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京
摘要:新課改下有效的數學教學,不是單純地記憶與機械地套用,而是以學生為主體所展開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學生通過探究自主構建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問題的提出、學生的探究、評價的改革以及課外活動的開展,以帶領學生展開有效的自主探究,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 問題 合作探究 課外活動
自主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所展開的自主認知學習活動,是初中數學新課改的重要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實現了學生由消極而被動的接收者變為積極而主動的探究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究與自由發揮的平臺,不再受制于教師與教材,而是要能夠充分地運用所學知識所展開的有一定思維深刻的自我認知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與運用水平,同時更能在探究中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探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自主探究性學習的第一步就是確定探究主題,主題直接關系到學生探究活動的成敗。因此,我們要重視探究性問題的確立,設計出富有探索性與趣味性的問題來。
1.問題本身要具有價值性。判斷型問題或是對數學概念、定理本身的直接提問固然起到一定的復習與檢測功效,但卻無法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延伸學生的認知空間。為此,我們在設計問題時更要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以設計出難易適度、能夠引發學生探究的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展開探究,能夠運用所掌握的知識來生成新知。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到兩個因素。一是學生。學生之間存在的一定的差異,面對不同的學生提出同樣的問題,部分學生的探究必然無法深入。在設計問題時要以學生為中心,針對教學對象的不同來提出富有層次的問題,以使問題能夠貼近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真正地參與到探究中來,并能夠在探究中基于自身基礎生成新知,實現對同一知識點不同程度的理解。二是具體的教學內容。要在學生難于理解或是重點處提問,這樣就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引向重難點,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因此在設問時不要只是孤立地看待某個知識點,而是要將知識點置于某一模塊中,將之與學生密切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在重難點處、關鍵處設問,讓學生的探究更加有效。
2.提問形式要具有多樣性。情境將無形的情與有形的境結合在一起,使得教學更加生動活潑,更能激起學生積極的學習熱情。為此在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時,我們不僅要重視對問題本身的設計,以使問題更具探究價值,同時更能將問題寓于豐富多樣的情境之中,這樣才能讓教學更具活力與魅力,讓學生保持長久的探究動力。如生活情境,數學學科本身與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生活是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我們要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點寓于熟悉真實的生活之中,這樣更能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來展開探究,可以讓學生從知識的形成過程入手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科的實用性,以激起學生對數學學科更持久而穩定的探究熱情。
二、主體參與,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因此要有效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就必須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以主體身份展開探究,這樣學生才能在探究中進行發現與創造,成為知識的積極建構者。
1.手腦并用。數學探究并不是單純的智力活動,需要情感的參與,更需要學生的積極動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為思維的工具和鏡子。可以說動手更能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獨創性。為此在學生的自主探究中我們要為學生創造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手腦并用,讓學生在操作中閃現智慧的火花、創新的光芒。如“二次函數的圖像與性質”這一內容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來繪制y=ax2,y=ax2+k,y=a(x-b)2,y=a(x-b)2+k這四個二次函數的圖像。學生通過觀察與比較這些二次函數圖像的形狀、位置、頂點坐標與對稱軸,經過深入的思考就可以總結出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這些都是學生經過動手與動腦后對知識點本質屬性的理解與掌握,這正是以往的教師講解所不能取得的效果。
2.合作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可以發揮小組成員的共同優勢,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展開充分的交流與激烈的討論,這樣才能不斷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讓學生的探究更有深度。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將分成同質小組或是異質小組,根據學生的特長來進行明確的分工,做到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這樣才能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最大程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學生才能產生更多新奇的見解與不同的解法,在交流與討論上達成共識,展開富有創造性的探究活動。當然在各小組學生合作探究的同時,教師并不是可以不管不顧,完全放任,而是要站在組織者與引導者的位置上來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發與誘導,以幫助學生攻克自主探究中的重重難關,帶領學生走進探究的世界。
三、多元評價,增強動機
1.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評價不能只是以最終的結果為標準,這樣的評價無視學生的探究過程,并不能發現學生的進步與不足。因此我們的評價更要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要關注每個學生個體在探究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思考的獨立性、發言的積極性等等,這樣教師才能深入學生群體之中,發現學生的不足與進步,進而能夠針對學生個體來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這樣才能促進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不同的發展。
2.讓學生成為評價主體。以往的評價是由教師一個人來操作,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我們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來,成為評價者與被評價者,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色來審視探究性活動,學會換位思考,這樣更能實現學生的發展。
3.關注學生個體。自主探究性活動是以小組為單位所展開的,因此教師在做評價時不僅要重視對各小組這個整體的評價,同時還要重視對每個學生個體的評價。要善于對學生個體做縱向比較,以發現每個學生的進步,激勵學生前進;同時還要進行適當的橫向比較,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在學生之間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
4.重視表揚與批評。賞識教育更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成就感,這樣更能激勵學生進步。但一味地表揚,會讓學生產生驕傲自滿情緒,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與缺點,而不利于學生的進步。因此,在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中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學會表揚,更要運用適度適量的評價來澆滅學生驕傲的焰火,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四、課外延伸,升華認知
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學生的自主探究自然也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與課堂之內,而是要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利用豐富的課余時間在更寬廣的空間內展開探究,讓學生的探究更有深度與廣度,這樣就可以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實現學生知識、技能與情感的全面發展。為此,我們可以組建數學課外小組,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如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調查活動,或是某一知識點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運用,這樣的探究活動更具開放性與創造性,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將數學探究的視野引向寬廣的生活空間,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探究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這樣更能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愛上數學探究。
參考文獻:
\[1\]韋松宇.自主探究性學習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中國校外教育,2013,(16):122.
\[2\]杜秀芹.初中數學課堂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可行性研究.數學大世界,2016,(08).
\[3\]劉玉英.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中學生數理化,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