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慧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提升小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讓小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凸顯主體地位,改變傳統的教學面貌是十分必要的。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為切入點,探討如何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小學數學課堂樂趣橫生。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策略;興趣激發
興趣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源動力,為了能讓小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當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并且讓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住,唯有如此,方能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供理論支持。
一、利用故事情境導入數學教學
課堂的教學導入是開展教學的重要階段,因為其從教學結構上的分配來講屬于課堂的初始階段,如果數學教師不能通過課堂的導入階段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來講本節課教學失敗了,學生可能會因為灌輸式教學而感到學習的乏味、無聊,更有甚者還會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在這樣的教學情況下要想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無異于癡人說夢。所以,筆者認為,在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應當利用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故事情境導入的方式就是其中一種。眾所周知,小學生具有愛聽故事的心理,如果教師能夠很好地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則很容易達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例如,教師在教學“分數”的相關知識時,可以以自身的經歷或者創編的方式為學生講述故事,如:“今天,老師早晨打開了一瓶牛奶,但是我并沒有喝完,只喝了三口,那么大家幫我想一想,我要如何表示剩余部分的牛奶量呢?”如此,通過這樣的故事情境導入的方式,集中了很多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聽完故事之后,便開始思考這一問題,最終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分數”知識,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實施多媒體教學,讓數學妙趣橫生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他們在思考一些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數學問題時,往往就會表現出無所適從,這是因為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還停留在具象化的階段。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小學數學教材中的一些抽象的知識,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喜愛看動畫片的心理特點,通過開展多媒體教學,讓小學生看到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數學知識,讓整個小學數學課堂妙趣橫生,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
例如,教師在教學“幾何圖形”時,為了讓學生有效理解幾何圖形的特點及應用,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繪制出動態的幾何圖形,如汽車的行駛、風車的轉動、飄揚的旗幟等,如此,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有效集中在多媒體教學上,此時,教師再向學生講解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長方形的周長及面積公式等知識點,就不再是一件難事,可以有效提高幾何圖形相關知識的教學效率。
三、組織教學活動,親身體驗數學樂趣
為了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思考,促進小學生思維實現發散,幫助學生打破思維定式,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教學的樂趣,教師可以積極組織數學教學活動。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活動,更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更多的小學生真正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來,進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在教學“克與千克”的知識時,在課前可以將天平帶到數學課堂上,讓學生動手稱量一本書、一把尺或者一支粉筆等,學生由于在生活和學習中未曾見到過天平,因此,初次接觸的他們會被這一新奇的事物深深吸引,教師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一定程度上講,這樣的數學實踐教學活動,也提高了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明白了克與千克之間的聯系與差別等知識,以及實踐運用天平的能力。因此,通過這樣組織教學活動的方式開展教學,也是符合新課程改革思想的,為凸顯小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提供了實踐依據,大大提高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善于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這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必然之舉,也是落實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必然,因此,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可以從利用故事情境導入數學教學;實施多媒體教學,讓數學妙趣橫生;組織教學活動,親身體驗數學樂趣等角度入手,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學生才會主動地汲取數學知識,進而提高數學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宇輝,李保臻.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有效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4(2).
[3]張慶武.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教育教學論壇,2014(14).