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15年以來,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浙江網商銀行先后開業,互聯網企業跨界進軍銀行業,對于傳統銀行而言,是顛覆還是融入?為此,本文首先對我國純網絡銀行進行定位分析,然后梳理了純網絡銀行較傳統銀行的優勢與劣勢。借助博弈模型分析純網絡銀行與傳統銀行的競合關系,發現雙方應加強合作,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合作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純網絡銀行 競合關系 博弈模型
一、引言
2015年以來,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浙江網商銀行先后開業,這兩家以互聯網巨頭為股東身份創辦的網絡民營銀行從籌備階段就受到了國家、媒體及百姓的格外關注,微眾銀行的第一筆貸款更是由李克強總理親自“發放”的。這兩家銀行將會沿著互聯網金融的道路,發展成為沒有營業網點的純網絡銀行。
互聯網企業跨界進軍銀行業,對于傳統銀行而言,是顛覆還是融入?一方認為,互聯網企業跨界開展金融業務,必將對傳統銀行所開展的各項業務提出挑戰,傳統銀行除了被顛覆,沒有其他出路。另一方則認為,互聯網企業的融入,有助于金融體系的完善,但是體量還太小,尚達不到“顛覆”的程度。為此,本文將在分析我國純網絡銀行定位的基礎上,梳理純網絡銀行較傳統銀行的優勢與劣勢,并借助博弈模型分析純網絡銀行與傳統銀行究竟是競爭關系還是應該尋求合作。
二、我國純網絡銀行的定位分析
(一)純網絡銀行的概念
純網絡銀行是網絡銀行概念的一個分支。國外對于網絡銀行的定義有很多,如歐洲銀行標準委員會的定義為:“能夠使個人或者相關企業使用電子計算機、機頂盒、無線網絡電視及其數字設備登陸互聯網,獲取銀行相關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銀行(ECBS,1999)。”[1]美國聯邦儲備局的定義為:“網絡銀行是將互聯網作為其產品、服務和信息的業務渠道,并向其客戶提供個人或公司業務服務的銀行(FRB,2000)。”[2]根據網絡銀行和傳統銀行的分離程度,將網絡銀行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傳統銀行拓展網絡業務為基礎的網絡銀行。它是在原有銀行的基礎上在發展網絡業務,互聯網起輔助發展銀行業務的作用,比如我國大多數銀行建立的網上銀行。第二類是直接建立的獨立的網絡銀行,它的日常運作完全依賴于互聯網,比如最早的純網絡銀行——美國第一網絡銀行、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等。
(二)我國純網絡銀行的定位
純網絡銀行從誕生之日起就備受關注,媒體和群眾對純網絡銀行最關心的就是其設立的目的、服務對象、與傳統銀行的區別等問題。通過分析表2-1,微眾和網商銀行這兩家純網絡銀行定位于小微金融。兩家純網絡銀行的客戶群體都集中為中低端的客戶,主要包括小微企業客戶、個人創業者及普通消費者。在我國,小微企業超過5000萬家,解決了80%以上的就業,創造了60%以上的GDP和貢獻了近40%的財政稅收。因此,小微企業在穩增長和促就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已將“扶持小微企業發展、加強小微金融服務”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3]但是,這類群體雖然融資需求強烈,但因為融資金額低、信用狀況難以評價,傳統銀行對于這類群體的融資渠道幾乎是關閉的。因此,純網絡銀行的出現為小微客戶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我國小微客戶融資難問題。就像網商銀行“無微不至”的口號一樣,我國純網絡銀行從服務群體,到主打模式,都體現出定位于小微金融的決心。
三、純網絡銀行與傳統銀行的比較分析
要想弄清楚對于傳統銀行而言,純網絡銀行的到來究竟是顛覆還是融入。我們就應該將純網絡銀行與傳統銀行進行比較,分析純網絡銀行較傳統銀行而言,到底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一)純網絡銀行較傳統銀行的優勢分析
1.龐大的潛在客戶群體。以傳統銀行中規模最大的工商銀行為例,工商銀行2015年年末的個人客戶數量為4.69億;而支付寶注冊用戶超過8億,微信注冊用戶量突破11億,數據表明微眾和網商銀行有著龐大的潛在客戶群體。若這些用戶都能轉化成兩家純網絡銀行的有效客戶,那么我國純網絡銀行的受眾人數將遠超于傳統銀行的網上銀行使用者。而且隨著互聯網平臺的不斷發展,支付寶和微信的用戶隊伍將不斷壯大,這為純網絡銀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客戶基礎。
2.高效的信用評級體系。傳統銀行對于客戶信用的評價依賴于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及實地調查結果;而純網絡銀行有著自己的信用評級體系。以微眾銀行的首款產品“微粒貸”為例,該產品運用大數據征信手段,將騰訊生態圈中的內部數據和外部數據相結合,這些外部數據包括央行的個人征信數據、社會經濟數據如機票交易、教育機構、其他信息公司數據等,并運用大量指標構建多重模型,快速為客戶出具信用報告,判定個人貸款的信用風險。[4]網商銀行則延續使用阿里小貸的違約風險模型,從客戶的個人信息、征信信息、歷史表現、交易信息和經營狀況等變量中篩選出對信用狀況有顯著影響的變量,構建模型進行評分,作為貸款評審依據。通過大數據征信手段的利用,大大提高了貸款審批與發放的科學性,解決了傳統銀行對中小企業和個人貸款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流程復雜等問題。
3.創新的業務發展模式。傳統銀行業務開展主要靠著與客戶進行面對面的交談與營銷,利潤主要來源于存貸差;而純網絡銀行業務運作完全依靠互聯網,以視頻交流取代傳統銀行的面談、面簽等環節,利潤來源于中間業務收入。純網絡銀行深諳“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互聯網精神,并將之運用到產品創新中去。另外,純網絡銀行還會根據客戶的真實需求,創新開發產品。以微眾銀行的“微粒貸”為例,就是一款無抵押、短期、小額貸款,隨借隨還,非常靈活。
(二)純網絡銀行較傳統銀行的劣勢分析
1.金融人才和經驗的缺失。傳統銀行有著大量高端金融人才及豐富的金融從業經驗,擁有一套從學校培養到企業培訓的完整的金融人才培育體系;而純網絡銀行缺乏金融人才和從業經驗。阿里和騰訊開始接觸金融也是近幾年的事情,它們想在銀行業站穩腳跟,除了依靠技術,還需要依賴大量的金融人才。純網絡銀行發展時間較短,經驗和人才短缺,這將是純網絡銀行探索道路上的一塊短板。
2.客戶對純網絡銀行缺乏信任。相較于傳統銀行有網點、有柜臺、有工作人員,純網絡銀行總會給客戶一種揮之不去的“虛擬感”,生怕“跑了和尚,連廟都找不到”。因此,客戶對純網絡銀行的信任度不及傳統銀行。這種“虛擬感”會使得純網絡銀行吸收存款困難,大多數客戶還是愿意相信傳統銀行,不會將大量資金長期存放在純網絡銀行。而且一旦出現網絡謠言或者負面輿論時,純網絡銀行不間斷的服務優勢會加速客戶資金的轉移,極有可能出現擠兌現象。
3.傳統銀行重視線上業務。近年來,傳統銀行也越來越重視線上業務,其服務渠道不斷向網絡化延伸,比如近年來興起的直銷銀行。以民生銀行的直銷銀行為例,在客戶拓展上,其定位于“忙、潮、精”客戶群體,這部分人群基本上為25至45歲的生活快節奏、追求新潮和精致生活群體。在產品設計上,其突出“少而精“,根據目標群體的特點推出六大產品,滿足存、貸、匯三方面需求,產品簡單、實惠,客戶只需要通過APP就可以直接購買,操作簡便,省時省力。從分析中不難發現,傳統銀行的互聯網平臺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客戶群體,業務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與純網絡銀行業務形成了同質化的競爭,對新開業的純網絡銀行勢必構成一定的威脅。
四、純網絡銀行與傳統銀行的競合關系的博弈分析
筆者將借鑒古諾博弈模型[5]從理論層面來分析純網絡銀行與傳統銀行的競合關系。
(一)假設前提
一是金融市場上只有傳統銀行和純網絡銀行兩個參與者,提供相同的產品,它們準確地了解市場的需求曲線。
二是兩個參與者符合理性經濟人假設,雙方都能在已知對方產量的情況下,從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進行決策。
金融市場需求總量為:
(二)博弈過程
1.競爭博弈模型及其均衡策略組合。若傳統銀行和純網絡銀行在金融市場上選擇競爭策略,則兩個參與者都會從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出發選擇策略,即使得各自開展金融業務的利潤達到最大化。
3.結論。通過對純網絡銀行與傳統銀行之間的競合關系進行博弈分析后可知,雙方采取合作策略可以實現雙贏,使得整個金融市場上獲得更高的利潤,各方也獲得更高的利潤。因此,在當前背景下,純網絡銀行應該與傳統銀行尋求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五、純網絡銀行與傳統銀行的合作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互聯網企業跨界進軍銀行業,對于傳統銀行而言,不是顛覆,應是融合。雙方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合作。
(一)雙方實現信息共享
純網絡銀行的優勢在于潛在客戶基礎龐大,而且對于大量的線上客戶有著自己的精確的信用評級體系,但資金匱乏。而傳統銀行有資金,但對于客戶的評價還依賴于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而很多“長尾”客戶卻不在人民銀行的征信范圍內。因為信息不對稱,使得傳統銀行無法為這些客戶進行融資。因此,雙方應實現信息共享,共同服務小微客戶,發展普惠金融。
(二)雙方注重渠道共享
2015年12月25日,人行發布《關于改進個人銀行賬戶服務,加強賬戶管理的通知》,通知中將個人銀行賬戶分為Ⅰ類銀行賬戶、Ⅱ類銀行賬戶和Ⅲ類銀行賬戶,其中Ⅱ類銀行賬戶和Ⅲ類銀行賬戶可以通過遠程開戶,但銀行不得通過Ⅱ類戶和Ⅲ類戶為存款人提供存取現金服務,不得為Ⅱ類戶和Ⅲ類戶發放實體介質。[6]這就意味著純網絡銀行的線上發卡業務遲遲不能實現。因此,純網絡銀行的資金進出必須依靠傳統銀行,雙方應注重渠道共享。例如微眾銀行與華夏銀行就已經展開戰略合作。微眾銀行前行長曹彤表示,微眾銀行的角色定義為傳統銀行的“補充者”,需要依托華夏銀行等同業的緊密合作,如共享雙方渠道,共同服務雙方客戶。
(三)雙方合作開發產品
微眾銀行已經推出首款信貸產品“微粒貸”,該產品的貸款額度為500元~20萬元,日利率0.05%,支持隨借隨還。截止目前,“微粒貸”自上線以來,主動授信已超過3000萬人,貸款筆數400多萬筆,累計發放貸款超過300億元,平均每筆借款7000~8000元。說明該產品充分滿足客戶的需求,而且借還都非常便捷。與傳統銀行相比,純網絡銀行更接近商業圈、社交圈,對消費者的需求可能更加敏銳,通過對客戶的消費軌跡和消費偏好的掌握,在金融產品設計上具有觸覺優勢。[7]而與純網絡銀行相比,傳統銀行擁有大量高端金融人才及豐富的產品設計及開發經驗。因此,雙方應合作開發產品,推出更多滿足小微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
參考文獻
[1]王信淳.純網絡銀行及其監管問題研究[J].海南金融,2015(7).
[2]陳一稀.美國純網絡銀行的興衰對中國的借鑒[J].新金融,2014(1).
[3]樊志剛,黃旭,胡婕.互聯網挑戰銀行——誰是21世紀的恐龍[M].2014:中國金融出版社.
[4]騰訊征信怎么玩?不排除向個人收費[N].南方都市報,2015.1.16.
[5]謝識予.經濟博弈論(第三版)[M].2008:復旦大學出版社.
[6]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改進個人銀行賬戶服務 加強賬戶管理的通知[N].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2015.12.25.
[7]王亮亮.民營銀行與傳統銀行的競合[J].中國金融,2015(18).
作者簡介:趙瑾婷(1988-),女,金融學碩士,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會計金融學院助教,研究方向:互聯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