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亞茹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是普及基礎教育的根本學科,同時也是培養人才的陣地。在小學語文教學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是“以學生為主”教學的必由之路。素質教育實行到今天,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教育模式,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素質,使學生如何運用所學知識,懂得如何做人,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還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 以學生為中心 學習氛圍
一、創設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
人才學研究發現,那些成就卓越的人才,在青少年時期都享有民主、寬松的成長環境。因此,民主、寬松的課堂教學,對學生主體性參與起著重要作用,是培養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搖籃。那么,如何才能形成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呢?
1.關愛學生。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往往會因為喜歡某學科的教師而對該學科的學習表現出格外的興趣和努力。所以,教師進入課堂必須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愛心面對每個學生,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同時,獲得情感的滿足,讓學生感受到在語文課堂中如沐春風,產生一種被承認、肯定的心理滿足而充滿對語文學習的熱情。
2.平等對待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不僅指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所有的學生,也指教師和學生要保持平等的地位。有句名言“蹲下來看孩子”,正是說教育者要以學生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要看到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把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學習主體,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自主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理解尊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可能不犯錯誤,關鍵是當學生犯了錯誤時,教師的態度應該怎樣?是污辱、謾罵、訓斥、體罰使學生對老師產生戒備心理,還是用親切、耐心、理解來幫助他們,使他們消除內心的恐懼和消極因素,樹立信心,更親近老師。
4.用鼓勵激發學生的興趣、潛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鼓勵學生,用諸如“沒關系,大膽講”“你的看法很獨特”“你的分析頭頭是道”“你真是一個聰明能干的孩子”“你真善解人意”等豐富多彩的鼓勵性語言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氛圍的寬松、民主,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另外,對學生適當的鼓勵能促使他們質疑問題,標新立異,從而促進其學習的主體性作用。
二、學生表現能力的管理
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就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切實交給學生,在教學設計中應以學生所求、學生所需為基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學生研讀、質疑、思悟為主體,以教師歸納、辨析、點撥為主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態度和程度決定了課堂實效。就如影視片中主角與配角的關系一樣,課堂不應是老師的“一言堂”,學生才是課堂活動的“主角”,而教師應是為襯托、渲染主角而存在的“配角”,配角的一言一行是為了更好地體現主角的地位,作為配角,說什么,做什么,或者不說什么,不做什么,都要去適應主角,是圍著主角轉的。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在高呼“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同時,卻常常用我們配角的身份來支配主角的活動,“主角”學生總是圍繞教師事先設計好的主題進行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被動地接受、理解。
在教師角色轉變上,要由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由重知識傳授重中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在這里,我想引用一位專家的話來要求我們教師,那就是:教師不是詩人,但要有詩人的氣質;教師不是演員,但要有演員的才能;教師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師不是軍人,但要有指揮千軍萬馬的氣概。
三、教學藝術的調整
形成自身的教學藝術是我們每個老師都要追求的一種境界,素質教育明確提出“以學生為主”,我們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得以運用。以學生為主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在學好課本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我思維能力,從而使學生通過自我思維的開啟,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從而達到“以學生為主”的目的。課本知識固然重要,但沒有學生獨立的思維活動,他只能變成應試教育的產物,只能教出高分低能的現代孔乙己。
有位先哲曾經說過“教育就是教人去思維”。這句話很是有道理,這就要求我們作為基礎教育課的小學語文教學應在如何培養學生思維上狠下功夫,別無他法。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發問對于培養學生是很重要的。要想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老師就必須具備想學生發問的形式和技巧。只有這樣才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從而也可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進而達到“以學生為主”的目的。
總之,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安排好教學內容,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與教材內容密切聯系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各種習慣。活動的方式靈活多樣,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寧翠娥.小學語文課堂貫徹“生本”理念的途徑\[J\].大慶社會科學,2012,(06):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