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南京市百家湖小學,江蘇 南京 210000)
摘 要: 作文課,關注兒童的所做、所見、所思;作文課,討論拓展、融合與創新延伸;作文課,讓學生的心靈輕舞飛揚。作文課,應該是教師對學生潛在的智慧和情感的激活、滋潤與呵護的過程;作文課,應該是學生真情流露、成長自我、飛揚個性的過程。
關鍵詞: 作文教學 兒童生活 激活創新 飛揚個性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南京市300多名骨干教師齊聚百家湖小學,參加一年一度的作文教學研討活動。這次活動給予我靈感,更給予我思索。
一、作文課,我們關注兒童的所做、所見、所思
課程要關注與學生生活相關的世界。兒童的世界有著簡單、奇妙、零亂的體系和很多對這個體系近乎天真的“解釋”。在這個世界里,他們生活得忘乎所以。走進他們的世界,才能調動兒童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引導他們不斷地觀察、不斷地發現、不斷地思考他們周圍的現實世界。我們在開發課程資源的同時,首先要關注的是“學生寫什么或者有可能寫什么”。
課例一:《森林招聘會》。
執教老師:朱萍。
師:《熊出沒》中的熊大和熊二要開個“森林超市”,方便森林的百姓,我代表它們前來招聘!
師:你是森林之民的哪一位?你們猜猜,森林超市都有哪些崗位?
(學生對《熊出沒》中的情節耳熟能詳,因此作文課一開始,學生的情趣瞬間高漲。興趣是學好一切知識最重要的前提,有了興趣,兒童就有了學習的動機,就會積極地關注、探索。)
師:你們都有哪些本領?可不可以給大家露一手?我先請同學們當評委,有森林之民前來應聘,你會說些什么呢?(課件:熊大熊二的招聘啟事)你想招聘哪一份工作?
生1:我想招聘“超市保安”工作……
生2:我想招聘“超市銷售員”的工作……
師:來,我們分組交流一下,模仿前面兩位同學的敘述,任意選一個職位,也可以創設新的招聘崗位。(四人小組交流)
(作文課堂上的情境創設與開發,盡可能考慮學生心理,考慮學生知識的準備與儲備情況。寫想象中的生活情節,建立在豐富的表象基礎上。)
解讀:這節課的設計,創設的情境很醒目,使學生進入角色樂于表達。創設平等和諧的對話,指導互相啟發,引導學生進入想象世界:“為了把要把森林超市辦成一流,你還想增設什么崗位?”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都充分體現。作文課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不僅要面向學生現實生活世界,還要面向學生可能的生活世界。作文課不能簡單地讓孩子們復制他們的生活,否則只會陷于流水賬,學生根本掌握不了寫作方法與技巧,掌握不了文章的精髓。好的作文課,對于從小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用智慧的目光發現生活中的美,喚起他們對生活的情感有極其重要的啟發與延伸作用。
二、作文課,我們討論拓展、融合與創新延伸
在這次作文觀摩研討會上,我們在多節課中看到了作文教學的諸多亮點:
亮點一:拓展:作文課已經不拘泥于課本中的作文練習方法。比如:在教學以“愛”為主題的作文時,我們看到了作文課堂的拓展,可以是真實情景的再現,可以是親子課堂,可以是義賣活動,也可以是“辯論會”、“主題討論會”……
亮點二:融合既是方法又是境界,我們不斷實現課文與作文的融合、作文與閱讀的融合、作文與音樂的融合、作文與美術的融合、作文與建筑的融合。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兒童個性發展價值的需求。要用“沒有教不好的孩子”的眼光看待兒童,走進他們的思想,貼合他們的內心,幫助他們實現他們有創意的想法,不斷強化他們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求異思維。
課例二:《秋天的童話》。
執教老師:周鋒。
師:(課前交流同時也是導入)一直久仰百家湖小學的大名,今天能給你們上課我十分高興。你們想知道我什么?(學生問題種種,五花八門)
師:有些問題不用我說你們就能知道(引導學生觀察)。
(板書:看、聽、想)
師:(課件)我們這節作文課要上什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本次教學是要學生留心生活秋色,展開想象。老師把激發興趣與引導觀察巧妙結合,與學生在一種親切、自然的交流氛圍中,師生情感更貼近、融合。)
師:秋天在你們心目中是什么樣子?
師:出示楓葉,楓葉是什么樣子的?出示梨子,梨子是什么樣子的?在作家的筆下,他們會怎么寫這些秋天的使者呢?
生1:秋天是火紅的楓葉。
生2:秋天是金燦燦的梨子。
(板書,嘗)
師:出示一枝桂花,桂花是什么樣子的?在詩人的筆下又會怎么描寫?
生3:秋天是丹桂飄香。(師:板書,聞)
師:我們一起來欣賞?。ㄕn件,秋天的美景)請大家拿出紙筆,將你們的欣賞寫在紙上,每人寫一句。(學生連讀)你們聽了有什么感受?
師:我們這樣寫秋天還不夠具體,我們再學一個本領——(板書:問)
師:我們問一聲,例如秋天到了,楓葉為什么會紅呢?自己問一問,同學們心中有“十萬個為什么”,你們自己尋找答案,怎么才能讓話說得更有意思呢?選擇一點討論,編一個“秋天的童話”。
(這一環節的設計也很精巧,教師從作文的創新上展示了一個新穎的思路,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加了學生們的語言積累,給了學生極大的想象空間和感覺空間,從而讓學生喜歡作文,寫好作文。)
解讀:這堂作文課的最大特點是從學生視覺出發,營造豐富多彩的感知氛圍,帶著想象和趣味去觀察、去感受、去思考、去想象,從而描繪,讓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讓寫作成為學生情感和智慧的一種內需和滿足。
三、作文課,讓學生的心靈輕舞飛揚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愉悅的、沒有壓力的環境里,思維最為活躍。好的作文教學,應是師生同享快樂:教學成功,老師快樂;寫作成功,學生快樂。
課例三:《心理描寫》。
執教老師:邢躍武。
師:今天,老師見到百家湖小學這么多活潑可愛的孩子,此時老師心里在想什么,猜猜看?
生1:我猜老師一定很高興。
生2:我猜老師可能會有點緊張。
師:哦?我為什么有點緊張呢?
生2:因為來聽您的課的人太多了。
師:真的嗎?(請一位學生上前感受老師的心跳)這位同學你不要說,其他同學猜猜看他的感受如何?還有誰想猜?
(以聊天的方式,打開話題,談的內容來源于生活,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感受。風趣幽默的對話,不露痕跡談感受,學生精神為之振奮。)
師:作為學生,你們上這樣一節公開課,內心有什么感受呢?
生3:很緊張,生怕老師叫我回答問題,生怕出錯。
師:請具體說說你心里怎么緊張?還有誰和他感受一樣,也來談一談?
師:(再請一個學生)說說你現在心、手、臉、腿的情況,說說自己的緊張。
生4:我的心在“怦!怦!怦!”直跳,我的手心都是汗,我的腿站起來有點抖,我的臉好像不是自己的,摸摸沒感覺……
(這一環節的精彩之處在于,在教學中教師從具體細節入手,點撥、引導學生去體驗、去自主探究教學主題。實地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處于亢奮、激越的狀態,情不自禁地參與習作過程,從中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敏感。)
解讀:教師和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竭盡所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走進孩子們中間,與學生一起融入他們的世界,這樣我們才能感受到“教”的成功與快樂,學生同樣也能感受到“學“的輕松與愉悅。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弊屨n堂融入生活,讓學生在自然真實的主體活動中體驗與創造。提倡讓作文教學的課堂成為生活的課堂,讓學生真正將課堂生活成為他們的渴望,成為他們的需求。
四、思考
思考一:作文,應該是教師對學生潛在的智慧和情感的激活、滋潤與呵護的過程。
要讓學生愛上作文,教師就要探究學生的內心世界,激發學生的傾吐欲望。如何激發呢?方法很多,其一,推出新穎、獨特、巧妙、有創造性的教學設計。比如:讓學生為自己的玩具設計廣告詞,給自己的照片、圖畫等做文字說明,為中隊活動創作故事、設計串聯詞,利用假日活動寫調查報告等。其二,搭建讓學生進行作文交流的舞臺、原創詩歌朗誦會、“請到我家來做客”家庭成員推介會等。這樣作文的實用性,學生未來、學習、工作中運用語言的能力將大大提高。
想寫作文,但不一定能寫好作文。如何讓學生的大腦“倉庫”里有“儲存”,寫作實戰中“槍膛”里有“子彈”呢?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在直接經驗中有方法、有歸納地、有重點地積累,還可以引導學生以“每日一詞、每日一句”的方法在閱讀中積累。
當然,教師要真正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人而異、隨時隨地地學會傾聽,學會激勵,學會鼓舞,學會點撥,學會引導,學會挖掘他們最大的潛力。同時,教師要關注作文后的評價與指導,批改注意啟發性,讓學生愿意改;講評注意思辨性,讓學生愿意聽,這就是作文教學中的“呵護”。
思考二:作文,應該是學生真情流露、成長自我、飛揚個性的過程。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而是生活本身。讓學生感到作文像陽光、空氣、飲食一樣成為我們形影不離的朋友,讓他們好奇、易感的心靈得到舒展;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發現和感悟,并充分地描繪出來。真實地寫真實的生活。作文成為學生觀察社會的眼睛,感悟生活的體驗,成長自我的舞臺,飛揚個性的窗口。
《和老師說說悄悄話》是我在小學低年級倡導的作文入門的練習方式,“真情傾訴”是這一教學方式最基本的理念,讓學生通過作文和老師講講心里話,哪怕是問一個問題、哪怕是說一個小秘密。在這里沒有明確主題,沒有固定方法,沒有限定字數,孩子們在一個絕對輕松、真實的狀態下,用筆與人交流、問候、訴說?!扒閯佣o發”,這時讀孩子的語言是最純真自然的。
沒有智慧融入的作文,是沒有靈魂的;沒有情感參與的作文,是沒有靈性的。作文教學的悲哀在于:學生作文說假話、大話、空話,為了博人眼球,不惜編造自己受傷、長輩亡故的故事。教師應積極營造氛圍,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世界中去感觸、去思索、去發現,去尋找寫作的角度,鼓勵學生有感而文,有情而文,大膽想,放手寫,讓學生作文將“個性之美融入生命的光彩”。
情感與智慧共生,這就是作文。真心希望孩子們能用作文盡情地書寫快樂,見證成長。
參考文獻:
[1]高生年.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幾個“習慣”的培養[J].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07):188-189.
[2]邱春來. “體驗式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5.
[3]廖金琳. 淺談體育教學中的激勵法[J]. 龍巖師專學報,2004(03):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