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蒼蒼
摘 要: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目標與要求,增強數學教學的實效性成為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的基本教學目標。小學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與科學性比較強的學科,對于抽象思維欠缺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設計教學環節與教學內容,從而保證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主要闡述了提高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效果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三年級;數學教學;實效性
三年級的小學生逐漸表現出了獨立自由的欲望,他們不再希望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控制,但是由于學生自身內部的自控能力發展尚不完全,他們還無法有效地規劃自己的日常生活,在學習時還沒有形成自主自律的意識。針對三年級小學生的這一特點,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學習主體意識的激發,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從而啟發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堂的思考與學習,真正地上好數學課。
一、巧設問題啟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年級的小學生對新奇的事物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那么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這一特點,設計幾個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來。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學習能力,讓學生可以通過思考探究找到問題的答案,繼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保證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在教學“認識小數”時,教師可以以學生常見的生活情境引入問題,如:“我們在平時逛商場、超市時都會看到商品的價格,其中有些商品的價格并不是整數,那么它代表的意義是什么呢?如一包方便面價格寫的是1.5,這是一個什么數?它代表的實際價格是多少呢?”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就會回想自己購物的情景,他們也會順著教師的思路進行思考,從而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激發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有所提高,課堂上的教學質量也就能得以保證。
二、注重多樣練習,啟發學生發散思維
練習是鞏固并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過程,尤其是對于數學這一類理論性比較強的學科來說,學生只有通過練習—反思,才能真正將知識點弄懂學會,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教師在設計練習題時可以充分借助數學問題“萬變不離其宗”的特點,采用一題多解或者一題多變的形式進行教學,從而讓學生在精講精練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數學分析能力,有效發散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教學“千克、克、噸”時,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先請三位學生做一做“背一背”的游戲,其中的一位學生分別嘗試背另兩名學生,從而使其初步地感受到人是有輕重的。然后教師可以拿出不同的物體,如一個蘋果、一本書、一盒粉筆,分別讓學生通過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的方式,讓學生估計這些物品的重量,考慮到三年級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如果學生猜不出物品的具體重量,教師可以讓他們說出這些物品的重量關系。多種教學形式并用的方式會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也有助于發散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設計練習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多種練習形式增加練習的新穎性,如進行等量換算(3千克= 克)、比較大小(2克○2千克)等,從而讓學生在練習中真正地掌握這些質量單位,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鼓勵操作實踐,增強學生學習信心
數學教學中有許多內容,學生僅僅通過自己的想象是很難理解的,那么,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將抽象的想象變成形象直觀的圖案,在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既讓他們體會到動手操作的樂趣,又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從而真正地保證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面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比較一元和一角的紙幣和硬幣的大小,由于紙幣和硬幣的圖形不一樣,學生通過對紙幣和硬幣的比較,可以直觀地得出結論。然后教師可以出示大小相差不多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的卡片,并讓學生猜一猜這幾個卡片哪個面積最大。教師可以將課前制作好的卡片分別分給每個小組,讓學生充分地動腦,思考比較的方法。通過對卡片重疊、剪切、數方格等方式,學生就可以得出結論,這樣的操作與合作探究過程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
能力。
總之,在進行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時,教師要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地組織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與內容,將數學知識以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與學習能力的條件下開展教學,進而真正地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打造出高效率、高質量的小學三年級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費愛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與“優效”[J].基礎教育研究,2016.
[2]張俊.淺談如何搞好數學課堂教學[A].2015年9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5.
[3]陳學思.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是有效控制課堂增進課堂活動和有效性的關鍵[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2卷)[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