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智能手機和ipad等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人們正逐漸習慣于使用APP客戶端上網的方式。與之相伴的“微課”應運而生,微課以其時間短、內容集中,受時間空間限制小,而廣受學習者的歡迎,成為職業教育新興的研究熱點。本文通過對《高等數學》課程的“微課”設計,探討運用這一新興的教學模式進行輔助教學,為教育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微課 高等數學 教學設計 策略
引言
微課是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是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微課的概念,是2008年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最早提出的[1]。微課是以視頻為載體,將知識進行碎片化、情境化、可視聽化,為持有各種便捷顯示終端的自主學習者提供簡短、全方位、立體化的課程教學,時間一般設定在10分鐘左右,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
一、微課的特點用途
微課具有主題突出、指向明確、資源多樣、情境真實、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結構化、易擴充等特點。微課時間較短,所使用的案例是真實化的教與學情景,內容上每次只講授一兩個知識點,沒有復雜的課程體系,沒有眾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對象。微課主要用途:一是用于傳統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供學生課外復習,查缺補漏;二是用于翻轉課堂,起著教授新知的作用;三是用于拓展教學,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二、微課設計原則
突出能力培養主線,按照“碎片化資源、系統化設計、結構化課程”的組織建構教學空間和課程模塊,整合、序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強化教學、學習相融合的教學活動,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數字資源和信息化教學環境的學習平臺,為服務對象提供優質高效的學習資源。
1.內容選擇,價值性原則
選材內容要有價值性、適用性,通過合理選取素材,創設趣味盎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學習的主動性。微課既要注重教師的“教”,更要注重學生“學”,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其中。微課與課堂實錄的區別,它不是課堂實錄的某一切片,對所講授知識點在短時間內要有相對完整的教學環節。教育對象是學生個體,要體現一對一講授的感覺,但無法及時得到學習信息反饋。因此,在微課設計中要考慮到這一點。比如制作《高等數學》中不定式極限求法的微課,可針對不同知識點類型,、、0·∞、1∞、00、∞0、∞-∞等分別進行制作。再比如不定積分中的換元積分法和分部積分法,分部積分法[2]可根據被積函數的不同,分冪函數與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三角函數、反三角函數乘積及指數函數和三角函數乘積等形式,細化知識點進行制作微課。要做到重點突出,短小精焊。
2.微課視頻,質量第一原則
根據國外可汗課程的統計和腦科學的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時間在10分鐘左右。所以,微課視頻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以5-8分鐘為宜[3]。微視頻作為微課程的載體區別于傳統教學方式的顯著特點即課程時間短、視頻文件小,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學。要求錄制聲音清晰,畫面清楚,不能因為錄制時間短而忽視質量。要傳達給觀看者的美感,錄制時建議由專業人員操作,視頻中應控制好教師、課件、板書與學生之間的切換,避免視頻雜亂而分散學習者的注意力。微課視頻必須遵循科學、嚴謹、正確,選取適合學生年齡段、主題明確的教學內容,最大程度上契合教學目標,做到講解透徹明了,表述簡練傳神,感情充沛自然。
3.教學內容,實用性原則
微課設計將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主轉變到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上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注重微課內容的應用性與實踐性。如我們可借助數學軟件MATLAB、MATHEMATICS處理高等數學課程中數值計算、數學圖形繪制一些抽象難懂、計算煩瑣的內容等。我們可以在微課中加入數學軟件相關操作、源代碼和操作結果。教師在微課制作過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幾個關鍵特征:視聽媒介、短小精悍、間接經驗、單向傳播、自主學習,在此基礎上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和創意,設計出優秀的微課[4]。
4.板書設計,貫通性原則
傳統教學中,教師只能通過板書演示講授內容,而微課教學手段相對先進,應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設備,板書設計簡明扼要,符合教學要求,體現教學意圖,不宜書寫過多,黑板上可只書寫標題和提綱。做到幫助學生將知識延伸,能力升華,知識歸類,內容串聯,層次分明,前后銜接,上下貫通。板書設計內容要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
5.教師出鏡,適度性原則
由于高等數學課程的特點,講授中需要大量推導和演算,而基本不需要教師用形體作示范,因而教師的長時間出鏡會影響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出鏡、出聲過多,非常容易影響學習者的專注度,從而影響學習效果。所以高等數學的微課制作應以課件展示推導為主,甚至教師可只在片頭和片尾出鏡,作課程的引入和最終總結,而其余部分均以課件或板書演示。
6.在線交流,交互性原則
微課體現教學服務性原則,學生通過在線交流,實現雙向互動。學生進行提問,教師進行答疑解惑,同時學生之間也在進行交互,形成學習興趣和愛好相同、交往頻繁的認知網絡。建立起學習資源、師生、學生之間交互。
結語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突破了傳統教學方式,為《高等數學》教學帶來了方便,使學習者不局限于固定教室、固定時間上課,可以利用網絡進行碎片化學習,并且對感興趣的內容可反復多次學習,可以作為教學輔助,鏈接。在微課設計中我們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積極推進微課在高等數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構建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有機融合。缺點是學生學到的知識零碎、割裂、不系統,講授者不能及時得到信息反饋,不適合長期學校教學。因此,教師需要善于將傳統課堂與微課堂相結合,傳統與現代教學模式相融合,實現最有效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微課程.[EB/OL].http://www.baike.com/wiki/%E5%BE%AE%E8%AF%BE%E7%A8%8B
[2]同濟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重慶大學編.高等數學(上冊) [M].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作者簡介
張振福(1963-),男,泰安技師學院教務處長,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教學管理、教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