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秋
摘要:合作學習認為,教學應當兼顧教學的個體性與集體性特征,應當把個別化與人際互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在教學形式上,合作學習是在課堂中教師集體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分組開展合作學習為形式,共同完成教師要求完成的任務或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重點突出集體性與個體性相統一的原則。
關鍵詞:小學美術 合作學習 導課
一、教師首先要設計好學生探究的問題
在學生的合作探究中,有時發現教師提出的探究問題很模糊,離學生實際掌握知識的程度不符,問題把握不準確。例如,在《奇妙的腳印》一課的導課中,教師出示一幅用水粉畫的各種不同腳印的作品,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探究。教師提出的問題是:“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來表現的?”(在這一環節,教師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把腳印進行大膽想象可以完成一幅美麗的作品,從而導出新課。)結果學生在探究和匯報中說什么的都有,就是沒有說明是把腳印大膽夸張、添加完成的,最后教師只好自己來點。如果把問題改成:畫面上的形象是用什么來表現的?再提出:腳印怎么能變成畫呢?然后點明:等你學完《奇妙的腳印》一課,你就知道了——從而導入新課。
因此,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具有探究性,要針對教學的內容,要設計與學生生活經驗有關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熟悉教材,把握好教學內容,要有駕馭教材的能力,同時備好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探究問題。
二、巧用方法,情系后進
每班都有幾個學習方面的后進生,美術學科也有,總有一些學生因為各種原因而導致能力較差。那么,教師就要激發后進生的上進心,培養其責任心。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從后進生身上觀察發現他們時隱時現的閃光點,作為教育轉化他們的突破口。事實證明,后進生并不是一無長處、各方面都差的壞學生,在他們的身上也有不少的優點,只是作為老師有沒有發現的問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對后進生應有所偏愛,讓后進生也能品嘗到受贊許、表揚的歡樂,而千萬別讓他們在課堂上成為被冷落被遺忘的對象,認為老師只看到我的缺點和短處,看不到我的優點和進步要及時了解、掌握后進生的內心世界和行為表現,激發其上進心和積極性。而且要不斷地培養他的責任心,只有在培養了責任心以后,后進生的轉化才有可能真正實現。
三、揭示合作意義,培養合作意識,強化合作愿望
兒童期正是人與人之間合作意識與素質形成的關鍵期。作為教師,首先必須重視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引導學生認識到合作的意義。針對一年級剛入學的新生大部分對同伴不熟悉,活動規則和合作習慣尚未形成的這一現象,我們可以從孩子日常生活經驗入手,讓學生談馬路上的十字路口為什么要有紅綠燈?進而引導全班孩子,每一個孩子就像一輛小汽車,都有自己的想法、表現。如果沒有規則、秩序,就如同馬路上沒有紅綠燈,課堂上也會亂成一團,發生撞車現象,最后誰也得不到機會。那么,課堂規則又是什么?那就是學會理解,尊重他人,學會傾聽別人的發言、意見,學會按照一定的秩序活動。隨后用“一根筷子容易折,數根絲線難扯斷”的小游戲讓學生明白“團結合作力量大”的道理。再后,用“種子和泥土”的小故事讓學生展開討論,明白只有種子或泥土是長不成樹、開不了花的,只有配合才行。逐步在孩子的頭腦中揭示合作的意義。避免了小朋友膽小、霸道、自私、羞于交流、合作的現象。
四、不斷創新,樹立信心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合作式教學要求教師應該善于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程內容;善于啟發學生想象、聯想、構思;善于指導學生敢于沖出傳統美術觀念的框架,打破以教師為中心單純的傳統美術技法的教學模式,大膽表現內心的感受;還要善于提示學生保留作品的原創性,使學生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從而更積極主動地表達內心的感受。由此,學生的繪畫、手工、欣賞能力提高了,群體意識和人際交往的能力也隨之提高。但是,為了不讓其合作式教學在長時間的運用中失去其新鮮感,教師在教學中應保護和鼓勵學生的好奇心,要讓小組合作學習更深入有效,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小組結構,豐富合作形式,使之真正成為有效可行的學習方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教師在新的課程環境下,必須重新審視合作學習的價值,積極營造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環境,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煥發出生命活力。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對學生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它不應該作為一種點綴安排在美術課堂中,更不應作為一種形式,浮現在美術課堂上。而應是作為教育改革的最大倡導扎扎實實地落實在美術課堂中,讓美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每一位學生得到更廣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田錦林.小學美術教學中合作學習的運用\[J\].現代交際,2016,(05):1.
\[2\]雒程程.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美術中的應用\[D\].東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