾病,該病常發于夏季,受腸道病毒引起消化道傳染,乙腦由攜帶病毒的蚊子傳染,5歲以下兒童發病率比較高,是臨床較多見的病癥,具有發病急促、死亡率高等特點。臨床表現為頭暈、惡心嘔吐、意識障礙,主要發病區域集中在腦葉、腦干、丘腦或小腦部位。因此臨床上必須盡早進行小兒病毒性腦炎診斷只治療,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致死率。經分析發現,該病的主要病理特點是顱內水腫,容易引發腦神經壞死,最終出現腦膜或腦實質炎性反應[3]。
現階段,臨床上主要采用免疫學或病毒性檢查兩種方法進行小兒病毒性腦炎診斷,但是由于國內檢查手段較落后,而且目前不能開展腦部組織或腦脊液病毒培養檢查,因此只能結合臨床與影像學得到確診。從影像學檢查特點來看,MRI與CT主要從腦組織病變形態開展診斷。
小兒病毒性腦炎CT主要顯示腦組織單發病灶低密度影,如果伴有出血,則判定為混雜密度病灶,但是該病早期癥狀在CT上表現不顯著,容易出現誤診,嚴重影響了臨床診治工作的開展;MRI影像學檢查比CT檢查精確度高,而且不會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定位較精確,所以臨床診斷率較高。
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陽性檢出率為92.5%,對照組為80.0%,兩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相關研究結果相同。
綜上所述,在臨床上可將MRI影像學方法作為小兒病毒性腦炎診斷的主要方法,可精確判斷病情,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彥榮,蘇 雪.小兒病毒性腦炎MRI影像診斷及鑒別診斷[J].中國CT和MRI雜志,2015,5(03):45-46.
[2] 孔延亮,胡重靈,婁四龍.病毒性腦炎的CT和MRI診斷價值研究及對比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2(05):23-24.
[3] 王 星.CT、MRI應用于小兒病毒性腦炎的診斷價值比較[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1(020:78-79.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